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地图 宜州区简介及详细资料
宜州区简介及详细资料
地区概述
秦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属桂林郡地。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
西晋,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置龙刚县。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市境内及毗邻地区先后设定羁縻温泉州(下辖2县)、羁縻蕃州(下辖3县)、羁縻述昆州(下辖5县)、羁縻琳州(下辖4县)。光华三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
五代十国,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为州治。
资料图宋朝初沿唐置龙水县,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再年属庆远,为府治。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定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清朝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废置)。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庆远府,改置宜山县,属柳江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柳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府。
民国十九年(1930年),广西划为12个民团区,宜山县属宜山民团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广西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宜山县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广西8个民团区改为8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柳州监督区,为行政监督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广西增设玉林、庆远两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庆远区,为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广西各行政监督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宜山属第七区,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全司令公署所在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广西行政督察区第四、第七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宜山县属第二区(即柳州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西再次划分为12个专区,宜山县属第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
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
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
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87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所辖各乡镇不变。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覆原河池地区的宜州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由河池市代管。
2004年7月6日,流河乡更名为刘三姐乡。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调整宜州市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撤销三合乡,整建制并入刘三姐乡,刘三姐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拉利乡,整建制并入北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拉浪乡,整建制并入龙头乡,龙头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太平乡,原太平乡太平社区和思榄、山湾、三兴、下维、围村5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太平乡拉并村划归石别镇管辖,原太平乡建安村划归北山镇管辖;撤销矮山乡,原矮山乡矮山社区和畔塘、宜畔、东屏、苏村、六坡、洛岩、岭坪、城障8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原矮山乡六桥村划归同德乡管辖;将刘三姐乡马安村和怀远镇叶茂、龙村2个村划归庆远镇管辖。
2014年5月,宜州区撤销洛东乡、刘三姐乡,设立洛东镇、刘三姐镇。
2016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覆同意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同意河池市政府驻地迁至宜州区。
行政区划
