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以上宝宝培养自主入睡 如何培养孩子午睡

如何培养孩子午睡
如何培养孩子午睡
睡眠是孩子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适当的午睡对孩子的健康十分重要,它能消除孩子上午活动造成的疲劳,使孩子的神经系统、骨骼和肌肉、内脏器官得到休息,从而保证孩子下午活动的精力。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午睡习惯呢? 一、合理安排孩子的睡眠时间 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家长首先应该安排好孩子的睡眠时间,让孩子尽量早睡早起。因为如果孩子早上起得太晚,中午肯定会没有睡意。一般来说,孩子晚上睡10-11个小时,中午睡1-2个小时为宜。晚上睡多了,不利于中午睡觉,中午睡多了,又不利于晚上睡觉。 二、按时午睡 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家长每天要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按时安排孩子午睡。到了午睡时间,家长可以说“该睡午觉了,睡醒再玩”,使孩子形成一种概念,即午睡和吃饭一样,是一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三、坚持午睡 要想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家长还要让孩子每天坚持午睡。孩子刚开始午睡时,肯定不习惯,也许会睡不着。此时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睡不着就让孩子放弃午睡,而应该让孩子不管睡得着睡不着都要躺在床上,进入午睡的状态。这样坚持下去,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午睡的习惯了。 四、营造午睡环境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家长还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午睡环境。比如拉上窗帘让光线暗一些;大人的动作、言语要轻,让室内尽量安静一些;午睡时间家里其他人都不看电视、电脑,排除一切人为地干扰等。 亲爱的家长朋友,您的孩子养成午睡习惯了吗?没有的话,赶紧试一试吧!
如何培养孩子独睡?
深夜静悄悄,刚要和周公见面,小家伙不知道什么时候爬上床。宝贝的深夜造访如何是好? 偶尔几次和宝宝同睡,不料却养成了习惯。宝宝每天晚上都会摸过来,害得父母没有了自己的空间和隐私,习惯万一养成,该如何是好? 频繁造访父母房间真的会养成一个坏习惯,而且对宝宝的独处能力,以及胆量的培养都很不利,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仅作安慰。如果宝宝半夜哭闹,你要立刻走到他的床边,亲吻抚摸他,安慰他一切都很安全,不用害怕,然后哄他睡着,千万不要径直把他抱到自己的房间。如果小家伙不请自来,要果断地把他抱回去。虽然这样会打断你的睡眠,但是为了停止宝宝这种造访习惯,必须这样做,才能保证你以后的好睡眠。父母可以轮流“抵制”宝宝的来访,也许几次下来,就会打消宝宝深夜造访,寻求安慰的念头。 坚持原则。如果你周一晚上把宝宝送回去,而周二允许他留下来,那么就会让他认为,你还是喜欢和他一起睡的,他还太小,根本不会懂得你的意思“仅此一次,下不为例”。所以要坚持地,不犹豫地遵守“自己睡”原则,让宝宝知趣地睡到自己的床上去。 耐心关爱。不论你多累多困,千万不要表现在宝宝身上,要温柔地把小家伙抱回到自己的房间——而不要责怪抱怨——只有这样,宝宝才不会感觉到你“抛弃”了他。 灯光陪伴。这个年龄,对夜晚的恐惧是宝宝造访父母房间的原因之一。不妨在角落里点一盏暗淡的灯,让宝宝感到安全,也可以让毛毛熊和他做伴;或者把妈妈或者爸爸的衣服、枕头送给宝宝,伴着妈妈的体香安静地进入梦乡。 提醒:一般来说,宝宝睡觉时最好不要开灯,否则会影响到宝宝的生物钟,不过可以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放置一个光线暗,不会影响睡觉的灯,这样会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 夜晚游戏。在白天的时候,带着宝宝最喜欢的玩具,一起玩睡觉游戏。让毛毛熊扮演宝宝,让宝宝扮演妈妈,假设毛毛熊半夜从床上下来走到宝宝房间,鼓励宝宝把毛毛熊抱回自己的床,然后亲吻一下,再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让宝宝知道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睡眠空间,不能打扰别人。 不要愧疚。其实你的做法不仅是在帮宝宝学着自己睡觉,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睡眠,同时你也在教宝宝如何学会克服困难,安慰自己,这样的锻炼会帮助宝宝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自理能力。所以不要为自己的“狠心”感到愧疚,你是对的!
