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华夏中正 中国历史华夏正声

火烧 2022-06-01 21:46:45 1043
中国历史华夏正声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陈硕真的详细介绍 【陈硕真简介】 陈硕真(?—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省淳安梓桐镇)人,早年丧夫,有些书上又写作陈硕贞,是唐朝永徽四年(公

中国历史华夏正声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陈硕真的详细介绍

【陈硕真简介】 陈硕真(?—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省淳安梓桐镇)人,早年丧夫,有些书上又写作陈硕贞,是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义军的女首领。

当时唐高宗即位,由于唐太宗统治后期奢侈之风盛行,劳民伤财,使部分地区的人民受到了较重的剥削和压迫。青溪位于今天浙江西北部,与安徽相邻,这里山高谷深,河汊交错,物产十分丰富。

正因如此,统治者对其也格外关注,搜刮无度,索取百端,使得这一地区的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小规模的反抗时有发生,反抗者的下场总是悲惨的。正直美丽的陈硕真作为当时一民间秘密宗教的女教主,不忍见乡亲受官吏的压榨和迫害,明知敌众我寡,胜算难料,毅然率众起义。

陈硕真领导的这次起义,人数不过数万,地域只涉及浙皖交界处的几个州,为时不足两月就被朝廷派大军镇压,官方史料的记载也相当简略。在风声鹤唳,强敌如林之境,陈硕真敢于自称“文佳皇帝”,建立政权,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般的勇气。

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领导起义的女英雄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比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称帝的时间也要早了几十年。二十五史中的新旧唐书对于陈硕真记载的都很简短:《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冬十月庚子,幸新丰之温汤。

甲辰,曲赦新丰。乙巳,至自温汤。

戊申,睦州女子陈硕贞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攻陷睦州属县。婺州刺史崔义玄、扬州都督府长史房仁裕各率众讨平之。

《新唐书》本纪三高宗:戊申,睦州女子陈硕真反,婺州刺史崔义玄讨之。十一月庚戌,陈硕真伏诛。

(睦州,今天浙江淳安;新安县,今梓桐。) 【陈硕真生平】 唐朝高宗时期的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不过她的起兵坚持了一个月就被镇压下去了。

所以历史学界认定,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应该是武则天。陈硕真这个名字也有写作陈硕贞的,(?—653年),她是唐代睦州雉山县梓桐源田庄里(今淳安县梓桐)人。

陈硕真在举兵前为了扩大影响,曾经自称马上要羽化登仙,与自己的乡邻诀别。可是没多久就被人告发欺诈,被官府抓了起来。

后来,官府问不出口供,证据不足就将其释放了。 陈硕真被释放后,她的妹夫章叔胤立即到处宣传陈硕真已经成仙从天界重回人间,变成男子。

现在法力无边,变化莫测,能够驱使鬼神,并显示种种神迹。这番宣传非常有效,陈硕真周围很快就聚集起了一大批信徒。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初,陈硕真正式起兵。她起兵后立即建立政府组织,自称为“文佳皇帝”,任命章叔胤为仆射。

陈硕真和章叔胤兵分两路,章叔胤领兵攻占桐庐,陈硕真自己率军两千攻占睦州治所及於潜县城,随后进攻歙州,没有攻克。唐政府派扬州长史房仁裕发兵征讨。

陈硕真派遣童文宝统领四千人进攻婺州。此时,担任婺州刺史的是崔义玄,这人很有智谋。

崔义玄在城中听到警报,立即召集文官武将,准备发兵抵御,官员们却慑于义军的声威,纷纷说:“陈硕真有神灵护卫,敢与其对抗的,无不杀身灭门,还是回避为上”。绝大多数人不愿前去。

这时,一个叫崔玄籍的司空参军却说:“顺天心合民意的起兵,有时尚且不能成功,陈硕真不过是个有点法术的女人,一定坚持不了很久”。崔义玄闻听此言,大受鼓舞,立即命崔玄籍为先锋官,他自己统率本州军队跟进。