2017年,宜州区辖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刘三姐镇、洛东镇9个镇,屏南乡、祥贝乡、同德乡、安马乡、龙头乡7个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2个瑶族乡;下设180个村,30社区,2571个自然村; 政府驻庆远镇。
行政区划一览表 乡镇 下辖村(社区) 庆远镇 文昌、和平、解放、园村、江头、沙岭、龙塘、燕山、龙江、白龙、矮山、太平12个社区;山湾、思榄、围村、三兴、下维、畔塘、城障、洛岩、岭坪、苏村、六坡、宜畔、东屏、叶茂、龙村、马安村16个村 怀远镇 怀远社区;怀远、愣达、甘村、谭村、李家寨、罗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个村 德胜镇 德胜社区;榄树、加隆、立新、地罗、赛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仓、加保、干合、都围、弄相、围道、大邦18个村 洛西镇 洛西社区;妙调、六寨、枫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个村 三岔镇 三岔社区;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红社、良因、古卜8个村 石别镇 石别社区;板围、清潭、拉弄、土桥、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并10个村 北山镇 北山社区;怀道、梅洞、双塘、波串、板敢、塘利、龙安、建安8个村 刘三姐镇 流河、三合社区;洛漏、小龙、冬田、龙降、天桥、坝头、良村、岩田、谷洞、飞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长、龙潭、龙元16个村 洛东镇 洛东社区;大曹、寻田、王格、坡榄、板乐5个村 祥贝乡 祥贝社区;古龙、古文、白伟、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长洞、车头、中朝14个村 屏南乡 屏南社区;肯山、板纳、新兴、果立、合寨、北角6个村 同德乡 同德社区;众联、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桥7个村 安马乡 安马社区;木寨、白屯、小隘、北关、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坝、拉炭、古直11个村 龙头乡 龙头、拉浪社区;龙德、龙田、龙盘、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寿、加丰、董里、虾洞12个村 北牙瑶族乡 北牙、保民社区;空山岩、桥邓、龙头、豆竹、二坟、白龙、红山、沙浪、平里、黄龙、洞口、拿网、保康、保良、保全、保卫、潘洞17个村 福龙瑶族乡 福龙社区;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凤朝、高山、龙侯、弄丁、弄桑、龙拱、定满14个村旅游景区
由于县属政治军事重镇,历代不少显要名流或因任职、迁谪,或因考察、羁旅而流寓县内,他们在宜期间留下众多诗文碑刻,加厚了宜州多彩的文化底蕴,形成桂西北独有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宜州市是驰名中外的唐代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宋代三元及第一代名臣冯家的出生地。市区境内许多风光景点都和他们流传下来的优美故事有关。宜州市境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有白龙洞游览区、宋代铁城,宋黄庭坚逝世处遗蹟,宋杨文广战事遗垒,明千户所古城,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蹟,太平天国王府故址,仙山岩,九龙巖,三门岩,多灵山,镇远峰等多处文物古蹟和风景胜地。
四牌楼
在宜州市一中东侧,有一座建于乾隆二十五年的牌楼,时称“会魁楼”,又称“四牌楼”。此楼位于十字路口,形成东西南北四个门洞,内外相通。四牌楼楼高三层,一楼全用大型细凿条石砌成,呈四方形,工艺精巧。边长11.5米,四面拱门各高3.9米,宽3.5米。二三楼为木质结构的重檐楼阁,红漆圆柱,飞彩流丹,古朴庄重。全楼气势磅礴,巍峨高耸,是当年庆远府,宜州一大景观。当年骚客文人,秀才举子,常常会聚于楼上,临高乌瞰,指点江山,浏览宜阳,同时以文会友,吟咏唱和,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及翰墨真迹。“会魁楼”因此而得名。可惜“文革”中二三楼被折毁,现在只存有一楼拱洞石门,楼上建筑及额匾碑刻已不复存在。不过,底楼石墙上刻写的捐资建楼碑文,还清晰可见,先人之文化功德用昭后人。
会仙山
内有会仙山风景区、白龙洞、百丈深井岩、炼丹岩、白云阉、翼王点将台、山谷祠、烈士陵园、江北石林等景点。
明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入境旅游考察,踏勘白龙洞、龙隐洞等37处山洞与江河,历时30天,对境内景观赞美不绝。登会仙山(北山)雪花洞俯瞰城区时,写下“俯瞰旁瞩,心目俱动。忽幽风度隙,兰气袭人,奚啻两翅欲飞,更觉通体换骨矣。”会仙山风景区1984年被辟为白龙公园。
公园先后建成公园大门、山谷祠、会仙亭、翼王亭及刘三姐、徐霞客塑像等,修建了都宜忻游击队革命烈士陵园,修筑公园围墙1000米,开辟公园面积420亩。1988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把白龙公园列为广西风景名胜旅游区。1990年4月24日,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等参观白龙洞和山谷祠,并在山谷祠书写山谷诗句“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资料图会仙山亦称北山。北山耸峙,壮若雄狮,登山极目,可将远近景观尽收眼底,为宜州八景之首,称“会仙远眺”,自唐代始为游览胜地。山顶有鸟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状,明刻“骑云”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齐云阁”,峭壁上刻有“极高明”三大字,为郡人明代参将李霁所题。有清雍正年间庆远知府徐嘉宾的述职碑。今山顶建有电视差转台。还有天池、甘泉等。
临江河
