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译文 高适《效古赠崔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高适《效古赠崔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效古赠崔二原文: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效古赠崔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冬第一次出塞蓟北而归之后。
效古赠崔二鉴赏
开始六句,以景托情,情景交隔,渲染出笼罩天地的巨大悲愁。「十月河洲」,景物萧条,托出诗人心境的悲凉、前途的黯淡,因此有「归欤」之思。三、四句进一步渲染这种「惨」景:狂风的呼啸使气氛更添严酷凄惨,暴雨大雪使天地黯然,故「归思」虽切,却不知「胡为」?「迷所至」,表现进退维谷之状。「浩哉」的强烈感叹,不仅是严酷景象的浑浩无边,也是指悲愁之情的混茫无尽。
紧接着十二句,以「缅怀」(即遥想)二字将人们引向京城,把自己西游长安所见的「当途者」(指权贵)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一一展示出来,进一步反衬「我辈」的仓惶失路:权贵们人数众多,名声显赫,如在「云霄」,是不肯变「更」困顿之士(即「沦踬」)的悲惨处境的。他们以「燕乐」高奏,「车骑」如云,交游何其贵盛;「美人」如荷,幽房飘香,生活何其淫逸,兽形火炭陈于「金炉」,眉飞色舞「谈笑」得意,姿态何其骄矜!这一幅幅生活图景的生动刻画,使对权贵们的腐败生活揭露程度更为深广,愈益猛烈。笔势至此突转,以「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的鲜明对比,以义愤之情揭露社会的黑暗污浊。
最后八句,回应「赠崔二」的题意,倾诉胸中的不平。前四句中,先说我惭愧的是无经世济民之策,故早就自甘沉沦,接着以一个有力的反诘,写崔二有「纵横」之才,却还是与自己一样同处「憔悴」境地的事实,进而揭露当时社会对有识之士的普遍压抑。至此可知,前面的自惭自弃,乃是正言反说,以退为进,恰恰说明自己「永愿拯刍荛」的理想无法实现,内心悲愤无法排遣。接着思绪再一转折:企图「长歌」一曲,以抒其愤,谁料反增郁闷;再以酒解愁吧,却不能一醉,反而倍添忧愁。故最后两句,只好以「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的劝慰,流露出自己安于时命,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这八句抒情,几经转折回旋,情愈遣愈烈,把主人公愁思百结,痛苦万状的悲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二十岁曾西游长安求仕,失意而归。北游蓟门,「时事多谬」,内心极为愤懑不平,故借与崔二赠答之际,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正直之士长期沉沦的悲惨遭遇,尽情地发泄了一腔郁勃悲慨之情,把「开元盛世」的黑暗面暴露无遗。在开元诗坛上,他针砭时弊的大胆尖锐是空前的。诗歌以景托情起,渲染出深广浓烈的悲凉之气。再以铺陈之法揭露「当途者」的骄奢淫逸,真切生动,最后以回旋婉转的笔法,波澜层生,峰峦迭起,将自己深沉的悲愤推向高潮。其中还多用尖锐的对比,不著议论,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而且对比之处,多用反诘的语气推出,就使感情的力度更强,增加了激昂顿挫之势。这种抒情的悲叹和对当时社会关系的愤怒抗议,使他的创作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除了雄壮豪放的风格外,还有「沉郁悲凉」的一面,而且「其沉雄直不减杜甫」(叶燮《原诗》卷四)。这种特点,也使他的边塞诗,表现出对将帅无能的尖锐揭露和对士卒的深刻同情,在边塞诗人中独树一帜。
诗词作品:效古赠崔二诗词作者:【唐代】高适诗词归类:【边塞】、【写景】、【抒情】、【讽刺】、【愤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