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京剧基本常识 有关京剧中的常识和人物介绍

火烧 2022-01-28 11:17:24 1051
有关京剧中的常识和人物介绍 有关京剧中的常识和人物介绍一、京剧基本常识 京剧集中国戏曲之大成,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出。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具有综合性、虚拟 性、程式性三大艺术特征,生、旦、净、丑;唱、念

有关京剧中的常识和人物介绍  

有关京剧中的常识和人物介绍一、京剧基本常识 京剧集中国戏曲之大成,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出。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具有综合性、虚拟 性、程式性三大艺术特征,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每一 曲戏都有一则故事,看后让人明善恶、冶情操、振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益身心健康。 2006 年 5 月 20 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京剧四大行当: 京剧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 生有小生,老生,红生、娃娃生. 旦有青衣、花旦、武旦. 净俗称花脸,又分大花脸、二花脸和武花脸,也叫铜锤花脸、武花脸、架子花脸. 丑有文丑和武丑。 (二)京剧的四功五法: 京剧的四功是指唱、念、做、打。 京剧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 (三)京剧的特点 : 1 、京剧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 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 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 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 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 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京剧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 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 了红脸的关羽, 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京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 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 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 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 上驭马行舟。 二、梨 园 名 伶 (一) 、京剧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生。 1、梅兰芳(1894——1961) ,其表演以庄重深邃,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不以奇特取巧,而 在平淡中见神采;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 创造了为数众多、 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 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 被誉为一代宗师。

代表作有《宇宙锋》 、 《贵妃醉酒》 、 《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 “九一八”事变后, 他以无比激愤的心情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激励人民大众奋起反对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于魁智简介,他在上海蓄须明志,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梅派传人有言慧珠、李维康、 杜近芳、梅葆玖等。梅兰芳第九子梅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领军人物。 2、尚小云(1900—1976) ,幼入科班学艺,14 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 。初习武生,后改正 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 。代表作有《二进宫》 、 《祭塔》 、 《昭君出塞》 、 《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文革十年动 乱,受到迫害冲击,一夜之间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而被关押批斗。1976 年春, 因心脏病再次发作, 在西安逝世, 享年 76 岁。 尚小云较著名的亲传弟子有张蝶芬、 张君秋(后 自创张派)、尚长麟(其次子)、尚慧敏(长孙女) 等。 3、程砚秋(1904—1958) ,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 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 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擅长演悲剧,代表作有《荒山泪》 、 《英台抗婚》 、 《窦娥冤》 、 《锁麟囊》 等。1958 年因心脏病突发,仅几分钟便离世,年仅 54 岁。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将自己 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其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 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学习程派并较有 成就的演员有陈丽芳、新艳秋、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张火丁、迟小秋..等。 4、荀慧生(1900—1968) ,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 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 他功底深厚, 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 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世称“荀派” 。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 、 《金玉奴》 、 《红楼 二尤》 、 《钗头凤》等剧著名。1966 年夏天,荀慧生被扣上了“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接 着又被勒令去劳动改造,有一次终于累倒在了大路旁。此后,他原有的旧病更加严重了。由 于家人都受牵连失去了自由,夜晚,他一个人蜷缩在小黑屋里。1968 年冬,荀慧生孤苦零 丁病故于北京,享年 68 岁。荀派传人学荀者极众,主要传人有毛世来、吴素秋、童芷苓、 孙毓敏、刘长瑜、宋长荣等。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以风格独特的演 技(梅派扮相的“样” ,唱腔尾音自然下垂;程派的别具一格“唱” ,尾音上提;荀派俏丽扮 相的“浪” ,唱腔尾音腔化和尚派表演的“棒” ,唱腔尾音干掷)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 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 、京剧四大须生 四大须生是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大约在 20 世纪 20 年代,京剧史上产 生了以“余、言、高、马”为代表的四大流派,即: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后 来,高庆奎因嗓疾而渐退舞台,余、言于 40 年代先后去世,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 啸伯四大须生的称谓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 1、马连良(1901—1966)在表演艺术上,宗法余叔岩,博采众长,最后自成一家。早期以 做功及念白出名,中年后兼重唱功,发展为唱、念、做并重。唱腔善用鼻腔共鸣,委婉甜净 醇美、俏丽新颖,晚年苍劲醇厚。念白清楚爽朗,声调铿锵,做工潇洒飘逸,形成独特的艺 术风格,人称“马派” ,是继余叔岩之后京剧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排演了许多独具 风格的剧目,如《甘露寺》 、 《串龙珠》 、 《春秋笔》 、 《将相和》 、 《赤壁之战》 、 《赵氏孤儿》等。