临江河风景区北起样贝乡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与龙江河交汇,河道全长37公里,含下枧、古龙、祥贝三个河段。河水碧绿,山水交融。沿河群山叠翠,古洞罗列。该景区于 1988年10月与白龙洞同时列为广西风景名胜旅游区。
南山
南山风景区在城区南郊2公里处,有摩崖诗刻数十处。主要景点有:南山寺、龙隐洞等。
九龙山
九龙山景区在城区南3公里,九龙山因有九峰相连蜿蜒若龙,故得名。主要景点有丹霞岩、九龙洞等。
三门岩
三门岩风景区位于城区北3公里处的良村后。数峰列峙,其中一峰状若昂首雄狮,狮之腹部峭壁下岩洞罗列。主要景点有三门岩、状元山。
古城峒
古城峒景区位于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处群山环绕,皆峭壁悬崖,四面如铁,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险不可夷,故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两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东面山崖是《铁城记》,碑高300厘米,宽 195厘米,刻于筑城的当年,该碑主要是记载建筑铁城的经过;西面山崖是《铁城颂》,碑高35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铁城竣工后的次年三月,系地方人为歌颂云拱筑城的功绩而作。东面山腰有一洞,洞门上刻“紫霞洞府”四个大字,还有金银岩、凉风洞和“飞泉石井”。从外古城往东为马安村,莫马安山东麓建有“歌仙庙”,庙后山腰有明代参将威振的赞景诗生根石刻碑。
仙女岩
仙女岩风景区位于城区西南9公里的岩口村后,古称观岩。岩中有“仙女临浴”景。岩道纵横曲折幽深,全程1000多米,岩前有潭水一泓,碧绿清澈,与岩内地下河相通。潭外有参天古榕,荫蔽水潭。岩口外部绝壁数丈。游人可沿岸道拾级探胜,亦可泛舟入岩浏览。洞中有洞,上可通青龙山腰,后可通白虎山。
岩前旧有西原太子庙,纪念唐代苏仕评父子。今庙己毁,古碑仍存。左为凤凰岭;有清代提督统领杨安隆墓。岩口村有清进士汤廷诏祖屋,代表一方建筑之特点。1988年,仙女岩附近的岩口和马驷两个自然屯的农民自发集资 10万元进一步开发仙女岩。1996年9月,电视连续剧《刘三姐》曾在此拍摄。
壮古佬
位于宜州城区以北,流河寨所在地。黄圣依与苏有朋主演的电影《寻找刘三姐》在此取景拍摄。
德胜
德胜风景区位于城区47公里的德胜镇境内。主要景点有:鸣琴山、大风光山、德胜古城等。德胜街中心。一山巍然屹立,形如玉笏,山顶常有白云缭绕,为鸣琴山,又名白云山,明代刻有“独尊峰”三字。山中回音效果极佳,鼎沸入声,四面来风,均有回音,声如鸣琴,景称“玉笏鸣琴”。
在德胜街西,有大风山,俗称袁家山。山间之洞,凉风习习,宋将黄忱驻此“平蛮”置德胜寨,人们又称此山主岩为黄公岩,有张居广洗剑事及古碑多幅,记“英雄茂烈传千古,显赫威声耸后人”及“将军节奏洗吴钩”之往事。
离德胜街西约1公里许,有德胜古城,亦称河池守御千户所遗址。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河池守御千户所于河池州,以扼七十二峒之冲,隶庆远卫。永乐六年(1408)迁至德胜。城呈长方形,东西宽500米,南北长1000米,四面有城门和城楼,现仅存东门城楼。楼高8米,长11米,城门高 3.5米,宽3.4米,均为细凿料石基础,墙为明代青方砖,甚为壮观。
金浪湾
金浪湾旅游风景区位于素有“龙江大峡谷”之称的龙江河中段,距宜州市区50公里,与德胜镇交界,上接金城江东江镇,与风光秀丽的姆洛峡风景区一水相连,相互依托;下接“赛漓江”之称的下枧河风景区相依相承。游船行程两小时,途经怀远千年古镇、三江并流的三江口,两岸翠竹连绵,山峦叠障,绿水环山,山水倒影独成一景。
金浪湾旅游风景区充分利用宜州市拉浪水电厂 公顷库区水域,水面开豁成景,碧波荡漾,山环水绕,层次分明。两岸绿树成荫,果园成林,壮族居民古朴勤劳,田园果实累累,好一片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啊!!!库区紧依拉浪林场林区,让游客亲临天然氧吧,充分享有氧户外运动的无穷乐趣。
金浪湾旅游风景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出一系列赏心悦目,激情恰意的旅游观光娱乐。
国家地质公园
宜州水上石林
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共36家,2011年11月公布,宜州综合得分排名第八 水上石林地质公园位于宜州市龙江及其支流的临江流域,占地面积约114.7平方公里,海拔160米左右,属大型规模地质公园,由祥贝园区、下枧河园区、龙江园区、石别园区组成,约有60处地质遗蹟点。园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集典型性、稀有性、优美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于一体,流水地貌别具一格,水体景观风光旖旎,岩溶洞穴颇具特色,还保留了众多的唐宋以来历史遗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相得益彰,极具地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从龙江一桥码头乘游船顺流而下,行至三桥西面200米后,即进入水中石林河段,直至叶茂水电站坝底,全长约8公里。
游览途中,可登上“螺丝岛”,在岛中或作捉迷藏,或作烧烤小憩。沿河两岸,汇集了难以数计的形特状异,玲珑剔透,极具观赏价值的自然造型岩石。这些岩石,高者如一峰独秀,可达二、三丈;阔者如山脉绵延二三百米;小者似雏鸡啄食不及拳头。无论大与小,高与阔,皆成物象。且纹理细腻、质地坚硬,叩之有清越之声,具有极高的艺术形象,构成了桂西北独有的水上石林自然景观,可与云南路南石林媲美。
资料图宜州水上石林美,一是山形石美,展现五岳之雄伟大;匡庐、天台之险峻;雁荡、峨眉之奇幽;巫峡十二峰之神韵;桂林山水之灵秀,每座山体四周都可观赏,峰峦布局错落有致,游人至此,面对这蕴含千岩之秀的名山大川的缩影,定会对神州一派大好河山赞叹万千。二是象形石美,水上石林中分布众多形态各异的象形石,如“神龟朝圣”、“骆驼饮水”、“断桥相会”等等,令观赏者各得境界,玩味无穷。三是玲珑石美,粗略统计,仅石林景区的“螺丝岛”上就散布有上万颗玲珑石。由于河水常年冲刷,这些玲珑石具备瘦、皱、漏、透的审美标椎,它们有大有小,每一颗者有它丰富的内涵。四是石水融美,驾船游览,变化万千,有的河段似三峡之气派,有的惟妙惟肖桂林之灵山秀水,有的地方如水上迷宫,扑溯漓迷。龙江小中石林景区现已成为宜州市秋冬枯水节季的旅游热点之一。
