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心理包含哪些内容 社会心理揭秘:为何网路上充斥着炒作、噱头负面新闻?

火烧 2023-03-14 09:27:32 1057
社会心理揭秘:为何网路上充斥着炒作、噱头负面新闻? 打开电视机,或者浏览网上各大门户网站,我们总是能发现,都是负面消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睛,耳朵甚至大脑的,几乎都是那些负面的、有噱头的人物或者事件。而这

社会心理揭秘:为何网路上充斥着炒作、噱头负面新闻?  

打开电视机,或者浏览网上各大门户网站,我们总是能发现,都是负面消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睛,耳朵甚至大脑的,几乎都是那些负面的、有噱头的人物或者事件。而这些负面的新闻或者“坏消息”,为何能迅速引起广泛转载和评论。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何,网路上总是充斥着乱七八糟,妖魔化的负面新闻?

为何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坏事比好事对人的心理刺激更大!

不久前,美国尼尔森公司发布的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并且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比正面评论多。约有62%的中国网民承认,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

社会心理包含哪些内容 社会心理揭秘:为何网路上充斥着炒作、噱头负面新闻?

负面消息和评论,可以简单地称为“坏消息”,一个“坏”字,很明确地表明了这些消息带给大家的感觉并不振奋,但为什么大家偏偏对这些消息情有独钟呢?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坏事”可获得相对幸福感,正如有网友戏言,“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说出来让我高兴高兴”,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心理学实验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坏事比好事对人的心理刺激要大。人们普遍都有一种猎奇的心态,而坏消息往往涉及不能公开的、难以告人的内容,甚至可能会涉及一些真相,这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其次,听到坏消息的感觉,就像背后听到“八卦”一样,会有一种得到了不为人知的消息、先知先觉的优越感,也有一分如获至宝的激动。另外,人原本就有一些被压抑的消极情绪和想法,而有些坏消息本身就是迎合人的这些怀疑、攻击、戒备等消极心态编造的故事,给这些阴暗心理提供了得以“见光”的载体。

妖魔化的网络环境是一种社会污染也是一种心理污染!

群体心理学认为:“群体中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在暗示和相互传染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 ”各路信息爆炸式增长,鱼龙混杂,很多为了炒作,出位,甚至虚假捏造、恶意中伤。致使许多的坏消息肆意流传。其实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污染,很容易误导和蛊惑大众,甚至导致人们思想偏激。以致我们不知道什么到底是真相。网络的信用一降再降。

社会心理学先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勒温有一个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和他的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个体的道德感觉和行为受社会心理的整体环境所影响,同时,个体也能反作用于整体,也就是其他社会学家所说的“社会传染”。

他还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者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也是媒体心理的重要表现。如果传者一味“嗜腐”,势必会加剧社会心理的落后和灰暗,而如果传者能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行正传播,自然会引导社会心理的光明和向上。

如何在网路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

网络只是一个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网络只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污染我们的生活。如何在妖魔化的网络环境中,获得一份干净的角落?

第一,绝大多数坏消息源自网络。我们可以用网络来减压,但是切不可沉迷其中,更不能一味听信某个论坛、某个发布者的消息。把业余时间留给家人和朋友,这种真实的感觉会让你的内心更加充实、可靠。

第二,谣言止于智者。面对一些重大消息,我们要理性思考、综合分析。比如大家非常关注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话题,可以通过消息是否来源于可靠的主流媒体、是个案还是普遍情况、是否有后续跟进报道等判断是否属实,而不能道听途说,自己吓自己。

第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快乐积极的人不会总是盯着生活的阴暗面,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关注坏消息,而且喜欢发表一些尖酸刻薄的负面评论,甚至生活中也喜欢发牢骚,不妨反问自己 “是消息太坏太诱人,还是自己的心态‘坏’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