《借东风》中诸葛亮的唱腔,经他加工,风靡一时。马派名家有言少朋、迟金声、张学津、 冯志孝、马长礼等。 2、谭富英(1906—1977) ,出生于京剧世家,从小受到祖、父两辈的艺术熏陶。幼年拜京剧 名家萧长华等为师,扮演老生。出科班后,又拜京剧名家余叔岩为师。在演唱和武功方面均 有坚实基础,尤其擅长靠把戏。唱腔继承了“谭(鑫培)派”和“余(叔岩)派”的风格, 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嗓音清亮甜脆,吐字行腔不过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气充实,行腔一 气呵成,听来酣畅淋漓,朴实大方,称为“新谭派” 。代表剧目有《失?空?斩》 、 《洪羊洞》 、 《搜孤救孤》 、 《四郎探母》 、 《桑园会》 、 《定军山》 、 《将相和》等, 《群英会》中演鲁肃,更 使观众倾倒。谭派传人名家有谭元寿、李崇善等。 3、杨宝森(1909—1958)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伯父均为著名京剧花旦,父演武生。幼 年便练就毯子功,后习武生。10 岁登台演戏,16 岁倒嗓后,专心研习余叔岩的表演艺术。他的嗓音宽厚有余而高昂不足,根据这一特点加以变化,以自己的擞音和颤音,利用较低部 位如喉、胸的共鸣而使发声深沉浑厚,行腔与吐字力求稳重苍劲,不浮不飘,如写字之笔笔 送到,唱工清醇雅正,韵味朴实浓厚,做工稳健老练,称为“杨派” 。

代表剧目有《失空斩》 、 《伍子胥》 、 《击鼓骂曹》 、 《洪羊洞》 、 《汾河湾》 、 《四郎探母》等。杨派名家有程正泰、汪正 华、李鸣盛、于魁智、杨乃彭、张克等。 4、奚啸伯(1910—1977)自幼爱好京剧,青年时常出入北京票房,学谭派,唱老生。曾得 到京剧名老生言菊朋的赏识,授以《击鼓骂曹》等戏。21 岁正式登台演出,后到上海为梅 兰芳配戏,回京后与张君秋等同台演出。他虽未受科班的严格训练,但经过刻苦自学,认真 实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于成名。奚啸伯吐字是遒而不浊,行腔是新而不俗,戏路是 大而不伏,作风是劲而不火,集诸子百家大成而树一帜。代表剧目有《白帝城》 、 《宝莲灯》 、 《清官册》 、 《苏武牧羊》 、 《法门寺》等,尤以《乌龙院》更负盛名。奚派名家有张建国、张 军强、赵建忠、李伯培、杨志刚、赵淑华等。 (三) 、京剧四大名丑 京剧四大名丑是肖长华、马富禄、叶盛章、张春华四位先生。 1、肖长华是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即与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 名角合作搭配,名驰全国。他擅长文丑,尤以方巾丑堪称一绝。他演《群英会》中的蒋干, 《审头刺汤》中的汤勤,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均有浓厚的书卷气,而没有一丝一毫的 庸俗气,是后来丑角们学习的典范。

成为丑角中的唯一流派——肖派。 2、马富禄,是富连成第三班富字辈出身,专攻文丑、彩丑。他口齿清楚,念白有力,不论 韵白、京白,四声分明,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刻划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他在《法门 寺》中扮贾桂,在“念状”一场,将几百字的状文一口气念完,嗓音宏亮,字句清爽,富于 节奏感,有朗诵体的特征。观众听后,身心为之一快。又《拾玉镯》中的刘媒婆(彩旦) , 把老年妇女的人情世故和想做媒人捞点好处的欲望, 表演得淋漓尽致, 但却没有油滑和低级 趣味。马富禄出科后,长期随马连良剧团演出,有时参加梅兰芳剧团赴日本访问,是丑角中 难得的人才。 3、叶盛章,武丑。他坐科富连成盛字辈(他是班主叶春善的儿子) ,在科班深得名师指导, 打下了牢固的武功基础。因此,他武功全面,擅翻各式跟头,以高、飘、特、轻、难取胜, 成为首屈一指的武丑当家人。他的代表作为“三盗” (盗九龙杯、盗银壶、盗雁翎甲) 、 “一 偷” (时迁偷鸡) ,以上四出戏都是武丑为主角的戏。他从三张半台子上翻跟斗落地时,悄然 无声,也不见尘埃飘起,是为绝活; 《偷鸡》中,他演时迁吃火,把一张张白纸点燃,放入 嘴中当鸡吃,火光从口中冒出,他却吃得津津有味。