政治经济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增幅创三年来的最好水平,GDP突破50亿元大关。三次产业呈全面增长的发展态势。第一产业保持增长,实现增加值19.6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稳步增长,实现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19.25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最佳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去年的39.5∶27.7∶32.8 调整变化为2007年的36.2∶28.3∶35.5。全市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一产比重逐渐下降,二产比重不断提高,三产不断壮大,全市产业结构继续呈“一、三、二”的发展格局。与上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降低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人均生产总值(GDP)突破8000元,达到人均8668元,增长10%。
同时,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关注民生,社会保障政策落实趋以完善,科、教、文、卫、体、社会公共服务各项事业全面持续发展。稳定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广播电视人口覆蓋率达83%,其中城区数位电视完成转换23000多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农民数39万人,参合率达76%。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每月定期举办一次劳动力交流会,预计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9000人,其中向广东劳务输出2000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300人,参加失业保险138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7000人,同比均有增加。科技扶贫开发示范项目顺利实施,第二批18个行政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完成情况良好,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民众最低生活和养老保障、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问题、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工程、城乡清洁工程、义务教育“两基”和“普实”工作以及农村贫困大学生就读难问题等方面。
2011年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2亿元,增长5.8%,保持了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1亿元,增长32.2%,总量排在河池市第2位。
资料图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64.7亿元,增长20.2%;其中,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47%,实现工业增5.7亿元,增长29.5%。
财政收入首次突破7亿元,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91亿元,增长19.35%;一般预算收入3.61亿元,增长22.86%。非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5.65%,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升。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2.4亿元,增长14.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5亿元,增长17.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75元,增长16.9%,高出全区平均水平6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27元,增长10.4%。农民养蚕和种蔗收入分别达到17.41亿元、8.64亿元。
农业
宜州市是广西农业大县(市),现在已被列入广西西部开发区域县(市),全市辖7镇14乡,总耕地面积69.2万亩。主要农产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蚕、沙田柚等。
宜州已形成粮食、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并且又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广西粮食自给工程县(市),是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
全市按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划分为五个农业经济区,即东部四个乡镇以 生产优质粮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西部五个乡镇以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为主,林果为辅。南部七个乡镇以蔗桑为主,林果为辅;北部三个乡镇以林(竹)果、药材为主,旅游为辅;中部两个乡镇以蔬菜生产为主。
