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其他国家历史书里的中国 外国历史书怎样看中国

火烧 2022-02-03 12:40:58 1061
外国历史书怎样看中国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

外国历史书怎样看中国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

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

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

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

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

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

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

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 主和人 权问题。

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 权 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 主和人 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历史书注重讲史方法

《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一书也有许多值得中国教科书编纂者借鉴之处。

书中非常注重历史与当今的联系。

比如: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中国”在俄语中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直译过来叫做“天下”。

如果说前一个称呼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中性词,那么俄罗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词称呼中国时,包含着的尊重与称赞之情不言而喻。

中国与俄罗斯联邦互为近邻,交往渊源已久,而且利益攸关。

应该说,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广泛,这一民族的文学、音乐、芭蕾、绘画、电影等等,都曾给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记。

俄罗斯学校——俄大学前教育无中、小学之分,只分为10或11个年级——使用的教材并非由国家统一标准,所以版本较多。

由阿斯特列里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对中国的介绍比较详细,也最有代表性。

这本书是俄联邦教育部推荐教材,供10年级和11年纪学生使用。

《世界文明史》课本中只对几个国家单独开辟章节进行介绍,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中,中国所占篇幅最多。

精细的古代中国描述

《世界文明史》第四章名为“古代中国”,共分三节,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中华文明的成就”。

该章开篇就对中华文明赞誉有加,写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历经数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了文化传统的延续性,这真是个奇迹。”

对中国文明的介绍始自黄河和长江流域,书中称这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

然后从商代开始对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浮光掠影的描述。

对于商代的青铜器等出土文物,文章称其工艺精巧,形神兼备,这些数千年前的物件已经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与内涵都必须和谐一致。

”和谐一致性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础。

在中国人看来,生活中的一切看似混乱驳杂的现象,实际上都只是事物多样性的表现,实际上它们都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书中还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学者康拉德的一段话:“中国很少发生极端的现象,中国社会在多元对立的历史文化形态中保持着平衡。

”教材中写道:“难怪古代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这一节中,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沿革进行了概括。

对诸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官僚体制特征等内容作了介绍。

书中对科举制度着墨颇多,认为这一应试制度是一种以能力为标尺的公平竞争机制,为国家举贤荐能,“穷人们也可以通过努力晋升为官”。

详解“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

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誉,这一观念在书中得到充分验证。

俄罗斯的教材编纂者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倾注了不少笔墨,其文采也如描写对象一般熠熠生辉。

其他国家历史书里的中国 外国历史书怎样看中国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一节开篇写道,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为宗教、社会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而发生大的断裂,但是中华文明是一个例外:“在最为艰难的历史时期,‘天下’总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价值体系中寻找出路——她从不从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来经验”

书中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

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关联,但是中国人却能洞察事物内里蕴含的秩序与规律。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哲学进行了介绍,不但用俄文拼写出这两个字的中文读音,并且作了相关解释。

书中这样阐释——“‘阴’‘阳’概念涵盖了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矛盾与对立关系,这两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构筑了世界的动态平衡,也给生命赋予了独特魅力”。

中国人对“小”与“大”的理解也为俄罗斯人所称道。

教材中介绍说,中国人从不忽视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在他们看来,小事物中常蕴含着大道理,所谓“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中国人总是力求洞察事物的本质,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大道”,追求自我完善。

谈到中国人的智慧,书中这样介绍: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智慧总是隐而不显,没法直接用语言或行为展示出来。

智者不显山露水,就是所谓“真人不露相”。

智者总是通过沉思而非语言或是行为来参悟事物本质。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

作为中华文明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书中称中国人的家庭观是一种“家庭崇拜”。

书中这样描述:“中国人在所有亲人包括自己面前很有责任感,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力做出辱没祖先的事情。

所以中华文明的道德观念非常发达。”

这一节中重点介绍了儒家和道家思想。

书中将孔子形容为“中国第一位智者和哲学家”。

对孔子倡导的“礼”“仁”思想进行了阐释。

书中特别提到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一条“黄金法则”。

提到道教时,重点介绍了“无为”的思想内涵。

本章第三节“中华文明的成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华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历史文化宝库。

”书中列数了古代中国对世界发展进步做出的贡献:四大发明、数学领域的成就、针灸、根据星辰位置辨别方位的方法、《易经》揭示变化世界中的内在规律等等。

中国的茶文化、享誉世界的瓷器和丝绸、以李白与杜甫为最高成就代表的诗歌艺术、注重意境的中国画、流派众多的书法艺术、独具一格的京剧艺术等等,这些在古代中国获得高度发展的文化成就,都在书中有所反映。

课本还列举了大运河、万里长城、兵马俑、敦煌壁画等闻名遐迩的宏大工程和造型艺术。

书中写道,通过数千年来的潜移默化,中国人已经形成其特有的民族个性:尊重礼仪传统、善于等待、不急不躁、安时处顺、随遇而安。

教科书在文后给学生们拟出了几道思考题,其中一道题是:为什么说“中国人是天生的,不是学来的”?

