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历史人物故事 我最崇敬的一个历史人物(长篇文章)
我最崇敬的一个历史人物(长篇文章)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伟大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
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
他几乎都有所研究。
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这里就康熙的才能补充一些例子:
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
“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
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
”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
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题“宝晋遗踪”。
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
康熙善学。
宣城梅觳成、泰州陈厚耀人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
康熙善射。
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
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
曾一天之内射兔318只。”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
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
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
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康熙的精神品质远远强过于他身体的特性。
他生来就带有世界上最好的天性。
他的思想敏捷、明智,记忆力强,有惊人的天才。
他有经得起各种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
他还有组织、引导和完成重大事业的才能。
所有他的爱好都是高尚的,也是一个皇帝应该具备的。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
康熙帝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收复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胜利地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他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
康熙帝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
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清)等考核制度。
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爱新觉罗玄烨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
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六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

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8岁(1661年)即位,14岁时亲政,16岁时铲除了权臣鳌拜。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1681年),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
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从此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满清初年残酷的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文化上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奎宁)、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进行了涉猎。
康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数学修养最高的帝王,我们至今沿用的“根”、“次”、“方”等数学名词就是他亲自命名翻译的。
[编辑本段]收揽士心,崇尚儒学
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件专制达到了顶峰。
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
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并且康熙二十五年(1713)康熙帝于畅春园举行千叟宴,邀请年逾65岁的老人参加,不论满汉,给人以满汉融洽和乐的印象。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后的方面。
他在收复台湾后开放了海禁,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
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
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还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
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
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
传位给胤禛的理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练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宽纵积弊,也有人认为康熙是因为钟爱胤禛之四子弘历(未来的乾隆帝)而传位于他,还有传说是顾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矫篡遗诏。
无论如何,此一传位争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奇案之一。
康熙在位期间被臣民称为“康熙盛世”。
他安葬在直隶遵化马兰峪,陵号景陵。
[编辑本段]铲除鳌拜,集中帝权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处于虽然建立,但国家正百废待兴的局面。
而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
这四位辅政大臣,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
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
其后的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
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
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鳌拜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
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剪除鳌拜。
1667年6月,索尼去世。
十二岁的康熙决心废除四大臣辅政体制,实行亲政。
7月,实行亲政大典。
不过,康熙虽然亲政,但原有辅政体制却未能发生变化。
为了使康熙能够及早亲政,并迫使遏必隆和鳌拜也交出权力,苏克萨哈在康熙亲政第六天上书请求退隐。
在康熙尚未做出反应之际,鳌拜罗织了24条罪状陷害苏克萨哈,并强迫康熙将其处死。
清除了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决断;对于康熙帝的有些诏令,他也敢公开抗旨。
这些使康熙意识到该是剪除鳌拜的时候了。
康熙考虑到鳌拜亲信党羽遍布朝野,所以决定设计将其铲除。
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鳌拜,一方面选择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
1669年5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
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擒获。
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
他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
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
” 也就是说,鳌拜因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免于一死而终身监禁。
对于其党羽也给予了不同的处罚。
同时恢复了苏克萨哈的职位。
这种措施稳定了满清的朝局。
康熙剪除鳌拜后,废除了辅政体制,收回了朱批大权。
自此才真正开始了亲政。
[编辑本段]治国之本,崇儒尚佛
康熙选择了儒家思想。
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80页)。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康熙帝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也是治国方略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信奉儒家思想的康熙因受祖母的影响,也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
每当天下发生灾祸,康熙常常视为对当政者的警示。
比如康熙十八年发生地震,康熙下诏说:“朕躬不德,政治未协,致兹地震示警”。
因此要求臣下自省,廉洁。
康熙二十六年,天下大旱。
康熙下诏说,这都是由于自己缺少凉德“不能上格天心”而造成的。
[编辑本段]政治一统,制度完善
在政治上,康熙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他表示“天下大权当统于一”(《清圣祖实录》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清圣祖实录》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
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
另一方面,康熙将用人之权、奖惩之权亲自控制,不许大臣干预;并设立密奏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
这种统治方式为被雍正、乾隆二帝继承和发展,并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帝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着手完善满清官僚政治制度。
有两个现象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从此内阁作为满清法定中央政府、作为官僚政治的重要象征,其地位稳定下来并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开始纂修《大清会典》。
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
《大清会典》于康熙二十九年完成,共162卷。
从此,清朝官僚政治的运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实现了政治运作的规范化。
[编辑本段]用人方面,任人唯贤
康熙任用了一大批敢于直言的清官。
比如康熙二十六年,康熙说:“尧舜之世,府修事和,然且兢兢业业,不敢谓己治已安。
汉文帝亦古之贤王,贾谊犹指陈得失,直言切谏。
今但云主圣臣贤,政治无阙,岂国家果无一事可言耶?” 他要求大臣们尽心职业,视国事如家事。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百姓富足
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
其一,是废止“圈田令”,即废止满清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