蔗糖业
宜州市是广西蔗糖生产主要基地县市之一,蔗糖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财政增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主要栽培品种有桂糖 11号、新台糖 10号、16号。蔗区涉及17个乡镇,130个行政村,种蔗农户7万户,蔗区涉及人口3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0%。宜州市有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宜州市糖业集团公司怀远糖厂两家制糖企业。
中英合资的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技术,2000年3月15日该公司通过了英国劳埃德质量认证公司 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制糖企业。
各年财政
2000年:2.81亿
2001年:3.0591亿
资料图2002年:3.01亿
2003年:3.32亿
2004年:3.7029亿
2005年:4.4亿
2006年:4.08亿
2007年:4.5亿
2008年:5.028亿
2009年:5.08亿
2009年:5.18亿
2010年:6.01亿元
工商贸易
宜州市已建成各类市场 60个(包括交易点17个),市场总面积170863平方米,国有商业企业224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家,全市市场年成交额4.5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11.85亿元,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超过9.20亿元。现全市在册企业1284户,其中法人企业127户,营业登记企业758户,注册资金共 54757万元。
宜州市经过多年的实践,工商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管理方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市场管理,除建立健全各类市场规范管理制度外,积极推进市场管理“l2345”工程,实行“一顶帽子”管理市场,加大对"三乱"行为的打击,实行"经济户口"管理,推行市场巡查制和开展市场专项治理活动。宜州市成立了市场监管巡查中队、“3·15”投诉举报中心、经济检查中队、各工商所还设立“3·15”投诉举报中心站和若干名巡查员,专门负责 辖区内的巡查监管工作。近年来,通过这些组织工作,有力地打击了非法与违法经营及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强化了监管,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被民众誉为消费者的“保护神”。同时,全市对市场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了以国家、社会、个人三级市场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的发展。并且,实行“同等化”,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公平竞争氛围。
乡镇企业
宜州市现有乡镇企业 15013家,其中集体企业115家,私营企业265家,个体14633家,从业人数48998人。
宜州市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农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等七大行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矿冶、建材生产现成为乡镇企业的主导产业。
一、煤矿、锰矿采选业
二、有色金属冶炼业 全市目前有有色金属冶炼企业6家,均为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规模。广龙冶炼厂主要产品为精锑、硫化锑和铅锑合金;富达冶炼厂主要产品为粗铅;洛西焊剂厂HJ431、HJ250、HJ350焊剂材料,经国家船检局检验均达到或超过标准。
三、建材业 1、全市共有红砖企业48家,具有年产标准红砖40471万块的生产能力。 2、钢材生产企业1家,即福宜金属制品厂,年生产线材4000吨。
四、造纸企业 有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厂3家,具有年产1万吨各种规格色纸、包装纸、卫生纸的生产能力。
五、烟花炮竹企业 有烟花炮竹集体企业 3家,年生产能力在 12242箱,产值达307万元。
六、农副产品加工业 宜州市东方罐头食品厂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经深加工后供出口国际市场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是河池地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有日产60吨罐头的生产线4条及配套设施,计画年产罐头 10000吨,其中以法国豆罐头、蘑菇罐头、竹笋罐头、马蹄罐头为主。
旅游指南
美食
米粉 北山狗肉 下枧河烤鱼 宜州粽子 糯米饼 烤玉米 叉烧肉 冷盘 水果凉粉 豆腐圆 马打滚(驴打滚)炒螺蛳
艾馍 荞馍馍 宜州酸 碎咸菜 辣椒豆酱
宜州特产:最具代表的牛肉条
历史文化
