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陆游 陆游的全面历史评价
陆游的全面历史评价
陆游的全面历史评价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 陆游像[5]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陆游以现存诗作9000多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创造了一项诗歌中国之最。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书法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陆游
编辑本段
轶闻故事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琬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琬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31岁的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两人互相寒暄了几句 。唐婉和丈夫便走了。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琬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琬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琬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回到家后命下人送来一壶酒和唐婉亲自做的陆游爱吃的四碟小菜,陆游看到唐琬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琬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琬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琬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琬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钗头凤 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琬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人七十五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烟雨沈园中,恍恍惚惚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 陆游-九日春阴一日晴[6],正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已无蝉声,也无画角,只有一个默然凝望断墙柳絮的老人。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写下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这两首诗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关联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老而弥坚,至死不变,也寓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坚韧的节操,更表现出两人的爱情,尽管经历了尘世风霜,天荒地老,但不变依旧。
诗人八十四岁,离逝世只一年,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琬,此情至死难忘。
《春游》诗云: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自知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当日眷侣,这一梦长达五十年——半个世纪,虽然仍自感匆匆,却赢得了天长地久,这正是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词、传说中唐琬的唱和开始,加上他几十年后陆续以沈园为题悼念唐琬的几首诗,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7]?
编辑本段
陆游与美食
人们都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还记述了当时吴中(今苏州) 和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馔,其中有不少是对于饮食的独到见解。
陆游的烹饪技艺很高,常常亲自下厨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笋、蕨菜和野鸡等物,烹制出一桌丰盛的宴席,吃得宾客们“扪腹便便”,赞美不已。他对自己做的葱油面也很自负,认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苏陀”(油酥)媲美。他还用白菜、萝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江浙一带居民争相仿效。
陆游在《洞庭春色》一诗中说,有“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陆游在诗中称赞的这些菜肴,在当时确实都是名菜。 陆游,是一位不亚于苏东坡的业余烹饪大师。在他的诗词中,咏叹烹饪的有上百首。例如记录他会做饭(面)菜(羹)的诗句就有“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今日山翁自治厨,嘉肴不似出贫居,白鹅炙美加椒后,锦雉羹香下豉初。箭出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平生责望天公浅,扪腹便便已有余”。由此可见,陆游是很会烹饪,又爱烹饪的。
正是因为陆游欣赏这些家乡名菜名点,所以当他宦游蜀地之时,不时要通过怀念家乡菜点来抒发他的恋乡之情,写出了“十年流落忆南烹”的诗句。[8]。
晋商的历史评价评价
明代之前的山西南部 (包括现在的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长治市)是一个富饶的地方。盛产盐的盐池就在运城,临汾、运城是产粮区,晋城、长治早就有发达的冶铁业和丝绸业。山西商人最早是在这一带从事经商活动,“开中制”实施之后这一带的商人利用早已从事粮食贸易和离盐池近的优势,从事盐业贸易,形成晋商。在明代中期,“折色制”取代“开中制”后,这一带的商人又利用明政府开放北部边疆贸易的机会,从盐业转向多元化贸易。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商帮。《长芦盐法志》所记载的五个纲中,泽潞之纲、平阳之纲和蒲州之纲,都是属于这一地区的。至于从事其他贸易的商人,所形成的行业公会,在外地所建的会馆就更多了。
