圣空法师讲禅修 佛教讲的空性,什么是空性
佛教讲的空性,什么是空性
佛教讲的空性,什么是空性
空性的大概简略意思是:不管你在哪个世间,你所居住的世界都不是永久不变的。
比如人的世界会随着时间和人的思想行为不断的改变,以前的世界消失了,被现在的世界取代了,现在的世界将会被未来的世界取代。没有永恒,不是实质存在的。都是空性,是人共同的业力(也就是思想行为)造就的。
比如人的思想和观念会随着时间和人不同的经历而改变,既然自己的思想是时刻改变的,那么它不是永恒的,是不可留住的。所以五蕴(心里所有的想法和念头)不是真实的,不是真正的自己。
还有物质和形相也都是同样的道理,你可以想想自己的身体不也随着时间不停的变化吗?直到死亡。
所以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就有灭的。也就是空性的。
只有自己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要去除杂念找到自己的真心,从而明心见性。
空性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两个词。空:万事万物为空,形相物质为空,五蕴为空。性:真实不变的本性,真正的自己。
仁清法师:什么是佛教讲的“空性
仁清法师:“性空”与“相空”
几乎所有的佛教徒都会知道,佛教是讲“空”的,诸如:“四大皆空”,“万法皆空”等等,但有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明明万事万物是存在的,为什么偏偏说是空的?”这主要是搞不清两个概念“空性”与“空相”的差别。
一般人认为的“空”,是“空无所有”,“不存一物”,就象若把房子里的家俱等全部搬出去的话,就说:“房子空了”,若把整个虚空处理过后,让它不存日月星辰,不留气体微尘等等,就认为“宇宙空了”……其不知这也是一种“存在”,是“空的相”,是“相的一种”,与佛教讲的本质意义上的“空”,有着很大不同。
佛教的“万法皆空”的“空”是“性空”,是指“某一事物”,“体性”是“空的”,也即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合和而形成的,找不到一个本体的自我”。“因缘”时时在变化,暂时存在的事相,终归要变异。“因缘合和”就是事物的“空性”。所谓“万法因缘生,还从因缘灭”,即是说万法的“空的体性”,即“空性”。
比如一个苹果,它是由“苹果皮、核、肉、水份、维生素”等等元素组成的暂时的“相”,每一个元素都不是苹果本身,苹果是实实的“存在”,但它的本质是“因缘的合和”,这就是“性空”。
《楞严经》上讲:“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ou)发”(空相是从觉性中遇缘而生的,就象大海的表面上生起的水泡),这里的“空”即是一种“相空”,而“大觉”之“觉”,是理体上的“性空”。
佛教什么是证悟空性讲座视讯
你好,证悟就是开悟
开悟后证入如来藏
如来藏也就是空性
怎么证入需要什么条件
都有详细的谈到方法和所住
1、系统学习打坐禅修,全面把握实证的理论原理、怎么入手,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遇到各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每一步路怎么走,怎么悟道等,清凉月老师用自己的所修、所证,讲得通透,有很多同修的打坐经验参考。建议百度“思维本体学实证网”-参阅文章《打坐修证的新手指引》。或百度“本体佛学新浪部落格-开悟的一些特点”,部落格分类如下:《科学实证》讲解(初学到高层次、悟道的整套方法和心路历程)、视讯教学(打坐各方法、问题的专题汇总)、观心、实证、开悟。
方法和路这样走(供参考):一是从观身体觉受入手:观手或观呼吸,心稳定了,再观心或观慢动作等入定。二是从心入手:直接观心(随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佛教特有法门)。
欲界定前需要经历的过程:放松入静,培养静,让静稳定,让心稳定,提起专注,培养专注,破静入定。
2、坐姿有双盘、单盘、散盘、缅甸坐等等。坐姿以自我感觉舒适、自然为主,不要追求高难度,不能因为坐姿的不适影响了心的突破。因为我们是练心的,不是练习身体。心达到一定的层次,心柔软了,身体自然会柔软,自然能双盘起来,真正标准的坐姿,是在打坐的过程中,随着心力的提高,身体自然而然会调整到标准的坐姿,标准的坐姿都不是从外形上模仿出来的,大道自然。
3、放松入静,打好基础。耐心的从身心两个方面进行放松,身体是反反复覆放松那些容易紧张的肌肉群,心里是放下那些作意、紧张、追求、急躁的念头。高度重视放松,把放松做为一门课程去练习,反反复覆从身心两个方面交叉结合去放松。
4、打坐的方法很多。选择一个观察物件来观想,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目的是培养和形成专注力。观察物件非常的多,动态的有慢动作,静态的有观呼吸、观佛像、观莲花、观一些境界等等,声音类的有佛号、咒语等。初学从观呼吸入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对自己的身体觉受比较敏感,容易形成专注力。
5、常用的方法很多,观呼吸、观手、观心、观慢动作、唸佛号、唸咒、耳通圆根法门、睡功等,每一个方法的理论原理把握通透,这是最关键的。然后是怎么入门,怎么用心,怎么操作,会碰到什么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什么,每一步怎么修,怎么突破,一整套的把握。实证起来,不盲目,能少走弯路,预防走错路,自己能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什么是空性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什么是空性
:fo.ifeng./dushulz/zhuanji/detail_2013_01/22/21476623_0.s

什么是空性?
空性(suny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它是一切法(dharma,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在此意义上,“空性”与“空”(sunya)的概念具有等同的含义。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立场,也是佛教根本区别于其他宗教之处。佛教讲空,有人空与法空二义。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atman)本体存在,即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认为诸法皆幻,并无实体存在。
“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 , 空性者,空间之本性、本体、本质即是,汝心亦是!无处不在,细微无色,如空如水,不能眼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遍尽虚空,一切万物之本,此是一切众生觉悟成佛之本,亦是佛之神力之本与智慧之本,空性如水,能得入者,一切悉知,正等正觉。
什么是空性母?
空行母有三种:
第一种,藏族把天上飞的都叫空行,所以雌鸟也叫空行母。
第二种,女性的天神或非人,因为能够在空中飞行,所以也叫空行母。这个是在佛教里的一种词汇。
第三种,是佛菩萨派来辅助活佛的女性,她们都有特别的神通。真正的空行母是很少的。有些是公开的,很多是祕密的,一般人不知道的,绝对不能说,说了以后说出来的人和空行母都会死去。有修证的人能够看到空行母,在修了大幻化网成就以后就可以看到。还有些是不以女性面目出现的,比如莲师带的杖其实就是空行母。空行母有五种,具体的只有传法后才能讲述。
什么是空性 什么是自性
空性是面对事物时,充满好奇而脑子里又没有预置场景的一种状态。它要求纯粹不欺骗,专注不刻板。自性为你的真实本性,未被世俗污染过的人性,即你的自性。心中万事分明,但心不纠缠任何一念, 即开悟了。
佛教的空性与外道的空性有什么区别
佛教的空性是实有的,但是这种“实有”是远离众生道的;外道所说的空性一般是断灭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