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落后民族用武力征服了先进的汉民族,翻回头来学习汉文化
如何理解落后民族用武力征服了先进的汉民族,翻回头来学习汉文化
如何理解落后民族用武力征服了先进的汉民族,翻回头来学习汉文化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大势所趋,只有先进的、适应时代潮流的文化才能在指导实践的同时打败其他文化而流传下来,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落后的游牧民族击败农耕文明入主中原,但他们落后的是文化而不是军事力量,冷兵器时代部队的机动性是决定战场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这一点游牧民族的骑兵绝对处于优势,而且进攻的成本也远小于防守,这是农耕民族的劣势,被征服一点儿也不奇怪,说到底这也是某种意义的进步打败落后(单指武力)。不过治理天下很显然不是军事一项优势可以解决,赢得了战场胜利的人发现自己的文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了,又不甘心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利(土地、粮食、劳动力),失败者一时有没有足够的力量翻盘,时代发展、人要吃饭,妥协是唯一的出路。学习先进民族的文化,用适当的方式统治更大的疆土,这就是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情况了。
望采纳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怎样学习汉文化
自动融合。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出自哪里
1、“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是马克思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同样论述过:“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2、历史上落后民族以武力征服先进的民族,其结果却被后者所同化,这种自然同化现象,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多次重现。
3、马克思在论述中世纪在印度发生的情况时指出:“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靶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4、如我国蒙征服宋,清征服明,蒙古族和满族在统治汉族期间,都被汉族所同化,元朝和清朝都同样的使用汉文化、汉语言和文字。而且在政治、经济上大多仍采用汉民族的体制和管理方式。
古代总是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吗
“野蛮”只是相对于受害一方说的,民族本身并没有“野蛮”和“文明”之说,只要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可以赢得生存空间。当年欧洲人征服了美洲,你能说欧洲人和印第安人谁野蛮谁文明吗? 被征服的民族并不说明他们的野蛮或文明,这能说明他们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想当年明朝被清朝所灭,并不能证明明朝有多文明,恰恰相反,只能证明明朝明朝的皇帝太荒淫无度了(这一点我作为明朝皇室的后裔都感到惭愧)。倘若但年明朝的皇帝都象名承租那样开明,我想大明王朝延续到近代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再说说清朝,当年清朝入关时是做了很多野蛮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清廷是非常开明的(尽管皇室内部比较混乱),后来的康乾盛世就是很好的证明。 让人腐朽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而恰恰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另一种野蛮。
如何从旗帜看汉民族的文化图腾
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西夏狼主"50年代,哈萨克族部落有的还打着狼旗。
居住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至今仍保留了丰富而又历史渊远的天文学知识,他们以十二兽纪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赶虎街(集市),猪日赶猪街。有些地方建十二兽神庙,每年举行祭礼活动,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跳十二兽神舞蹈。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保俗语表明人们普遍对老鼠的憎恶。然而,远古时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却认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并为自己是老鼠的后代而自豪,他们描绘、雕刻老鼠的形象,在仪式或节目期间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护。
白族虎氏族认为其始祖为雄性白虎,虎也不会伤害他们。当要出远门时,一定要选在属虎的那天(寅日),认为只有这样,做事才会吉祥如意。有的人从远方回来,也一定要算准日期,只有虎日才进门坎。
白族鸡氏族则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金花鸡的蛋里孵化出来的,认为公鸡知吉凶,会保佑他们。在迁徙时,将东西装在背箩里,上面放一只公鸡。到达新迁地区后,公鸡在什么地方叫,就在什么地方安家。在他们看来,公鸡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
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在《说文解字》中解:“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直至今日,子孙后代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些都是图腾祖先观念的残余。至于龙图腾神观念,更为普遍,大多数民族都曾把龙视为保护神。
野猪神是北方狩猎民的崇拜物件,在满族中列为大神,说它身比山高,鬓毛如林,山里的沟谷都是它的獠牙所害是部落守护神。
图腾把牛视为远古创世神兽的有纳西族。在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纪》中记述了这头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顶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摇地动,由纳西族人始祖开天七兄弟和开地七姊妹将它杀死,用牛头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头,肋祭山岳,血祭江河,肺祭太阳,肝祭月亮,肠祭道路,尾祭树木,毛祭花草。从此,牛才作为神圣物用来做祭圣物,用来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牺牲供品。纳西族十分崇敬牛神。
对马的崇拜多流传于北方游牧民与游猎民中。保安族中流传有雪白神马的神话。满族有供奉马神习俗,清代文献中多有祭马神仪和修建马神庙的记述。达斡尔族人称神马为“温古”,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可随处吃、走,不准人驱赶,甚至可以在田中随意吃秧苗。神马多为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为标志。
羊图腾在许多民族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古代典籍《山海经》中记述了远古的一种无口不食却长生不老的神羊。哈萨克族崇拜山羊神,称做“谢克谢克阿塔”,认为天下山羊都归它掌管,祭它是为了山羊的繁衍。崇拜的绵羊神称做“绍潘阿塔”,统管天下绵羊,祭祀中求此神保佑绵羊多产。柯尔克孜族崇拜山羊,称山羊神为“七力潘阿塔”,此神是最早驯养野羊成为家畜之神。
