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爱玲胡兰成的爱情 张爱玲的女性特质有哪些

火烧 2021-05-10 21:46:53 1044
张爱玲的女性特质有哪些 张爱玲的女性特质有哪些张爱玲的作品往往把女性的形象写得很细腻,而且富有真实生活的情景,对于她写的悲剧,则会通过一些心理描写和情节的变换来实现。比如说,在《倾城之恋》里,女主人公

张爱玲的女性特质有哪些  

张爱玲的女性特质有哪些

张爱玲的作品往往把女性的形象写得很细腻,而且富有真实生活的情景,对于她写的悲剧,则会通过一些心理描写和情节的变换来实现。
比如说,在《倾城之恋》里,女主人公白流苏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期待,与她后来真的遇到真爱有很大关系,不过对于外界的阻止和时代的限制,都对她的感情不会产生阻力,并不会成为她在追求感情的路上的绊脚石。
很多作品中有体现。

张爱玲胡兰成的爱情 张爱玲的女性特质有哪些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孃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张的爱情一路坎坷,用她的话说是自将萎了。
离不落

和张爱玲一个时代的女性作家有哪些?

梅娘,她和张爱玲都是以一种女人的忧郁来写作的

与张爱玲要好的女性作家

准确来说是没有与张很好的,她的好朋友基本都不是作家,例如炎樱,宋淇夫妇。
倒是作家苏青和她走得很久,张爱玲也比较看得起她,还写过《我看苏青》这个文章。她在苏青办的杂志《天地》上发表了不少的作品,也是通过苏青认识的胡兰成。
和她同时代还有潘黛黎,还有两个女作家,她们那时好像并称的,不过都没有她那样炫目的才华,基本上是没多大的成就的。家庭背景和她不相似。
倒是林徽因和凌叔华我觉得你可以拿她们两个与她来做点比较,家庭比较相似。有人拿冰心和张做过比较,张很不屑,说宁愿把苏青和自己弄在一起。

张爱玲有哪些书

一、张爱玲的书:
小说著作
作品名称 出版社 发行时间
《不幸的她》 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 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
《牛》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 1936年
《霸王别姬》 《国光》第九期 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 上海《紫罗兰》杂志 1943年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 《紫罗兰》 1943年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 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 1943年7月,收入《传奇》
《心经》 上海《永珍》月刊第2—3期 1943年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 《杂志》第11卷6—7期 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 《永珍》第5期 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 《杂志》第12卷2期 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 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 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 《永珍》7—10期 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 《杂志》第12卷5期 1944年2月,收入《传奇》
《花凋》 《杂志》第12卷6期 1944年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 《杂志》第13卷2—4期 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殷宝灩送花楼会》 《杂志》第14卷2期 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等》 《杂志》第14卷3期 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 阿小悲秋》 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 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留情》 杂志》第14卷5期 1945年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 《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 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 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6期 1944年6月
《华丽缘》
1947年4月
《郁金香》 上海《小日报》 1947年5月16日到31日
《多少恨》 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 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
《惘然记》 台湾皇冠出版社 1983年6月
《小艾》 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年7月
《十八春》 上海《亦报》连载 1951年出单行本
《秧歌》 香港《今日世界》月刊 1954年
《赤地之恋》 香港《今日世界》 1954年
《五四遗事》 台北《文学》杂志 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 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 1966年
《半生缘》
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1968年
《色,戒》 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
收入《惘然记》,1983年
《小团圆》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发行 1975年
《同学少年都不贱》 2004年2月台湾皇冠出版社推出了这本小说的正体字单行本 作于1973年至1978年之间
《同学少年都不贱》 2004年2月台湾皇冠出版社推出了这本小说的正体字单行本 1973年至1978年之间
《雷峰塔》 《易经》繁体版 2010年9月在台出版
《异乡记》
2010年12月1日
《雷峰塔》 《易经》简体版大陆发行 2011年4月
二、作者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张爱玲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张爱玲 是一个怎样的女性

名门之后 孤傲冷艳 作品细腻

如何评价张爱玲笔下的女性

可怜兮兮中带着一丝倔强,可恨之中带着可怜。
传统中带着开放,开放中带着腐朽。
“矛盾”两字足以 如:《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

张爱玲有哪些作品

中短篇小说 《霸王别姬》《 鸿鸾禧 》《色.戒 》《创世纪》《 花凋》
《倾城之恋》《 多少恨》《金锁记》《 殷宝灩送花楼会》 等
《沉香屑-第一炉香》《 留情 》《相见欢 》《红玫瑰与白玫瑰 》《琉璃瓦 》
〈沉香屑-第二炉香〉〈 封锁〉〈 茉莉香片 〉〈心经 〉〈桂花蒸 》
《年青的时候 》《五四遗事/英文版》《 散 戏》《 不幸的她》(处女作)
长篇小说 《连环套 》《怨女 》《十八春》《 小艾》 《秧歌》
《赤地之恋》
散文随笔 《都市的人生(散文集)》 《太太万岁》题记 《红楼梦魇》自序 《张看》自序 《惘然记》序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 《被窝》《 秋雨》《 读书报告四则》
《 牧羊者素描》《 心愿》《 华丽缘》《 表姨细姨及其他 “嗄?”?》
《 爱 》《忆胡适之》《 海上花列传序 》
其它《 海上旧梦-人物画集》《 张爱玲语录 》《 红楼梦魇(全本合集)NEW 》

