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赤脚医生的补助 国家对赤脚医生的养老保险有什么安排吗?
国家对赤脚医生的养老保险有什么安排吗?
国家对赤脚医生的养老保险有什么安排吗?
国务院:
接两代会和卫生部转来议案,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论证通过后,现将对乡村医生的解决办法报送:
一,凡三证齐全(乡村医生证,乡村医生职业证书,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年龄:男60岁,女,55岁以上乡村医生在村级连续不断执业35年以上者(含35年),每人每月按1080元左右退休解决。
二,凡三证齐全,年龄,男,60岁,女55岁以上乡村医生在村级连续不间断执业30年以上者(含30年)每人每月按800元左右退休解决。
三,凡三证齐全,年龄:男,60岁,女,55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在村级连续不间断执业25年以上者(25年)每人每月按600元左右解决。
四,凡三证齐全,并持有国家承认学历的乡村医生,可参加考取助理执业医师证和执业医师证书。
五,符合上述三项而死亡的乡村医生,国家给予2000元火化费予以安葬,并继发10个月工资用于安抚。
六,凡三证齐全,而达不到退休年龄的男女乡村医生,国家给予考试转公的制度,对于考核考试合格的转为公办医生,工资待遇国家按排解决;对于考核考试不合格的乡村医生,国家执行淘汰制度,一次性淘汰名正言顺,考核考试标准不能降低,必须从严执行,不得降格以求,降格以求是对人民生命和身体健康不负责任。
七,考试转公须持国家承认的学历参加,否则,乡村医生须再次学习,获得学历后,再考试转公。
八,退休后和淘汰掉无乡医生的村镇,国家执行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制度,工资待遇由国家从优安排解决,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这是我在爱爱医论坛里看到的,不知道可不可信,欢迎大家讨论
九,本办法于2010起在全国执行,2015年结束,乡村医生被取缔,国家执行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制度
---------------------------
以上为网路找到的,据我所知,BJ部分乡村有实施~~~~~~
退休老师曾是赤脚医生可以领赤脚医生的养老保险吗
1、任何人不参加养老保险均不能享受养老金。
2、任何人只能享受一份养老金。
即然是退休老师,已经享受到教师的养老金,不可能再享受到其它养老金了。
赤脚医生养老保险是什么保险
有吗?
已买社会养老保险是否还能领赤脚医生的补助
要看有关赤脚医生补助的档案是否规定领养老保险金人员不能享受这个补助,如果没有规定,就可以领。因为关于养老保险金的档案没有规定领养老金就不能领这个补助,凡是未规定的,就视为可以领。
二零一五年农村老赤脚医生有养老保险吗
国家早已经实行了缴纳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缴纳养老保险领取退休养老金制度,赤脚医生也是如此。
赤脚医生的由来
赤脚医生,是文@革中期开始后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些人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接受短期培训后就回农村行医。由于他们没固定薪金,许多人要赤着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
赤脚医生,即是乡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说得通俗些,村民
叫那些光着脚丫下田种地的医生做赤脚医生。
我国解放初至八十年代末期,乡村大多都有赤脚医生。那个时代,国家贫穷
,医科专家奇缺,一时培养不出那么多有医学方面专业的医生,只有培训一批略
懂医术的赤脚医生来应急所需。贫穷落后的年代,生病人也尤多,更需要赤脚医
生的治病。因而,那个年代,在乡村里,赤脚医生就应运而生了。
在乡村里,选拔赤脚医生,一般是从以下二条件来选的。一是从医学世家中
挑选,二是从高中毕业生略懂医术病理中挑选。挑选出来后,集中到县卫生学校
培训一年半载,结业后回到乡村算是赤脚医生了。
乡村里的赤脚医生,因没受过系统的学习,医学,病理等知识是比较低的,
大病、重病治不了,复杂的病更不用说了。赤脚医生能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一些
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而已。虽说是小病,但能治理能解决,也大大方便了
村民群众。一是他们没空到大医院去看病,二是到大医院看病交通也十分不便,
三是到大医院看病费用高。因而,村民群众十分敬重赤脚医生,都认为他们是村
里的大知识分子,是救命恩人。
其实,在乡村当赤脚医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赤脚医生没
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队一些补贴,有的只是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
这微薄的补贴和工分,根本上解决不了他们的生活,因而,他们白天还得赤着脚
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还要挑灯自学医学知识。其次,由于贫穷落后,医疗装置
十分简陋。除了一个药箱,几片普通的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别的就少得
可怜。这么简陋的装置,对赤脚医生来说,有时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了。
尽管难苦,但那时的赤脚医生,还是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的。
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们就会赴诊,就会认真地为
病人看病打针服药。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尽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
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着送去。赤脚医生治病收费不高,只收回成本钱,因
为赤脚医生都拿了生产队的补贴。有的赤脚医生如果碰上困难户和五保户,就得
倒贴成本费了。
乡村的赤脚医生,医术虽不高,但服务态度特别的好。他们常揹著一个印有
鸡蛋般大的红十字药箱,穿着白褂,挨家串户走访群众。尤其是流感时期或流脑
时期,赤脚医生的责任更大更辛苦,他们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