陈硕真闻知童文宝在婺州受阻,带领主力来到婺州支援。陈硕真为改变客地作战,敌情不熟等不利条件,不断派出间谍,剌探敌情,有一次仅被唐兵擒住的间谍就达数十人。

一天晚上,忽然有一颗陨星坠落在陈硕真的大营中。崔义玄立刻大造舆论,说这就是陈硕真的将星陨落,陈硕贞必死无疑。

崔义玄统帅的军队顿时军心大振。在下淮,两军大战。

唐军以大盾牌保护刺史崔义玄,崔义玄说:“刺史避箭,还有谁拼死作战!”命撤去盾牌。唐军士卒受到激励,陈硕真军大败,被斩首数百人。

唐军允许陈军投降,追击进入睦州境内时,投降的人达到一万。十一月底,扬州长史房仁裕的军队与崔义玄合击陈军。

陈军全军覆没,“文佳皇帝”陈硕真及仆射章叔胤在战斗中被俘,然后被处死。崔义玄因功被唐政府任命为御史大夫。

陈硕真举兵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十月,这一年武则天30岁,两年后才被立为皇后,称帝则到了公元690年。陈硕真是中国史上女性自称皇帝的第一个人。

她的举兵事件规模不算大,但因她开天辟地的女性称帝行为,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称她为“中国第一个女皇帝”。当然这位草莽天子是无法和武则天皇帝的历史影响相提并论,但做为第一位自称皇帝的中国女性,她的精神确实难以磨灭。

陈硕真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以女性自称皇帝,可谓闯字当头,虽然失败,也是精神可嘉。陈硕真在故乡青溪留下了“天子基”、“万年楼”等遗迹,这些遗迹在北宋末年曾使方腊受到启示。

崔义玄正是因为平定陈硕真有功,开始进入朝廷中央,随后他参与拥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历史事件。后来,他又执行对武则天的政敌长孙无忌等人的刑罚。

【陈硕真野史】 陈硕真传 (佚名) 睦州陈硕真,新安县人,身颀皙,美姿容,而矫捷善斗,力能举千斤。年长不嫁,有求之者,则曰:九天玄女授我神力,能胜。

中国历史我们伟大的华夏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流派。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诸如:天下为公、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崇德重义、仁爱胸怀的道德情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的处世哲学;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尊重传统、尊重前人的统绪观念;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爱国思想;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包容气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澹泊明志、君子慎独的自警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超越功利、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等等。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在今天,仍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如“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既往不咎”、“欲速则不达”、“举一反三”、“后生可畏”、“任重道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所有这些具有精神价值的东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育了我们民族的品格和精神,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当然,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但思想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起到巨大作用。正是传统文化中这些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代代承传,使我们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渐趋认同,并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思想内涵来看,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本精神,大体上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天人合一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刚健有为的观念、以和为贵的观念。比如,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占有突出的位置,有着丰富的内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贵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源泉、文化传承的载体,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

在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100年里,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变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使中华民族早日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二是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活力,即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具体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区分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努力将其中的精华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前一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得到解决,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则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作为曾经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文化系统,作为长达两千多年官方意识形态,无论在社会生活的深层还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都还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应该始终重视提炼和汲取我国人民在古今创造的所有优秀精神财富,既包括传统的儒释道中有借鉴价值的内容,也包括从国外传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既保持民族优秀传统,又适合当代社会特质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

为什么中国称为华夏,华夏的含义又是什么

《左传》中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所以又叫做“华”。

后来,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夏”当作族名,把“华”当作国名。“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我国古称华夏,中国的称谓始于什么时期

汉语“中国”一词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春秋时期的中国,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以后中国的概念逐步扩大,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并且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例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到唐朝时已经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汉朝以及汉朝以前,可考证的“中国”一词的用法有如下几种:

指京师,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指汉民族所能够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又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指地理上的中原地区,如《三国志》:“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又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一直居于四夷之上。此时,“中国”一词拥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多重意义,民族的意义要强于地域、文化的意义,且该词的政治意味比较小。