明代晋商和以后的徽商有两个共同之点:一是以盐业为主业;二是依靠官商结合成功。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晋商大户,如灵石王家大院的主人王家,阳城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家,都是明代亦官亦商的大户人家。
当然,最出名的还要数蒲州的王家和张家。王家创业的一代是王现和王瑶兄弟。第二代王瑶的三子王崇古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进士,历任兵部右侍郎、宣大总督等职,其兄王崇义为大盐商。张家创业的一代是张允龄。第二代张四维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进士,张居正时其任内阁大臣,张居正去世后其任内阁首辅,其弟张四教也是大盐商。而且,王崇古是张四维兄弟的舅舅。他们两家联合起来,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户。明人王世贞说:“四维父盐长芦,累资数十百万。崇古盐在河东。相互控制二方利。”河东巡盐御史郜永春曾上书皇帝说 “河东盐法之坏由势要横行。”并要求“治罪崇古,而罢四维。”当然,此事最后不了了之。“折色法”实施后,也是张四维和王崇古共同促成了开放北部边疆贸易。张王两家第二代的官商结合使财富“不止十倍于初期”。
到明末以后,这一代晋商基本衰落了,而且,与清代之后的晋商没有什么直接的传承关系。如果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清代晋商继承了明代晋商的精神。明代晋商王现在遗嘱中给子孙留下了 “利以义制”的商业精神,清代晋商把这句话改为 “以义制利”,作为商业活动的理念,这成为贯穿于晋商的一条红线。
清代晋商的中心在今天的晋中(祁县、平遥、太谷),都是白手起家的。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也相当广泛,但中心是船帮、驼帮和票帮。“船帮”是从事对日本贸易的商帮,因用船作为交通工具故名。当年与日本贸易主要是用中国的瓷器、丝绸、文房四宝等与日本交换铜。这种贸易据《东倭考》记载,“大抵内地价一,至倭可得五;及回货,则又以一得二”。
晋商中的范毓宾能从事这种贸易,在于其祖父范永斗在明亡之前就曾与满人有贸易关系,清建立之后被封为八大皇商之一。康熙年间,康熙带兵平定噶尔丹叛乱时,范家承担运送军粮的工作,为政府节省费用600万两白银。范家从事对日贸易达70余年,但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于经营不善,严重亏损而被抄家。其他从事这一行业的数余晋商受影响,船帮由此转衰。
“驼帮”是从事对外蒙古、俄罗斯茶叶贸易的商帮,因用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故名。这种贸易明代就有,但真正繁荣起来,成为“帮”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尼布楚条约》规定了“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听其交易”。这为中俄贸易创造了条件。晋商在湖南、湖北、福建收购茶山,加工成俄罗斯人民需要的砖茶,出口到外蒙古、俄罗斯,换取皮毛、牲畜等。这种贸易迅速发展,每年的销售额在500万-600万卢布左右,利润高达一半。几乎所有晋商都从事这种贸易,其中以常家、渠家和曹家最大。同治年间,由于俄罗斯强迫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茶叶贸易衰落。十月革命后,茶叶贸易结束。
“票帮”是在原有的典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成立于道光三年(1823年)。以后全国共有票号51家,其中43家为山西人所办,总号在祁、太、平三地者共41家,仅平遥就有22家票号,因此,平遥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晋商的票号分号遍及全国,甚至国外,被称为“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票号存在的100年间是晋商最辉煌的时代,所以,也有人用票号来代表晋商。
晋商被称为“天下第一商帮”首先在于其从商历史最长,作为商帮活动的时间也最长,在经商中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成为富可敌国的商人。但更重要的是,晋商的财富主要不是来自政府给予的垄断权力,像徽商和粤商那样,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奋斗。因此,他们经商致富的过程也是带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
在内蒙古包头市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这种说法是总结了乔家在包头经营商业,建立了复字号连锁商业,而后带动包头经济发展的事实。其实,不仅包头,整个内蒙古的经济发展都有晋商的贡献。从明代中期开始到清初达到高潮的走西口就是山西人开发内蒙古的历史。山西人到内蒙古从事农业、经营商业,是内蒙古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在辽宁也有“先有曹家店,后有朝阳城”的说法,这反映了晋商曹家对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晋商把商业做到全国各地,就带动了各地经济发展。包括北京、东北、西北,甚至南方各省都受惠于晋商。对经济起过如此重要作用的商帮,十大商帮中只有晋商。
晋商更为突出的一点是在长期的经商过程中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企业制度,在十大商帮中只有晋商做到了这一点。这套制度当时相当先进,今天看来也不过时。这些制度中最重要的是股份制。晋商在嘉庆、道光年间开始采用股份制,道光元年是1821年,所以晋商实行股份制应该是在19世纪初。
以后,晋商的企业逐渐普及了股份制,19世纪初产生的票号都采用了股份制。而且,晋商当年的股份制并不比西方落后,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股份制的三个基本特点:股权多元化、有一个相对控股的大股东,以及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其次,晋商实行“用乡不用亲”,这就可以把家族式管理转变为制度化管理。由此又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人才培养、业务与员工管理、财会制度等。这套制度保证了晋商企业的有效运行。最后,晋商采用了独特的激励机制——身股制,即员工可以以身股参加企业分红。这种制度保证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一致,有效地把最优秀的山西人吸引到企业中,并激励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这种制度现在作为企业员工的分享制,仍然在发挥作用。晋商能在封建社会中把商业做到极致,正是靠这一套创新制度的保证。