张爱玲散文赏析
读张爱玲的散文有如看一条小溪,娓娓流过满是青草红花的两岸,即使遇着一两处突兀的山石、三五个湍急的湾,那碰击也是极温柔婉转——但你又绝不会觉得它肤浅,因为溪底有柔长的水草和招摇的小鱼……又如沐浴在夜深时的月色中,宁静、苍凉、缥缈,偶起的冷风吹在脸上,禁不住打个寒颤。

天才梦、心愿、秋雨、说胡萝卜、谈跳舞、谈女人、谈画、论写作、谈吃穿、谈周围的人事……。她仿佛一个隐匿在角落的看客,安静地欣赏着眼前的一小块风景。哪管它此外天翻地覆,山河破碎。
她用的虽然是一些人生的边角料子,却在边角料的内面衬上昂贵的皮里子,把它做成了一朵好看的花。《有女同车》讲的是自己在电车上见闻几个女人议论各自的恋人或儿子。前面是大篇幅的素描,那些是边角料子;最后一句是里子:“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唸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一下子新意翻出,化俗为雅。把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陌生化,再添上一笔意味深长的点染。摹写生活易,将生活陌生化也不难,难的是最后的一笔点染。这正是张爱玲的功力。
还有一类张爱玲的散文篇章,简直就是直接截自原汁原味的生活,比如《炎樱语录》。其记载的是张爱玲的好友炎樱的一些妙语。“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炎樱描写一个女人的头发,‘非常非常黑,那种黑是盲人的黑。’”。显示了女性的才华和机智,是赞许的意思。
这类散文虽然是直接截自生活,但这种撷取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艺术的眼光。
张爱玲的散文几乎篇篇都有一些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比喻,它们散见于文字行间,如落花依草,令文章增色不少。“她的脸型扁凹,脸上是一种风干了的红笑——一个小姑娘羞涩的笑容放在烈日底下晒干了的。”(《华丽缘》)这是写一个老妇人的笑。在《爱》这一篇短小的散文里,看张爱玲是如何阐释“爱”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寻不著山盟海誓、天荒地老的缠绵,只独独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令人感动,耐人寻味。在现代作家中,钱钟书的比喻幽默、旁逸斜出,偏知性;而张爱玲的比喻精致、清丽、寒冷彻骨,偏理性。我以为,这是因为钱钟书把人生当游戏,张爱玲视人生如寄。
二、
张爱玲安于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寻常人事的品味,这与她的性别不无关系。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张爱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决定的。“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著斤斤计较了。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公寓生活记趣》)“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烬余录》)在张爱玲的眼里,人是孤独、可怜、痛苦的;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所以,“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传奇>再版序》)所以,“能够不理会的,我们一概不理会,出生入死,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经验中,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素日的生活典型。” (《烬余录》)但是,在她那些沉迷于小欢悦的文字里,又不时飘过烟云一般的伤感。“但是可以更分明地觉得自己的手,在阳光中也是一件暂时的东西……”(《华丽缘》)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传奇>再版序》)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自己的文章》)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审美偏好,在张爱玲的散文特别是那些较长的散文里,总会有意无意地转入顾影自怜,感时伤世,营造出一种孤独、悽怆而又美丽的氛围。这样的句子段落在她的散文里俯拾即是:
“我想道:‘这是乱世。’晚烟里,上海的边疆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叠嶂。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我看苏青》)
“古代的夜里有更鼓,现在有卖馄饨的梆子,千年来无数人的梦的拍板:‘托,托,托,托’——可爱又可哀的年月呵!” (《私语》)
“人生恐怕就是这样的罢?生命即是麻烦,怕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论写作》)
“从人头上看出去,是明净的浅蓝的天。一辆空电车停在街心,电车外面,淡淡的太阳,电车里面,也是太阳——单只这电车便有一种原始的荒凉”。(《烬余录》)
张爱玲写的是不彻底的人对乱世的无可奈何,对岁月的屈服。他们不配享有悲壮,然而到底是苍凉的。
因为是乱世,所以执著于日常生活;毕竟是乱世,又摆脱不了茫茫的末世感,怀着末世感,珍惜每一个日子,仿佛看夕落时分的风景,苍凉而美丽。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的魅力。张爱玲后期的散文正如她说自己:“我也只能象一朵花一样静静地老去枯萎……”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候,我们渴望一种俗而雅,雅而俗,思之泪落而又穿越灵魂的感动——象张爱玲的散文。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