,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乡村里的小孩怕打针,赤脚医生
便会千方百计哄小孩,或是给他们讲故事,或是为他们唱歌,有时甚至买上一颗
糖送给小孩,待小孩的注意力分散时,一针落去,还未等孩子“哇”的一声哭叫
,针又拔出来了。这般一来,村里的小孩见了赤脚医生,既爱又怕,大都会缩排
母亲的身后,伸出头来,怔怔地盯着赤脚医生身上的红十字药箱——那里面,既
有糖果,更有针筒。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赤脚医生的医术虽没有大医院里的医生高明,但有时
大医院里的医生治不了的病,赤脚医生反而治得了。记得村里有位姑娘上山打柴
,不小心扭伤了手。她的手扭的也很怪,一手向上一手向下,向上的放不下来,
向下的伸不上去,到了县医院看,县医院建议到地区医院看。姑娘的父母手上没
钱,心急如焚,来找村里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正在吃饭,见来了病人,放下饭
碗,对着病人上下看了几遍。赤脚医生问过病由后,说这病我能治。于是,赤脚
医生叫病人的母亲将病人的裤带取走,换上稻草扎着,然后将病人关在一间虚掩
的房屋里。大概一个钟头后,赤脚医生提着锣,领着病人的父母,一起来到虚掩
的房屋门前。赤脚医生“”的一声将锣敲响,然后推开门,连声说好了好了。病
人父母一看女儿,果然好了:双手自如活动了。原来,姑娘手扭伤了因为受不住
疼痛无法扭转回来,治不了。赤脚医生这铜锣一响,吓得姑娘连忙伸手去提裤子
,就不治而愈了。这叫做姑娘家顾得了羞顾不得痛治疗法。
赤脚医生治病,在乡民的眼里,确是高。但有时,也失水准。记得我儿时,
有个耳朵发肿发痛,母亲便拉我去看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用手摸摸,用电筒照照
,说是中耳炎,便往我的耳朵灌药水,还说再洗两次就好了。岂料这药水一灌进
去,我的耳朵更肿痛了。洗一次痛一次,直到我无法忍受时,赤脚医生不好意思
说了:还是到县医院看五官科吧!母亲带我到五官科一看,医生笑哈哈地说,你
这小家伙,怎么在耳窝里种豆芽啦!医生说完,用夹子把耳窝里的豆芽夹了出来
,我的耳朵就舒服了。原来,我在豆垛里玩,一颗黄豆跑了进去,痒痒地,我便
挖,加上赤脚医生灌了药水,豆芽就在里面长大了。这也难怪村里的赤脚医生,
因为没有反光照明装置,他根本看不到我耳朵里长了豆芽。
无论怎么说,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赤脚医生为人民群众作出了巨大贡献
,功不可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教育的发展,现在,乡村都建立了医院,医
生都规范化了,赤脚医生,渐渐地被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取而代之了。这便是人类
文明的又一进步。
参考资料::snweb./gb/dadi/2003/21/a2101029.htm
赤脚医生的来历
赤脚医生是文革中期开始后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编辑本段]史话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根据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自此结束了。 [编辑本段]当代评价广州日报1月16日刊登了《粤7位“赤脚医生”获卫生部表彰》一文后,一下子把很多读者的回忆拉回到了那个“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脚医生时代”。这种怀念甚至跨越了时空距离,延伸到了网路时代,网上开始出现怀念“赤脚医生”的风潮。许多网友都对小时候赤脚医生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跟今天发达的医疗水平相比,当年农村的医疗条件可谓简陋之极,那人们为什么要怀念“赤脚医生”?
无可回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们对医疗现状的无奈和不满。显然,跟过去相比,当下豪华的医疗模式不仅超出了农民或者贫民阶层的支付能力,也超出了普通人群常用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需要,形成了新的医疗资源浪费,而这种浪费却又是出于医疗机构的利益需要。过度治疗和重复治疗让患者苦不堪言,而“赤脚医生”最能满足当今贫民患者普遍的悬壶济世梦想。
更重要的是,赤脚医生是真正为穷人服务的天使。行医的精神核心是什么?是诚意,是真心!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却有最真最纯最热的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当时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反观当今的医疗机构,缺少的正是这种平民意识。病房越来越豪华,收费越来越天文,大而无当的医疗体系使得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早已淡出历史的“赤脚医生”又重回人们记忆也就不奇怪了。
“赤脚医生”模式即使在今天也还有其现实意义,洗去“赤脚医生”的历史印记和政治色彩,挖掘其价值核心,借鉴其普适性和组织模式,建立切合农民利益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赤脚医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也与有关政府正致力于构建平价医院的想法不谋而和。
“赤脚医生”在21世纪可以理解为国外的保健医师,他为群众提供的是24小时,即时的不需要排队的贴身医疗服务。普通的伤风、咳嗽、常见的外伤的时候,“赤脚医生”能够几分钟内为你提供医疗服务。和城市的医疗服务相比,等车、排队、缴费、3分钟看病、相比,“赤脚医生”制度值得今天的医改部门认真学习。
国家对赤脚医生有什么补助国家档案吗?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 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的通知 》,《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执行新机制的意见》
赤脚医生简介: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赤脚医生30余年,养老保险一分没发,求助?上苍开眼!
毛时代,赤脚医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广大农村,为农村医疗事业立下汗马功劳,落下老来无养的地步,是社会的悲哀。对你的状况深表同情,此现象涉及人员众多,政府当有个说法。应联合一批赤脚医生,向政府请愿,求得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