中国的十大商帮在经商中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如吃苦耐劳,诚信经商等,但晋商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可以作为各个商帮的典范。这表现在:第一,以诚信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在经商中坚持“义、信、利”的思想,诚信具体化的两个内容,一是企业对客户的诚信,信奉“宁可人欠我,决不我欠人”;二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职业经理人对东家的诚信,这种诚信是晋商成功的道德保证。第二,经商不忘爱国,致富不忘社会。晋商在历次灾害中救灾的表现和平时对社会对百姓的关心,在十大商帮中也是最突出的。第三,经商先要学会做人,晋商即使在大富之后仍然坚持了低调做人、善待他人,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今天乔家大院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正是乔家数代人善于做人的结果。晋商许多家族能历经数代、甚至十几代而不衰正在于这种善于做人的家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体现在晋商成功的各个方面,把中国文化如此成功地运用于商业实践中的,十大商帮中也只有晋商。
晋商在经历了五百年的辉煌之后,在清亡之际灭亡了。它的灭亡既有外部形势的变化,又有其自身内在的原因。这些会在以后分析。当梁启超1912年在晋商欢迎他的宴会上作出对晋商的高度评价时,他说的“有此历史、有基础”决不是应景之辞。他说的自己常以晋商“自夸于世界之前”也不过分,晋商的确在全世界都受到尊重,日本人、西方人都不乏对晋商的研究与称赞。但他说的“能继续发达”则只能理解为他良好的希望。事实上,在1912年,晋商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消亡,那些招待他的票号也是在苦苦挣扎之中。晋商辉煌的历史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的。
新选组历史评价
新选组:又名新撰组,日本幕末时期一个亲幕府的武士组织,在成立初期得到当时担任京都守护职的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支持,并纳入会津藩编制。主要在京都活动,负责维持当地治安,对付反幕府人士。新选组最为人所知的特色是“诚”字队旗、青白衣(衣袖上印有山形图案的独特羽织)和“局中法度五条”。
新选组的组织编制受西式军制影响,最高首领是局长,以副长(副局长)辅助,以下再设副长助勤、监察方(负责情报工作)和勘定方(负责会计)等职位。副长助勤是统率一个小组的组长。新选组共有10个分组,编号从一番到十番,每组约有10人。组长以下又设置伍长。
历史评价标准
要把特定的事件放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要考虑事件发生的原因与其历史价值。
全程练习与评价七上历史评价五
十七年级上的历史吗,很简单的.具体讨论
QQ:197161698

李治的历史评价
历史对唐高宗李治的评价并不低,只不过是现在的小说,电视剧这些东西刻意将李治降低,已凸显唐太宗李世民或者武则天。事实上,李治的能力相当出色,并不逊于其父,只是身体不好,长期有头痛与眼睛毛病,时常无法下判断,到晚年,眼睛全盲,高宗后期的治世,有赖武则天执掌朝政。即位时,上承贞观,下开永徽;只是在对武氏上,历史上颇有微词。
即位之初,就败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皇位由此得到巩固。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已使“贞观之治”岌岌可危,江浙一带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比现在的领土可要大多了)
东面: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图于唐,高宗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西北: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苏定方击西突厥阿钵罗可汗,大破之。分其地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
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攻占百济,以其地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以吐火罗、波斯等十六国都城置都督府,并隶安西都护府。是年波斯为大食所侵,卑路斯来投,立波斯都督卑路斯为波斯王。
郑仁泰击铁勒尽平之。2月移燕然都护府于回纥部落,改名为瀚海都护府;其旧瀚海都护府,移置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府。唐军陷平壤,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679)仪凤四年八月设安南都护府于交州。
鲁迅的历史评价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曹操的历史评价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清朝的历史评价
显然不是啊,如果说清朝的武功的话,当时的内外蒙古,台湾,黑龙江流域,西藏,青海,新疆的广袤疆土都是在清王朝手中获得的,柏杨把这个时代称为中国的第三个黄金时代,可见清王朝的前中期并不弱,相反还建立了非常丰伟的武功。而清王朝之所以闭关锁国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个纯粹的农业社会,可以完全的做到自给自足,并且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心态是,中国是天朝上国,什么都有,无需跟别人交易,所以当时能跟中国做交易的都是一些臣服于中国的国家,清王朝将这种交易权当作是一种赏赐。而清朝的政治制度大都继承于明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是始自明朝,可以说中国的转弱是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决定的,无论是清朝也好,明朝也好,在当时来说,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改,清末那种种遭遇基本就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