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气候学家要研究古海陆分布
关于古海陆的分布,是地理学家研究的范围。它和气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学科。那么气候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古海陆分布呢?
科学家发现,埋藏在欧洲地下煤层里的煤,是由没有年轮的热带雨林植物构成的。这就使人们产生两种设想:一是在现在的地理位置上,某一古地质时期,欧洲曾经出现过像赤道那样的湿热气候;二是这种由热带雨林气候构成的煤层的地层,在某一地质时代在赤道形成,后来由大陆漂移而移到欧洲的。为了对这个问题有个正确的解答,科学家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找到了一种能正确确定大陆漂移的证据,即当熔融的熔岩冷却时,其中的铁氧混合物能接受周围磁场的磁力线,而且它一直保留在化石中,其磁偏角(对正北方)和磁倾角(对地平线的偏差)与当时的.年代是一致的。这种地质时代在岩石中留下的微弱剩磁,实际上是指示大陆漂移的罗盘。如3亿年前,欧洲石炭纪气候的岩石中剩磁的磁倾角为零,这就表示欧洲大陆在3亿年以前是位于赤道附近的。因而,气候学家认为:欧洲出现过赤道那样的湿热气候,并不是在现在的地理位置上由气候的变化而形成,而是由赤道漂移而来的。
![]() |
气候学家对喜马拉雅山古海陆分布的研究,从而弄清了我国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和西北内陆地区干燥气候带的形成原因。据研究,距今6亿年的古生代,如今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茫茫古海,到了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古海中第一次出现山地,到距今4000万年的第三纪始新世末期,海水全部退出喜马拉雅山地区;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海拔不过数百米,气候十分湿热。到距今300万年的第四纪的早更新世时期,海拔高度已上升到2000米左右,由于高度不算太高,离海也不算太远,来自海洋潮湿的西南季风仍能登上高原,并长驱进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而这些地区森林茂密,植被翠绿。据推测,到距今100万年的中更新世,高原平均高度已上升到3000米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高原平均高度上升到4500米,高原的高山升到6000〜7000米以上,和现在的高度十分接近。高原的形成,阻挡了来自印度洋上的潮湿气流,因而气候变得干燥、寒冷。而位于高原北部的我国西北内陆,也就成了“行尽胡天下万里,唯见黄沙白云飞”的大沙漠。
由此可见,对古海陆分布的了解,可以弄清古气候变化的原因。这就是气候学家要研究古海陆分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