自汉朝以后,“中国”一词的语义发生变化,民族的意义削弱,地理和政治意义加强。所以,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便以中国自居,比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 ,将南朝叫作岛夷;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如:《晋书》苻坚对其弟苻融言“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

“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突出这一现象在辽宋和金宋对峙时期更加明显: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曾自称中国,且一度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这里的中国,政治意义明显占强势。

由于“中国”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关系甚小。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无不出自“蛮夷戎狄”,华夏族便是夷夏不断融和的产物。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临终时要子孙“善事中国”,此“中国”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后唐。五代有三代(后唐、后晋、后汉)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新旧《五代史》都把他们视为正统,而把南方汉人政权放在次要地位,只称梁、唐、晋、汉、周为中国,却不称南方立国的各汉族政权为中国,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言“十国非中国之有也”。南宋时,女真控制中原地区,陈亮在上孝宗书中说,不能“置中国于度外”要经营荆襄“争衡于中国”(其中的“中国”,前者指中原地区,后者指占据中原的金国),因此中国不仅是汉族的中国,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国。

直到清朝后期,“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不曾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从清朝后期开始,清朝与西方国家交流时开始使用“中国”这个名称,往往使用“中国”来称呼自己。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这一个称谓正式成为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国际上的共同认知中,“中国”一词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中国历史上十大神箭手

第一名:后羿

后羿, 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一说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建立者,有“人王”之称。神话中后羿之箭连射天上九个太阳,这个第一名当之无愧。

第二名:纪昌

纪昌,相传是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从小便练得一身好箭法,据说早期“射之射”时射虱如射马,后来遇到一个老人点化他,使他学会“不射之射”,这个有多强就不知道了。纪昌死后,邯郸城内的武士们都耻于张弓。这个第二名应该没问题。

第三名: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名将,原为楚庄王近卫军成员,任楚国宫厩尹,古代著名神箭手,百步外射柳叶百发百中。成语“百步穿杨”典故出此。相传楚国山中有一白猿机灵无比,而且善于接矢,其他射手都射不中,但养由基一去,白猿看见他后,向天哀嚎数声,结果被养由基一箭将其射杀。

第四名:吕布

吕布,三国时期第一猛,武功箭术无人可比,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之说,三百步外辕门射戟,一箭救了“大耳”刘备的命,使纪灵无话可说,十万大军空手而回,排第四没话说。

第五名:哲别

哲别,原名只儿豁阿歹,成吉思汗的大将,蒙古国第一勇士,箭无虚发,有一箭双雕之说,被蒙古人尊称为箭神,哲别这个名字后来也成了蒙古语中“神箭手”的代名词。排第五。

第六名:黄忠

黄忠,三国时蜀汉大将,神射无敌,三国时期公认的“神箭手”。

第七名:李广

“飞将军”的神射功夫,相信大家都知道吧,我就不说了。

第八名:太史慈

太史慈,三国时东吴名将。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北海救孔融时曾单枪匹马凭一张弓箭冲出黄巾军的重围调来援兵解北海之围。归附孙策后在一次作战中,他一箭将一名校尉之手反钉在城楼之梁上,东吴第一神射将军。排第八。

第九名: 斛律光

斛律光,南北朝时北齐著名将领,善骑射,以武艺知名,17岁被高欢提为都督,一次随世宗打猎,一大鸟在云际飞翔,斛律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大鸟如车轮旋转落地,却原来是一只大雕,被时人称之为“落雕都督”。在作战中也依神射功夫令敌胆寒。

第十名:南齐云

南齐云,又称南八,唐朝中期猛将,随张巡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勇冠三军,在一次作战中一箭射中叛军大将尹子奇的左眼。

中国历史:五胡乱华怎么回事

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中统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启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五胡的概念是《晋书》中最早提出的,一般泛指在东汉末到晋朝时期迁徙到中原的几个少数民族,一般认为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开始算起,一直延续到北魏建立。

对五胡乱华的历史作用,以及影响历来有争议。它是晋朝历史上重要的现象,有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神州陆沉”、“中原沦陷”等名称。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西晋永兴元年至北魏统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 割据政权。即西晋永兴年建立的成(巴氐)、汉(匈奴),西晋亡后建立的前赵(匈 奴)、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 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西 凉(汉)、夏(匈奴)、北燕(汉)。