汉族是古代训养家犬较早的民族之一,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狗可以御凶的记载。《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述了古代瑶族始祖神话,即神犬盘瓠助帝喾高辛氏杀吴将军得天下,帝高辛氏之女嫁给盘瓠,繁衍瑶族子孙的故事。满族自狩猎时期就崇拜狗,把它看作有恩于满族的动物,后又与义犬救努尔哈赤的传说复合,至今不吃狗肉,不打狗,不戴狗皮帽子。
蛇是古越人的重要图腾之一,后来演化为神。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说:“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龛中皆蛇也。欲见之,庙祀必辞而后出,盘旋鼎俎间,或倒悬梁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纤结,不怖人变不螫人,长三尺许,苍翠可爱。……凡祀神者,蛇常游其家”江苏宜兴人将蛇分为家蛇和野蛇,分别称之为“里蛮”和“外蛮”。所谓家蛇,指生活于住宅内的一种蛇,常盘绕于梁、簷、墙缝、瓦楞、阁楼的一种无毒蛇,共约三尺许。人们认为家蛇会保护人,家有了家蛇,米囤里的米就会自行满出来而取不空。
广西南丹县瑶族黄姓传说其始祖妣为母猴,母猴生下的后代力气都很大。后来,天上有十个太阳和十个月亮,白天太热,晚上太亮,人们就请黄家的子孙上天打太阳和月亮,后来打下了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人们为此很感谢黄家兄弟,由于黄家兄弟是由猴妈生的,人们也就很感谢猴妈。后来为了纪念猴妈,大瑶寨的瑶族至今不仅黄家禁忌打猴吃猴肉,其他姓氏也同样禁忌。
文化地理 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叉是否
肯定有交叉啊 中国历史上叫分析什么朝代为什么强大啊、统一、盛世,这些的都要从名族融合这个方便来作答,况且现在好多少数名族都被汉化了,这些都是交叉
想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些弱小、落后的民族征服强大,先进的民族的史实?
1,蒙古人比较弱小,几乎征服了亚洲所有的文明国家。很多文明灭亡在蒙古人手里。蒙古人还杀了一亿到两亿人(主要是中国人),因此上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2,满洲清国也很弱小,只用了不到40年,就吞并了整个中国。比蒙古人效率还高。在满洲清国统治中国时期,中国彻底由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开放、最发达的国家变为废除落后、非常愚昧、非常保守、非常颓废的半野蛮国家。
3,西方也一样。西罗马帝国被歌特人消灭,东罗马帝国被突厥人消灭,波斯帝国被阿拉伯人消灭,印度曾经被波斯人。
罗马用武力征服了波兰,希腊却用智慧征服了罗马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西方有记载的文学、艺术也是从希腊开始的。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称谓,·其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义大利西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诗歌、建筑、科学、文学、戏剧、神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民族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你误解了游牧的含义。游牧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寻找生存空间、生活资源而不断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当他们找到适合居住的地方后就会暂时定居在那里,但当那里不再适合居住,他们又会起程寻找新的居住地。
游牧民族群体倾向于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较少定居一处。在古代,不少文明曾经是游牧民族。广义上的游牧民族指的是居无定所的流浪民族,包括草原民族及海洋民族。
早期的人类基本都是兼有农耕、渔猎与放牧的畜牧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化正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追根述源,炎帝黄帝都是游牧部落首领。所以你的问题不够严密。而且根据史书记载,所谓的“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等民族其实还都是炎黄的后裔。 草原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草原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装置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状态。 草原游牧经济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型别,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型别。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文明兴起的原因。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因为变动性大,游牧文明始终存在着一种活性因素,即较强的外向侵略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是解开游牧起源这一历史悬案的锁钥。
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于新石器时代末到铜石并用时代,游牧部落的形成标志著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实现。也有人基于考古发现指出,我国整个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锄耕农业结合在一起,到了青铜时代,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形成了灌溉农业,而适宜放牧的地区在锄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成游牧业,从而实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关于游牧起源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入,如有学者认为,畜牧民的出现才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而畜牧民是从既种植谷物、又驯养家畜的人群中发展来的。因此,最早出现的不是游牧部落,而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畜牧民;随后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分工创造了条件,才出现专以畜牧为业、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 然而,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论的指导意义即在于此。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踪迹中游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从事游牧业的人群由部族、部落发展到民族、国家。游牧从起源到游牧国家的形成、演化,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影响。
汉民族文化对词形成的影响
汉民族传统观念对汉语造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汉民族“尊卑有序 ,长幼有别”的观念 ,不仅使汉语中产生了大量的反映这种观念的词 ,而且影响到汉语某些词内词素的次序 ;历史上“惟我独尊 ,排斥异己”观念使汉语总是消极地吸收外来词 ,使汉语中产生了很多具有外来色彩标志的词 ;“语言拜物教”的观念使得汉语中产生了不少具有汉民族特色的禁忌语和委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