秦时(前221—前206年),属桂林郡地。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 西晋,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置龙刚县。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市境内及毗邻地区先后设定羁縻温泉州(下辖2县)、羁縻蕃州(下辖3县)、羁縻述昆州(下辖5县)、羁縻琳州(下辖4县)。光华三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 五代十国,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龙水县,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再年属庆远,为府治。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定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清朝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废置)。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民国二年废庆远府,改置宜山县,属柳江道。
民国十五年,废柳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府。民国十九年,广西划为12个民团区,宜山县属宜山民团区。 民国二十一年,广西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宜山县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3月,广西8个民团区改为8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柳州监督区,为行政监督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五年11月,广西增设玉林、庆远两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庆远区,为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九年3月,广西各行政监督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宜山属第七区,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全司令公署所在地。 民国三十一年4月,广西行政督察区第四、第七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宜山县属第二区(即柳州区)。 民国三十六年,广西再次划分为12个专区,宜山县属第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10年,忻城土县归入宜山县,划为宜山县第十一区和第十三区。
1928年,忻城改土县复称忻城县属柳江区。
忻城县划归宜山专区(政务院1951年1月25日批准)
1950年县治所由庆远镇迁怀远镇
1950年,庆远专区更名为宜山专区。庆远镇为专区治所。
宜山县东南的袄洞、马泗2乡,上林县的蓝甲、古蓬、安浪、马蹄、思吉5乡,划归忻城县管辖。(1952年8月)
1953年,宜山县的东江、白土划归河池县,合龙乡冷水屯55户划归忻城县,界柏乡划归柳江县。
宜山县正式析出界柏乡划归柳江县管辖。
忻城县第六区太平乡的毛荣、弄石、肯朝等3乡划归宜山县管辖。(1955年6月宜山专署【民族字第21号】批准)
195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原都安县14个区为基础,将河池县的下坳区、宜山县的三只羊、板岭、拉仁、加贵区、忻城县的嘉仁区、马山县的龙湾区,平果县的江南、百马区,东兰县的板升区等划入,成立都安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都安瑶族自治县正式成立于12月,其行政区域的划拨在10月间进行行政区域包括部,河池县区的下坳、耀南、板旺、隆麻、加文、光隆、大崇、板买、坝牙、隆坝、隆石、隆旺、隆稿、崇山、隆林、隆关、肯友、隆恩、隆洞、板庆、弄梅、池花、梅株、陆册等24乡,宜山县三只羊区、拉仁区、永顺区(后改称板岭区)全部和石别区的加泵、加福、加隆、加图、加党、塘怀、大宿、宜州、翁同、京口、龙候等11乡,东兰县合龙区(后改称板升区)的弄岭、弄冠、弄矿、弄彦、弄兰、弄立、弄盘、弄雷、水堂、板坡、新安、信河、升平、三合、板好、永安等16乡,马山县龙湾区的琴棋、三并、内槽、龙湾、新民、加范、龙焕、地州、龙眼等9乡,忻城县拉仁区的福龙、永龙、龙桑、坡奉、太平、凤朝、高山等7乡,平果县百马区的永晴、那午、坡练、登排、孟豆、同谢、乃良、义隆、义和、中和、下和、吾幸、觉端、怀雄、良美等15乡和江南区的江州、发端、带林、塘么、合民、龙凤、法棠、和平、卖梅、上和、九怀等11乡。
1956年2月20日国务院批覆宜山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地区工作委员会。
罗城县祥家乡冬田农业社划归宜山县管辖。(1957年4月11日广西省人民委员会【会民字第34号】批准)
1957年12月20日国务院第66次全体会议批准:撤销宜山地区工作委员会,设立宜山专区。
(1958年7月19日国务院【《关于宜山等专署改名等问题的批覆》政内杨字104号】批准)宜山专区更名为柳州专区,驻柳州市。县治改为庆远镇。
1961年,罗城县析出祥贝公社的同德、古龙、白伟、共荣、桑间、长沙、自强、铺亭、果城、坤洞、和平、临江、中流等11大队,及鹿山公社的大莫、桑麻、拉金、鹿山、下洞、长洞大队划归宜山县管辖;1961年10月4日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会民字第51号】批准
设立河池专员公署,领导原由柳州专员公署领导区的河池、宜山、天峨、罗城、南丹、环江6县,百色专员公署领导的凤山、东兰2县和巴马瑶族自治县,南宁专员公署领导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共8县2自治县。(国务院1965年5月18日批准)
1971年各专区更名为各地区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国函215号】批覆:撤销河池县,设立河池市(县级),以河池县的行政区域为河池市的行政区域。
(以下国务院1987年12月23日批准 国函[1987]185号)
