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蛇 历史中有蛇灾吗
历史中有蛇灾吗
1.世界上有狂蟒之灾里面那么大的蛇吗
没有电影里那么大,但是最大的蟒也很大,如绿水蚺
英 名:Green Anaconda
别 名:绿森蚺、绿水蟒
科 名:蚺蛇科(Boidae)
分 布: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
生态习性:栖息于沼泽地区,因其体型太过庞大,所以必须靠水的浮力支撑其体重,所以森蚺都是游泳高手,以任何哺乳类为食,甚至猎食鳄鱼,没有天敌,卵胎生。
成年水蚺长9米以上,最长可达11.4米。
水蚺。也是狂蟒之灾电影的原型。全球体型最庞大也是最重的蛇。力量是蛇中之冠。绞杀鳄鱼都是家常便饭。是亚马逊河流域真正的霸主。除了人类以外没有任何天敌。不过它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图片
/up/233/836233/c0146b51-18e0-451d-8b78-06a4426bd7b8_500.jpg
://59.52.225.9/201006/10/29/10539098054147956297.jpg
2.历史上重要的灾荒事件都有哪些
中国人那无底洞一样的食欲,完全是被天灾人祸给逼出来的。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些历史资料——
秦汉两代自然灾害375次,三国两晋南北朝304次,隋唐515次,宋朝874次,元朝513次,明朝1011次,清朝1121次。由古至今,灾害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死亡的人数也直线上升。据《中国灾荒史记》:《汉书•王莽传》载“连年久旱,……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之七八”。《后汉书•桓帝纪》载“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晋书•食货志》载“晋末……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魏书•宣武帝本纪》载“四州大饥,民死二十万余口”。《隋书•炀帝本纪》载“大业八年,岁大旱,又大疫,人多死,山东尤甚”。《唐书•五行志》载“永淳元年冬大疫,两京死者相枕于路”。《宋史•仁宗本纪》载“地震,吏民压死者三万二千三百六人”。《元史•五行志》载“绍兴、庆元、台州疫,死者二万六千人”。清嘉庆大旱、水灾等共死亡900万人,道光时死亡1500万人,光绪时死亡1000万人。民国17年~19年因灾死亡1000万人,民国24年死亡300万人。1959~1961年死亡约3000万人。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54起特大自然灾害中,中国就有8起,占15%;因灾荒死亡的人数约占同期全球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44%。1950年到1992年43年的时间里,中国灾害损失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5.09%,美国1991年的同类数字是0.27%,日本是0.5%。
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就有8137次,其中1004次为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从1303年至今,发生8级以上强震17次。其中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的大地震造成83万余人的死亡,居世界震灾史上死亡人数之首。1976年唐山大地震让人类至今谈虎色变。从1501年到1900年的499年中,发生有害地震419次。在全球历史上死亡人数大于5万人的17次大地震,有7次发生在中国,其中死亡人数大于20万人的4次大地震全在中国;全球7级以上的陆源地震,有30%发生在中国。有人统计中国平均每年因地震死亡2000-3000人。
在两千年的历史中,黄河中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大的改道26次。1876年至1879年晋、冀、鲁、豫一次大旱灾就饿死1300万人;1920年黄河流域发生大旱灾,有2000万灾民在饥饿中号啕、挣扎;1942年至1943年的旱灾,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
长江1931—1949年发生水灾11次,其中1931年、1937年两次水灾死人都超过14万人,1931年灾民1亿人,水灾后因饥饿、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300万人;1954年长江流域的水灾导致2万人死亡。
淮海近500年来发生水灾350次;海河近300年来有5次淹及北京,8次水进天津。据统计平均每年影响中国的台风近20个,其中登陆的7—8个,相当于美国的4倍、日本的2倍和俄罗斯的30多倍。
针对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邓拓说:“我国灾荒之多,世界罕有,就有文献可考的记载来看,从公元前十八世纪,直到公元二十世纪的今日,将近四千年间,几乎无年不灾,也几乎无年不荒。西欧学者甚至称我国是饥荒的国度。”
1999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灾荒史记》,期间这样综述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实已无计其数。数千年来,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普遍性。……战争也是造成灾荒的人为条件之一。中国历史上,掠夺战争相当频繁。……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自然灾害对于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3.蛇在中国古代地位有多高