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
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
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
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
“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
这些农民成为自耕农。
这一政策将直隶、山东、山西、湖广、陕西、甘肃等地废藩田改为民地,自耕农大量出现。
其四,改革赋役制度。
1646年(顺治三年),清廷以明万历时旧籍为准,着手编纂《赋役全书》,到1657年(顺治十四年)完成。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删除全书上的田赋尾数,重新编成《简明赋役全书》。
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的私征滥派和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在催征办法上也不断改变,如从发给花户“由单”到“串票”(二、三、四联等串票),再到“滚单”等。
此外,康熙还重视兴修水利,大力修治黄河,终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暂时缓和了黄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胁,保证了百姓的耕种。
[编辑本段]军事自卫,收复疆域
初步形成了剿抚并用的方针,即“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清圣祖实录》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御制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序》)。
康熙认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清圣祖实录》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遏制了沙俄的扩张,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武力平定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使台湾回归;康熙还亲征新疆准噶尔,击败噶尔丹,使蒙古土尔扈特臣服清朝。
[编辑本段]文化昌盛,礼教复兴
康熙强调兴礼教。
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
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
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
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在康熙倡导之下,编成了收字四万七千多的《康熙字典》以及一百八十卷的《大清会典》,一百零六卷的《佩文韵府》,一百二十卷的《历代题画诗类》,九百卷的《全唐诗》,还策划了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
[编辑本段]对内安抚,民族团结
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康熙帝以抚慰为主,加强了边疆少数民族对满清的向心力。
比如土尔扈特蒙古虽然受到沙皇俄国的控制,但仍心向中央政府,多次派人奉表入贡。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册封达赖政策外,还派兵于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间入藏,击败了占据西藏的准噶尔叛军。
此后,清政府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务。
[编辑本段]康熙功绩,可表万世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
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
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
此外,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垦田面积从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了7,30亿亩。
像抛荒严重的两淮地区,至康熙中期已“无尺寸之荒芜”。
因遭三藩叛乱而更加残破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到康熙晚年也开垦无遗。
相应的是粮食价格从顺治时期的斗米二钱(银) 在康熙年间降到了0.5到0.6钱(银) 。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内乱,将台湾收回,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
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
[编辑本段]平定三藩
所谓“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
自清初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
“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
特别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
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满清以很大威胁。
而且所耗军费巨大。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
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
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煽诱鼓动。
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叛清。
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叛。
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陷落,一时局面相当严重。
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变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叛乱消息传到北京后,年轻的康熙帝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
在康熙运筹帷幄的指挥下,康熙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八旗兵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
于是,康熙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
”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被迫投降。
广东的尚之信也于1677年投降。
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复。
1678年八月,吴三桂死,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
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
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
云贵悉平。
此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满清的统一。
[编辑本段]收复台湾
在三藩刚刚平定不久,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发生内乱。
起因是1662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立。
1681年,郑经死后,其部将冯锡范等杀死了郑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克塽继承延平王位。
郑克塽年幼,成为冯锡范的傀儡。
康熙在此情况下,决心为了国家统一收复台湾。
1681年七月,康熙下诏“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
1683年,施琅率领战舰三百,精锐水师二万,进攻澎湖。
经过七天激战,清军占领了澎湖。
不久,郑克塽派人前来乞降,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
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
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
[编辑本段]平定准噶尔叛乱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
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
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
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从17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强盛起来。
特别到噶尔丹为汗时期,势力更加强大。
他不仅统治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领了天山南路各回城,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地区。
为了实现割据一方的野心,噶尔丹与正在对外扩张的沙俄勾结起来,于1688年春,对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然进攻。
在清政府的帮助下,噶尔丹暂时退兵。
1690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率二万多骑兵,向内蒙古大举进攻。
康熙帝曾先后于1690年,1696年和1697年三次亲征,耗费粮饷无数才打败了叛军。
最后,噶尔丹染病死去。
噶尔丹叛乱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
清政府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此后,满清政府又先后平息了噶尔丹的侄子阿拉布坦的叛乱,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和准部贵族阿睦尔撒纳在伊犁发动的叛乱。
并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立青海办事大臣,分蒙古族为二十九旗,加强了对青海的管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参赞大臣、劣谟大臣、都统等,率兵分驻伊犁、塔城等地,巩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治。
[编辑本段]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
明末清初,沙俄在亚欧大陆上不断向东扩张,并于17世纪中期侵入了中国黑龙江地区。
沙皇多次遣使来华,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但因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府拒绝。
此外,由于清初国内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康熙才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了有力的军事行动。
俄国因内外问题一时无力在东方大规模用兵,遂希望议和,被康熙接受。
1689年,中俄订立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和近现代欧美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根据条约,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直达于海的外兴安岭为中俄边界,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土地的归属另行议定。
这样,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被确认为中国的领土。
此后,俄国多次派遣使节和商队来到北京,清政府还在北京建立了俄罗斯馆供俄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