(1)设立大化瑶族自治县,以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大化、六也、百马、江南、都阳、雅龙、七百弄、板升八个乡和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板兰乡全部,东山、凤凰、羌圩三个乡的十七个村以及马山县的古感(镇)、贡川、永州三个乡镇的二十二个村为大化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大化镇。
(2)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所辖各乡镇不变。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国函52号】批覆: 1.同意撤销河池地区和县级河池市,设立地级河池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金城江区新建路。
2.河池市设立金城江区,以原县级河池市的行政区域为金城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江北东路。
3.河池市辖原河池地区的南丹县、凤山县、天峨县、东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金城江区。原河池地区的宜州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
由河池市代管。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国函88号】批覆:
1.同意撤销柳州地区和来宾县,设立地级来宾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兴宾区建设大道。
2.来宾市设立兴宾区,以原来宾县的行政区域卫兴宾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来宾镇前卫路。
3.来宾市辖原柳州地区的沂城县、象州县、武宣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兴宾区。原柳州地区的县级合山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
4.将原柳州地区的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2003年宜州市行政区划一览(7个镇、12乡、2个民族乡: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祥贝乡、流河乡、三合乡、屏南乡、洛东乡、矮山乡、太平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拉利乡、同德乡、安马乡、拉浪乡、龙头乡)
2005年,三合乡并入流河乡,并更名刘三姐乡;矮山乡、太平乡并入庆远镇;拉利乡并入北牙瑶族乡;拉浪乡并入龙头乡。
城市荣誉
宜州市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卫生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第三、四、五届“南珠杯”优秀城市。2007年宜州市还先后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广西第六届市容环境“南珠杯”竞赛C类城市特等奖的荣誉称号。
2009年宜州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 称号;2011年荣获“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名星市” 称号、刘三姐文化旅游节荣获“中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 称号; 2012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称号。2012年宜州市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3年,宜州市“广西园林城市”荣誉称号,这是该市继获得“广西优秀旅游城市”“广西文明城市”“广西卫生城市”“广西南珠杯优秀城市”等奖项后,获得的又一自治区级荣誉称号。
全国体育先进县(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县(市)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
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
全国第一批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市)(2005)
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
广西依法行政示范县(市)
广西“南珠杯”优秀城市(2011)
广西卫生城市
广西文明城市(2001)
广西优秀旅游城市
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2005)
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2005、2006)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
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2009、2010)
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2010)
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2013)
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2013)
首批国家餐饮安全示范县(2013)
国家级首批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2013)
广西园林城市(2013)
友好城市
2002年宜州市成为东莞市石龙镇友好城市。
2005年宜州市与江西修水县缔结为友好城市。
2007年宜州市与江苏海安县缔结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