惜乎,他在“十年动乱”中自杀身亡。 4、张春华,武丑,是叶盛章的入室弟子,深得叶师真传,武功、轻功俱为一流。40年代 初, 一次与李世芳等外出献艺时, 因飞机失事, 李世芳等同机艺人皆殒命, 独张春华未死 (当 时小道消息说:当飞机失事后,张跳出飞机,在高空中一路跟斗,翻至地面) ,只伤了腿脚, 休养了一段时间,就又上台演戏了。建国后,他和张云溪(武生)两人合作演出《三岔口》 , 一场摸黑打斗三刻钟,因开打奇特,武功精湛,深得观众尤其是老外的喜爱,因而红遍欧、 亚各国。 现此戏作为涉外保留剧目。 本世纪初, 高龄的张春华又上舞台, 有关报纸评论他 “宝 刀不老” 。 当代著名丑角有朱世慧、寇春华、朱锦华、钮骠等。 (四) 、京剧四小名旦 1936 年,京剧旦角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在四大名旦的影响下,被选举 为四小名旦。李世芳死于 1947 年,未能充分施展才华。 1、张君秋, 14 岁学戏,演青衣,16 岁登台,不久就誉满艺台。他曾求教于四大名旦。扮 相雍容华贵,气度大方,嗓音“娇、媚、脆、水” ,甜润清新。早期代表作有《祭江》 、 《雷峰塔》 、 《玉堂春》 。 后来常演的有 《铡美案》 、 《赵氏孤儿》 、 《龙凤呈祥》 , 并在新戏 《望江亭》 、 《西厢记》中创造了具有新意的舞台形象。

他善于从剧情出发,重新组合传统唱腔结构,创 造优美动听的板式。晚年以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 2、毛世来,9 岁入科班学艺、扮演花旦、武旦。曾拜四大名旦中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 为师。他善于继承传统,借鉴前辈艺人的表演艺术,并加以发挥创造。代表作有《小上坟》 、 《英杰烈》 、 《十三妹》 、 《红娘》等。 3、宋德珠,12 岁入戏校学艺,曾求教于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荀慧生。戏路宽广,尤以扮 演武旦、刀马旦见长。幼年刻苦学艺武功基础扎实,舞蹈身段优美,开打利落干净。代表作 有《杨排风》 、 《扈家庄》 、 《金山寺》 、 《泗州城》等。他的武旦戏,博采前辈名家之长,并能 融合体操与舞蹈等造型美,加以创新。 4、李世芳,出师未捷身先死。 (五) 、京剧其他行当名角 1、生: (1) 、老生: 除了著名四大须生,著名的老生名家还有周信芳,被称作麒派。周信芳(1895-1975) 。艺名 麒麟童。七岁即登台演出,虽嗓音有缺陷,但有运用吐字收声和润腔技巧,恰如其分地表达 人物感情。因此,他的演唱具有不以腔害字、能以声传情、酣畅朴直、苍劲浑厚的特点。他 尤以念白见长,在《四进士》 、 《清风亭》 、 《义责王魁》等戏中,人物的念白起伏顿挫,错落 有序,铿锵悦耳,淋漓酣畅。

麒派的表演特点,对其他行当、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同样有 着深远的影响。麒派传人有陈少云、安平、史依弘、李军等。 (2) 、武生: 活武松盖叫天(1888-1970) 。原名张英杰,河北高阳人。幼学武生和老生,继承南派武生创 始人李春来的艺术风格,兼收京剧和昆曲各派武生表演艺术的长处,并借鉴武术,仔细观察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实自身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力。他擅演《武松》及《一箭仇》 、 《恶虎 村》 、 《垓下之战》等戏,有“江南活武松”之誉。有影片《盖叫天的舞台艺术》 、 《武松》和 已出版的有关记录其艺术经验的《粉墨春秋》一书。 武生宗师杨小楼(1878-1938) 。名三元,幼小学艺,十七岁出科,二十四岁搭入宝胜和班。 先后组建陶咏、桐馨、中兴、崇林、双胜、永胜等班,声誉鹊起。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 并称为“三贤” ,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杨小楼武打步法准确 灵敏,无空招废式,能恰当贴切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着力体现意境,追求神似,也即“武戏 文唱”的场派特点。 文武老生李少春(1919-1975) 。河北霸县人。幼随其父李桂春居上海,从陈秀华学老生戏, 又从丁永利学武生戏。