如何培养孩子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
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执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呢?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学习。
如:有一个老师的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的说了一件事:那天在轮船上,晚餐后,同学们都在甲板上观看风景玩去了,过了一会儿,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任何人要求,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老师的孩子就独自到船舱里拿出书本,旁若无人的开始学习起来——带队的老师感慨道:那就是习惯。
在我的儿子身上我也是非常有感触的,我儿子在学围棋,自从第一天学围棋开始,我就坚持每天7点以后和他一起做围棋习题,下下围棋,到现在大概有九个多月了,偶尔有几次回到家晚了,直接让他洗澡睡觉,没有下围棋,我也没有告诉他今天不下围棋了,但是我儿子会主动地提醒我“妈妈,今天没有下围棋,你忘了”。就是这几个月来他已经养成了习惯,到了这个时间,他就会做这件事。
二、怎样科学的引导孩子习惯的养成呢?
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那怎么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呢?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
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有的家长反映我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读书(看书)不感兴趣、观察事物粗心、记忆力差等情况,以上这些都是影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
针对家长提出的孩子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的困惑,下面从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力的训练,读书习惯的培养,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记忆力的训练五个方面向家长介绍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已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溼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
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充套件,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已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错了,当然也要给予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要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成人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优秀家长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络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络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孩子在学跳舞,她不喜欢舞蹈基本功练习,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她对学习舞蹈可以参加各种演出表演活动的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基本功练习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对孩子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弄明白后再告诉他,但是说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 。如果家长是骗骗他,以后孩子不懂的问题他也就不问了,这样就会戳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4、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已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二) 、有效的注意力训练
良好的注意力是伴随幼儿成长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期养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长大成人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但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很难专心致志地去做某一件事情。因此,在“集中注意力”的针对性训练中,一定要创造出“层层递进,出人意料”的梯度感,让孩子的心神不会焕散,这里是一些培养幼儿注意力的经验:
1、复述性练习
让孩子看书5——15分钟(按孩子的年龄来控制时间),立即合上书,要求孩子按你的要求“复述”故事。为防止孩子摸准你的要求,“复述”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如可以提几个主要问题,图书上有谁,在干什么。书上的人或动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书上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可以让孩子把看到的动物形象画下来。最后可以让他重新再看一遍书,几次后,渐渐地孩子就会逐步理解集中注意力的必了。
2、 拼图及七巧板练习
这是二维空间中最有效的集中注意力 的练习专案,要求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连续不断的判断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而这种游戏的挑战性又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成就感是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底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在我儿子还是2、3岁时,我就买了一种最简单的拼图,一开始我自己拼给他看,然后慢慢的他自己会拼了,再买一些块数比较多的拼图和一种正方体的拼图让他自己看着图片来拼,这时他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看图片来拼图,有时为了增加他的兴趣,我跟他比赛,还是我儿子拼的快,这样他会更加的感兴趣。
3、多米诺骨牌练习
大约有七成“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通过这个骨牌堆放的游戏,其耐心得到长足的进步。多米诺骨牌训练其实是考验孩子能、将单一的动作坚持多久的一个训练——将来,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所面临的所有学习科目都是多变、有趣、富有挑战习惯内的,遇到重复训练会不会使孩子犯“老毛病”?骨牌训练无论对心神的专一、心神集中的持续时间,都是一个极好的练习,而把几十块甚至几百块骨牌瞬间推倒的快感,也能促使孩子对训练的“单调”产生耐受性,只有最终有快乐和成就感,孩子就可以逾越集中注意力所产生的单调感。
4、 抗干扰练习