一、蛇早期的记录 关于蛇崇拜的起源,我们绝对不可能从史籍中寻找到确凿的证据。
因为一个民族的信仰不可能作为一种变化而述诸于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推断蛇崇拜的仪式或者记录来追溯尚存记录的人们对蛇这种生物的观点。
早在《山海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于蛇的记录超乎一般的数量。记录中的蛇,多为神怪之属,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
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沔,其中多庸,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 。
黄帝生禺 ,禺 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 处东海,是惟海神。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
在昆仑之北。 即使到了汉朝,我们也能见到关于蛇的记录。
这些蛇大多代表了一种权威,而为当权者所击败,藉以彰显这些当权者的地位不菲。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
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初,武母产武而并产一蛇,送之林中。后母卒,及葬未窆,有大蛇自榛草而出,径至丧所,以头击柩,涕血皆流,俯仰蛣屈,若哀泣之容,有顷而去。
时人知为窦氏之祥。 在墓葬中,蛇的玉器和墓内的壁画中也较为普遍。
在有关的墓葬物中,除去最早的蛇纹之外,便是用于祭祀的玉器了,目前最早的蛇形玉器便是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C字形玉龙饰,其通身墨绿,形状扭曲成“C”字,头部有鳍状钩,但无四足,其后的玉器里和龙有关的纹饰亦多无四足,但有角,直到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张牙舞爪的“S” 型龙,而壁画里和蛇相关的,最为有名的便是伏羲女娲了。山东沂南县北寨汉墓出土的“三人合抱图像”砖,图像为两蛇交尾图。
画面上的三人是:中者燧人氏,左边持“规”者为女娲氏,右边举“矩”者为伏羲氏,其中女娲伏羲二人为人首蛇身, 两蛇尾呈螺旋状交集。而在马王堆一号墓的T形帛画中,顶部有一人人首蛇身,中底部二龙相交,雄壮粗犷。
二、蛇的现象和崇拜产生的推断 蛇是无足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有鳞目。蛇类全身布满鳞片。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
为了配合蛇类窄长的身体,成对的内脏(如肺、肾)会在蛇体前后排列,而非左右互对。部分蛇类拥有毒性,能令被其咬击的生物受伤、疼痛以至死亡,而且蛇毒的主要目的并非自卫,而是具备侵略性、征服性的。
生物研究指蛇类大概于白垩纪时代由蜥蜴类衍生而成,有专家认为部分蛇类早已有能生活于水中的器官,因此不会是作为陆地霸主的爬行类所衍生的。 在《山海经》诸多蛇的记录当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种模式——一为手操双蛇之人,一为群蛇衍生之地,一为招致水旱之怪。
而在这些关于蛇的记录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同水有关的记录。而之上所记录的禹杀相繇,更是较为突出地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关于蛇的介绍和《山海经》文献里蛇的文献记述,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拥有生活在水中器官的蛇,同与水密切相关的蛇的记录,或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百至三百万年前,地球经历到了新生代晚期。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对古代人类巨大影响的大事——地球经历了大规模的冰期,又有“冰川时代”之称,此后气候寒冷和温暖时期的交替。
没有冰川的地区,则有潮湿和干旱时期的交替,称为“洪积期”和“间洪积期”,更新世又称“洪积世”。当时动植物受到巨大的影响,在大约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消退之后,就进入了全新世,或称“冰后期”,又称“冲积世”。
而全球流传的古代洪水的传说,正是在那段时间产生的。 而早期作为一种同水有着密切关系的生物,蛇往往会逐水而居。
甚至有着能够感知地下水位变化的能力,《山海经》中所载的蛇的出现同水旱的关系,或许正是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一种观测。而从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蛇会受到崇拜了。

蛇可以为人们的在还提供一定的预警,是当时对自然不甚了解的人们提供保护,甚至在个别地方,蛇本身就是掌管水的神祗,在洪水泛滥的冲积世里,人们深患洪水之灾,蛇则称为洪水、雨水的象征。进而成为所谓的神。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蛇之所以受到崇拜的原因。据英国学者哈雷克特涅研究认为,“蛇象征色情,性欲,及性姿”等等。
据说人体的健康及两性的自然相吸引,都是蛇的作用所致。创世纪的‘蛇’字,本义为‘舌的主宰’,意即意识里的‘色心’,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