此外,还有冉魏(汉)、西燕,但没有包括在内。汉和前赵算一国,史称十六国时期。

而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习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时,秦、雍、并三州膏腴之地已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杂胡居泾水及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两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则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

公元294年匈奴郝散反,攻上党,不久被杀,公元296年郝度元联合羌、胡反,杀北地太守,又击败冯翊 太守及雍州刺史。秦、雍二州氐、羌皆响应,推氐帅齐万年为帝。

华夏中正 中国历史华夏正声

大疫、大旱、饥馑, 使起义声势日大,历时4年才被镇压下去。汉民大量流亡梁、益、荆、豫等州求食。

由于官吏的迫害,益州流民推举巴氐豪酋李特父子为首,先后击败益州刺史赵廞、罗尚。公元304年李雄据成都称王,公元306年称帝,国号大成,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民多富实。

公元347年灭于东晋。 西晋门阀士族独占政权,排斥寒门士族和少数民族贵族,引起后者强烈不满,八王之乱,王室兵戈相残,贩卖掠夺五胡人民为奴隶,给各族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西晋政府残忍腐朽暴露无遗,统治机构分崩离析,统治力量急剧削弱。这时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

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也,左贤王元海姿器绝人,斡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共推刘渊于公元304年举兵反晋,称汉王,建庭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东北)。

刘渊字元海,幼习儒学,又久居洛阳,接触诸王,宰辅、名士。他声称继承汉祚,立汉高祖以下 三祖五宗神主祀之。

王弥、石勒等亦领兵附之。公元308年即帝位,徙都平阳(今山西 临汾市西南)。

两次派兵攻洛阳,皆不克。公元310年刘聪继位。

公元311年遣刘曜、王弥、石勒等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公元316年又遣刘曜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俘晋愍帝,灭亡西晋。

公元319年刘曜即帝位于长安,改国号为赵,改祭匈奴冒顿单于及刘渊,史称前赵。疆域北至朔州(今甘肃固原县)南至略阳(今甘肃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北),东至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与后赵为界。

公元329年灭于后赵石勒。 石勒,上党武乡羯族小帅,因饥寒曾被掠卖为奴,后聚18骑为盗,又召集亡命随汲桑破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

后奔附刘渊,屡立战功。公元311年攻灭王衍所率 司马越军10余万,又与刘曜、王弥攻陷洛阳。

随即火并王弥,南攻江、汉。纳谋士张宾计,以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为据点,取幽冀二州。

公元319年称赵王,史称后赵。公 元329年灭前赵,迫前凉称藩,统一了北方。

疆域东至海,西至抱罕,北至阴山、渔阳 (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阳、合肥与东晋为界。 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

同时又忌讳汉人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而称“国人”。章武内史樊坦,来朝见他时,衣服帽子破烂不堪,石勒问他出了什么事。

樊坦未加思索,说羯贼抢了他。石勒笑说“羯贼如此强盗吗?现在应当赔偿你。”

樊坦这才发觉犯了忌讳,赶快磕头泣谢。石勒不但没有处分樊坦,还给他车马衣装钱三百万。

可以想像一般汉人当时的处境。石勒立太学,培养羯族士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质。

实行九品官人制, 招纳人士。“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均百姓田租之半。”

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石虎继位后,徙都邺,公元350年为冉魏所灭。

冉闵建立魏国,都邺,史称冉魏。公元352年为前燕所灭。

此后,中原为前燕和前秦所统治,凉州则一直为前凉割据。 公元301年张轨任凉州刺史,平定州境,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守境安民。

曾多次派军去保卫洛阳、长安。西晋。

中国的历史传说中“五帝”是那五帝

三皇五帝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说法颇多分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还有几种不同组合,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一些说法: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④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伪《尚书序》);

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④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 时代之前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 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 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谁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完成华夏大统一的铁腕政治人物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 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