等孩子在无干扰环境中的注意力已大大集中,家长可以考虑在他的“注意力训练”空间中,放上“干扰源”,比如他在做拼图游戏时,父母可以在一旁看电视,比如他在看书时,可以稍稍打个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注意力焕散的现象,会有反复,但最终他的抗干扰能力会渐次上升。(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您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没有在进行这种“注意力训练“时,您千万不要去打搅他。让他安心的做自己的事。)
(三) 、养成读(看)书的习惯
书对孩子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书不仅教给他知识,带他认识世界,还对他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性格发展都有正面影响。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使他终身、受益。培养一个爱好阅读的孩子是有法可循的。如每晚睡觉前,看书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双休日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看书,首先家长自己要经常捧起书来看,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薰陶。我儿子就非常喜欢看书,只要拿到一本书他就能坐半个小时以上,这样的习惯就是在我们家庭的环境中薰陶成的,他爸爸喜欢看书,经常买书回来,也给儿子带一本,我也是在幼儿园没时间备课写资料就带回家写,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喜欢上了图书。那么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我这里有几点做法供家长参考:
(1)、陪读 就是陪孩子一起读图书中的画面,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画面编故事,培养孩子对画面产生兴趣,这时家长可边读边指相应的图画,然后慢慢的过渡到读图书上的文字,使孩子对文字产生兴趣。
(2)、演戏 就是读完一个故事或儿歌进行动作表演,如小兔是怎么做的,大象是怎么救小兔的,大灰狼又是怎么做的,根据情节进行表演,家庭中几个人分别扮演,一遍表演后可以重复几次,角色互换。让孩子认识到书中的儿歌故事可以做游戏,从而使他更喜爱看书。
(3)、提问 首先向孩子提问,小托班的家长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你喜欢谁等等。中大班的家长要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让孩子充分思考。其次让孩子创编,家长把故事讲一半,留个结局让孩子自己创编,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最后让孩子提问,请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不懂的地方提出来问家长。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采用以上几种方法来引导孩子喜欢看书、爱上图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家长们不妨去试一试。
(四) 养成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先来听一个例子:一位妈妈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妈妈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妈妈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妈妈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买回来的其它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 “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 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 “是的,菠萝很重。”
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 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 “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 “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样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让我试一试……真好吃的!”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著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色的,沾上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一摸,可以拎一拎,滚一滚,闻一闻,切开它,尝一尝,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一些其它不同性质的东西,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认识它,在这个过程中于是孩子明白了这些都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家长是否善于把握。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帮忙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是给爸爸的,再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心急的母亲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双6只,不就不用多跑几趟了?”其实,等待他自己去总结,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
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了几个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做呢?于是他尝试着多拿一些,可是要么多拿了,要么少拿了,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后来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刚刚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所以,我给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孩子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五) 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下面提供几则有助于增强幼儿记忆力的游戏。
1、依次说出名称
把6样东西按先后次序排列在桌上,让孩子看上几十秒钟,然后遮起要求孩子凭记忆依次说出这6样东西的名称。
2、辨颜色
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你穿戴的衣帽鞋袜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也闭上眼睛说出他穿戴的衣帽鞋袜的颜色,将会引起孩子对这种游戏的更大兴趣。
3、找物品
当着孩子的面把8种不同的小物品分别藏好后,再让孩子将这些物品一一找出来。
4、看图说话
把4——8张不同内容的图片,放在桌上,叫孩子看一会儿,然后盖上。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图片内容尽可能准确地叙述一遍。