后拜师余叔岩,得其亲传《战太平》 、 《打鱼杀家》 、 《定军山》和《洗 浮山》等戏的演技。他文戏师承余派,武戏宗法杨派,形成文武兼备的“李派”艺术。对京 剧表现现代生活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曾赴西欧、日本、印度、缅甸等国演出。他以一文一武 双出的演法,轰动梨园界。 当代京剧武生名家有李万春、王立军、奚中路等。 (3) 、小生: 小生流派又分为程派(程继先) 、德派(德珺如) 、姜派(姜妙香) 、叶派(叶盛兰) 。 昆曲小生俞振飞(1902-1993) 。江苏松江人于魁智简介,六岁学昆曲,先后拜昆曲名家沈月泉,京剧小 生前辈程继先为师,十九岁正式登台演出。二十九岁放弃了暨南大学讲师职位,做了专业演 员。俞振飞的表演风格以“书卷气”为其显著特色。他在演出实践中锐意促进京昆两个剧种 各自的风格特点。 代表作有 《牡丹亭》 、 《长生殿》 、 《三堂会审》 等, 特别要提到他的昆曲 《太 白醉写》在舞台上形神兼备地塑了伟大诗人李白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叶派小生叶盛兰(1914-1978) 。原籍安徽太湖,生于北京。幼入富连成科班习青衣、武旦, 后改习小生。叶盛兰的扮相英俊,天赋很高,能戏很多。他的表演非常注意武小生和文小生 的区别,演《群英会》 、 《临江会》的周瑜,能于儒雅英武中蕴其气量狭窄的心理;演《辕门 射戟》 、 《吕布与貂蝉》的吕布,能于恃勇骄矜中显露其色厉内荏的本性。

京剧基本常识 有关京剧中的常识和人物介绍

他在《白蛇传》 、 《柳荫记》 、 《西厢记》 、 《桃花扇》等戏中塑造的许仙、梁山伯、张君瑞、侯方域等人物形象 各有特色, 表演技巧更加精湛, 全面地展示出叶派艺术的特点。 叶派传人有著名小生叶少兰、 江其虎、宋小川、李宏图等。 (4) 、红生: 红生原指老生应工的关羽、赵匡胤一类勾红脸的角色。其名家有李洪春(1899——1990) 。 祖籍江苏南京 7 岁坐班长春班。1919 年在湖北遇王鸿寿,倾慕王的红生戏,追随到扬州, 王受感动,收其为弟子。他的关羽表演兼收南派程长庚、北派王凤卿与河南派葛文玉之长,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在唱念做打进行全面创新,用文武生融合花脸的念白,既有文武生的 沉雄,又有花脸的粗犷,形成他独特的关羽念白。 (5)娃娃生。还有扮演儿童的叫娃娃生。例如《三娘教子》的薛倚哥, 《汾河湾》的薛丁山, 《桑园寄子》的邓元、邓方, 《锁麟囊》的卢天麟等,就都是娃娃生。 2、旦:旦角分老旦、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 (1)老旦: 李多奎(1898-1974) 。原名李万选,北京人。幼年在庆寿合班学梆子老生。后入三乐科班学 京剧老生。 变声期间曾改学操琴。 嗓音恢复后拜罗福山为师, 改演老旦, 曾得到龚云甫指教。

龚云甫离开舞台后,他请龚的琴师张廷庭操琴伴奏,从而受益,演技大进。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后,加入北京京剧院,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长期合作,参加一些 重要剧目的演出,是继他们演出《遇皇后》 、 《打龙袍》后的绝唱,盛传不衰。 当今京剧老旦名家有赵葆秀、袁慧琴、李鸣岩等。 (2)当代青衣名家有李维康、王蓉蓉、张火丁、李胜素等。 (3) 、花旦有常秋月、管波、刘长瑜、李玉茹、杨春霞等。 (4)刀马旦有荀令香、赵玉华、李静文、吴吟秋等。 (三)净角名家: 金少山(1889-1948) 。金秀山之子,幼从父学戏,擅演铜锤花脸戏。他与梅兰芳合演《霸王 别姬》 ,一举成名,有“金霸王”之誉。又因擅演包公戏,与擅演曹操戏的郝寿臣并称“黑 金白郝” 。1937 年在北京,他自组松竹社,开花脸组班的先河。他演《铡美案》 、 《打龙袍》 等铜锤花脸戏,嗓音洪亮,有黄钟大吕之美。他在《法门寺》 、 《忠孝全》中的念白也很出色。 由于他的戏路宽阔,故有“十全大净”之赞誉。 裘盛戎 (1915-1971) 。 著名花脸名净, 自幼从父学艺。 十三岁入富连成科班,受业于萧长华、 叶福海、王连平等人。

1934 年出科后,搭入杨小楼、金少山各班。后来曾自己挑班担任主 演。50 年代北京京剧团成立时,他任副团长。裘派的演唱,在继承净行传统唱法雄浑豪放 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生、旦唱腔低回婉转的抒情特点,从而增强了唱腔的韵律美,更能适 应表现不同人物的复杂情绪。他在《姚期》 、 《将相和》 、 《秦香莲》 、 《赵氏孤儿》 、 《赤桑镇》 等戏中的唱段,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如今活跃在舞台著名花脸演员有尚长荣、杨赤、李荣 威、陈俊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