5、飞机降落”
将一张大纸作为地图贴在墙上,纸上画出一大块地方作为“飞机场”。再用纸做一架“飞机”,写上孩子的名字,上面按上一枚图钉。让孩子站在离地图几步或十几步远的地方,先叫他观察一下地形,然后,蒙上眼睛,让他走近地图,并将“飞机”恰好降落在“飞机场”上。
6、看橱窗
这个游戏适合在带孩子外出时进行。路过商店橱窗时,先让孩子仔细观察一下橱窗里陈列的东西。离开以后,要求孩子说出刚才所看到的东西。
以上讲了这么多都是组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些因素以及具体的一些方法,家长在训练或者培养时,要注意的是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学习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或迟迟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在学习时总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画著画著就站了起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注意紧张度降低,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风,学习、工作都没有效率。所以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哪怕是只有5分钟的时间也是好的。
一般学习行为习惯的内容及培养要求
年段 习 惯 内 容 培 养 要 求
幼儿阶段
1.听故事 聚精会神,每天定时。
2.用笔画画 每天画一页画。
3.观察说话 每天观察一两件东西或一两个事情,能简要说出。
4.正确握笔 训练正确的握笔书写姿势。(中大班)
5.喜爱图书 不撕毁,不折叠,不乱扔,很珍惜。
6.整理学习用品 摆放整齐,有序,会分类。
小学阶段
1.爱书 学会包书皮,在合适地方写名字,不磨损、折皱书角,不在书皮、书中乱涂乱画,常到书店购买新书。
2.写字 握笔姿势正确,坐的姿势正确,不折皱本角,书写整齐,力求美观。
3.听课 集中精力,坐端正,不做与听讲无关的事,积极回答问题,有问题向老师请教。
4.作业 独立思考,书写整齐、规范,按时完成。
5.思考 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力求知道原因。
6.用工具书 会用老师推荐的工具书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难。
7.记笔记 凡读书读报、听课、听讲话,都动笔记录,能抓要点,力求记原话。
8.写日记 坚持天天做,学会拣重要的记,力求有新意。
9.提问 每天向老师或同学提一个问题。
10.争论(讨论) 和同学争论问题,既能正确理解对方观点,又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11.读报刊 每天读,成为必做的事。
12.积累 摘录、剪集好句子、好语段、好文章、好例题、装钉自己的报刊。
13.建立作业规范 各科作业的书写格式规范
14.参加课外活动 参加文体活动、听报告、看演出、看比赛、投稿、参加竞赛等。
15.预习 建立预习常规,根据各科特点决定。
16.复习 遵循记忆规律,掌握各科复习方法。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交流活动: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睡觉
最好在四岁左右,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对事或物已经朦朦胧胧有所了解了。大人间的祕密会对小孩的成长不利。
过渡期内可以陪他说话,讲故事等他睡着后在走.如果不放心可以在半夜去看一次,等起床后告诉他,孩子你好勇敢,昨天是你自己睡的等等了,总之要让他有自信,让他认为自己是勇敢的,可以独立睡觉了。
●分床和分房越早越好。
●不能分床(房)对男孩尤其不好。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处理要点。
很多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甚至到小学中高年级还不能分开。原因是孩子的依赖性太强,而作为父母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没有必要太看重。孩子对童年的记忆就是通过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对于孩子而言,他在两三岁甚至是一岁发生的事对他大脑发育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一个人睡”可以以点带面让孩子在各方面都得到独立。
目前的现状是,有国外背景的父母往往非常理解分床、分房,执行得早,一般在两岁以前就能做到。那时孩子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比较容易操作。但很多家庭是到四五岁,孩子对睡眠的环境(甚至气味)已经非常习惯,那时候要分床或分房就比较困难。有的父母“下定决心”,但孩子睡下后又钻回来,说自己做恶梦,害怕,结果又难以坚持。这个问题孩子越大会越麻烦。有一个12岁的女孩,不能自己独睡,必须有小阿姨陪。她甚至晚上不敢一个人在家。开始培养她独睡的时候,要把全家的灯都开着,慢慢过渡到开客厅的灯,开着门,后来是卧室开夜灯,这样一年后才能够独睡。所以分房和分床都是越早越好。
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孩子,那些到了学龄还没有分床、分房的孩子往往问题会多一些。比如女孩往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难以参加夏令营这类集体活动。
男孩子问题会更多一些。因为社会要求男孩子要能够保护别人,而这类男孩子往往恋母心态比较严重,性格敏感脆弱。年龄大一些的还会受到同伴的嘲笑,遇事都需要去“问我妈”。由于我们的教育已经过于女性化了,这些孩子的性别角色方面就会有更多问题。
中国父母一般都会在生活中管得过细,在衣食住行上特别操心,但对孩子的情感发展,独立性、自信心等方面却很少过问。说到根本上,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所以父母不仅需要让孩子能够分床(房),而且要把“让孩子能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自己的教育目标。
对已进入青春期、十二三岁以上的孩子,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信心。要用引导的方式,以一种“我和你一起来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他讨论有什么困难,尊重他的自主意识。
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小学高年级孩子,要多和孩子沟通,多谈,比如谈谈其他小朋友是不是已经睡自己的房间,你是怎么想的?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应该多鼓励他。可以用“我们实验一下”的方法,比如一周安排一两天作为独自睡觉日,让他自己体会一下这种感觉,然后循序渐进。
对于3~6岁的幼儿园小孩,这个年龄他希望成为人群中最好的,所以要多夸他,比如说,你看你如果能自己睡一个房间,就和动画片中的某某都一样棒了。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他开始独睡之后,第二天一定要问他睡得怎么样,好不好,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自己的感觉可能说不出来,所以父母要先问,然后给予鼓励。
对于更小的孩子,一般只要培养好睡觉的常规就好了。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在睡前看过于激烈的电视,不要觉得“他看不懂”。要制造一种安宁的气氛,这样能让孩子更好地安睡。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入睡
建议妈妈 放她自己在小床上睡 万一哭了就按照每次哭闹5分钟抱一次 然后放她自己睡 第2个晚上10分钟哭闹 再抱 再放 如此类推 几天就行了 但一定不要心疼他哭哦
教你如何培养孩子独睡!
有时爸爸妈妈去问他在干吗时,宝宝经常是不回答,或者说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检视原帖>>
如何培养孩子 How To Develop a Child
要想成功地培养孩子,首要条件是自己要成为一个孩子。意思是说,要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对他表示同样的体贴,对他表现出的信任要像对成年人表现出的一样。意思是说,不要以我们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而要顺其自然。不要哄骗孩子,不要强迫孩子,而要以认真的态度,以真正的爱去迎合孩子的个性。 Not leaving the child in peace is the greatest problem of present methods of training children. Parents do not see that during the whole life, the need of peace is never greater than in the years of childhood, an inner peace under all outside liveliness. 不能让孩子处于平静中是当前培养孩子所使用的方法中最大的问题。父母们不知道在孩子整个的一生中,对平静的需要任何时候都没有在孩提时代那么重要---一种超然物外的内心平静。But whatdoes a child experience? Corrections, orders, interference,the whole livelong day. The child is always required to leave something alone, or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to find something different, or to want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what he does, or finds , or wants. He is always guided in another direction from the true inner will that is leading him. All of this is caused by our so –called enthusiasm in directing, advising, and helping the child to bee the same model produced in one assembly line. Understanding, the deepest characteristic of love, is almost alwaysabsent. 可是,孩子体验到了什么呢?孩子体验了来自家长的日复一日的纠正,命令,干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不要碰这,不要动那,或者让孩子去做不是他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家长总是按自己的意愿去引导孩子,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做家长的所谓的满腔热情导致的,我们想要孩子成为像工厂的流水线上一个模子出来的那样。而理解和对孩子性格的深深的关爱却几乎总是不存在。To bringup a child means carrying one’s soul in one’s hand; it means never placing ourselves in danger of meeting the cold look on the face of the child. It means the truth that the ways of injuring the child are limitless while the ways of being useful to him are few. How seldom does the educator remember that the child, even at four or five years of age, has already had a sharp feeling! The smallest mistrust and unkindness, the least act of injustice, leave wounds that last for life in the heart of the child.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unexpected friendliness and kindness make quite as deep an impression on those soft senses. 养育一个小孩儿意味着把他的灵魂捧在手心里。它意味着做家长的永远不要冒险去遭孩子的白眼。它意味着这样的事实:使孩子受伤害的方式有无数个,但这些方式中对孩子有益的却微乎其微。 我们这些教育孩子者很少知道,一个孩子,即使只有4、5岁,就已经有了很敏感的情感!哪怕是最微小的不信任和不友好,或者是最微小的一个不公正的行为,都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一生的伤痕。而另一方面,意想不到的友好和善良也会给孩子柔弱敏感的心灵带来同样深刻的印象。 梅姐尝试翻译(划线部分由东莞才情先生帮助翻译),和朋友们分享育儿之道,祝您的孩子成才!祝您写博开心!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
如何培养孩子胆识
3.增长孩子的见识。 孩子的胆识,不仅仅是勇敢,还包括了智慧和谋略。因此,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必须以见识作基础。有这样一件事:一群美国女孩在喀斯喀特山搞野餐,返回时因抄近路而迷了路,最后一个叫伊娃内尔·汤的11岁小孩挺身而出,坚定地说:我听说只要沿着山上的小溪流走,就能找到较大的山溪汇流点。再顺着江流走,最终就能找到更大的汇流,而在大汇流附近,则必定有居民。我打算沿着前面那条小溪流走下去,你们中谁愿意的,就一起走。结果,全体女孩在伊娃内尔的率领下,经过几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了一条大汇流处并听到了人声。事后,很多人感慨:一个最年轻、最勇敢的女孩挽救了陷入困境的女伴和她本人。试想,假如伊娃内尔不具备沿溪流走的常识,显然是不能用这方法走出迷途的。可见,通过各种手段增长孩子的见识,才有可能使孩子成为有胆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