赞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文明史》最后一章对全球化趋势背景下的中国发展现状做了介绍。

谈到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文中特别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行这一理论的首要目的是消灭贫穷,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

为此中国进行了经济改革,扩大了与外部世界的接触……”

“经历了最初阶段的震荡后,中国在20世纪末期平稳地转变为世界上发展最为迅猛和稳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中国也成功地融入许多国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精心制定的内外政策使她逐步成为对世界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之一。”

文中写道,中国在发展中也学习西方的经验,但是成功地避免了许多国家在开放过程中都会出现的“自我迷失”或“全盘西化”倾向。

中国“继往开来”的能力在书中得到认同。

教材中写道,中国人民不断从本国的古典文化中吸取养料,得以让现代大众文化保持着很高的艺术水准。

传统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中国大众世界观的形成,“而且这一思想就像中国的武术、饮食和医药传统一样,在西方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

结束语这样写道:“当代中国已经成为成功转型的高效现代化国家典范,她正充满自信地展望着未来。”

就中国古典的内容来说,其在日本高中教科书中的份量可以说不少于中国的高中课本。

日本学生学习的《国语综合》相当于中国高中的语文课,教育出版株式会社出版的《国语综合》采用率为26.9%,在国语综合教科书中排行第二,主要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现代文编,是日本现代的小说、随笔和诗歌,占181页,第二部分是古文篇,有和歌、物语、军纪物语,从182页至263页,第三部分是汉文篇,从264页至338页,全是中国古典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寓言故事如守株、矛盾;《史记》的节选如管鲍之交、鸡口牛后、先从隗始;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的《登颧雀楼》、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及论语的部分章节等,这些篇幅占到《国语综合》的三分之一。

除了《国语综合》之外,还有选修课《古典》和《古典讲读》。

其中《古典》里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占了一半,而《古典讲读》几乎全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

另外的一本教材《伦理》相当于中国的德育课,总共分为五章,涉及到中国的内容也不少,在《人的自觉》一章中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老庄思想,在人与宗教一节中介绍了中国的佛教。

在第二章《外来思想和日本传统思想》一节中,介绍了佛教对日本人的影响,儒教在日本的展开等。

从中可见,日本很注意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育日本的年轻人。

不统一的近代战争史观

《世界历史》是日本高中的必修课,其中,山川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采用率为39.6%,排名第一。

该书介绍了中国唐代文化以及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明清的中国发展有专节叙述,对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进行了评论。

在其中的《东亚民族运动》一章中专节介绍中国的动向,其中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国民党和gcdzg的成立、孙中山的新三民 主义及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北伐战争、“四一二” 大 屠 杀 、长征等。

在“日中战争的扩大”一节中写到,“ 1936年二二六事件之后,军部力量越来越强,日本转向法西斯战时体制,军部筹划在中国华北扩大领土;1937年7月,以北京郊外卢沟桥事件日中两军冲突为契机,战争开始扩展到中国各地,日本军以攻下南京为目标,12月占领南京时,日本军大量 屠 杀 一般市民和俘虏”。

从采用率最高的世界历史教科书来看,它没有宣扬侵略有理论调,对日本军国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反省,对 南 京 大 屠 杀 也有记述,但是没有使用“侵略”二字, 南 京 大 屠 杀 也没有写明死亡人数。

《日本史》也是日本高中必修课,山川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采用率为32.6%,在所有日本史教科书中排名第一。

日本史涉及中国的内容更具体,并记述了慰 安 妇和日本强征劳工的史实,虽然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对那场战争的否定态度,但其反省并不深刻,同样有意删除了侵略战争的字样。

倒是采用率排名第二的东京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明确写明“侵略”中国的字样。

至于扶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右翼分子宣传侵略有功、侵略有理、否认 南 京 大 屠 杀 和 慰 安 妇 等史实的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在日本高中采用率不到1%。

不知是采用率太少的缘故,还是由于其他原因,记者在国立教育研究所没有找到这本教科书。

拉近与现代中国的距离

《世界地理》教科书专节介绍了现代中国的面貌,帝国书院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理》采用率占41.9%,在所有世界地理教科书中占压倒优势,主要特点是图文并茂。

其中第三节《国家规模的地域调查》一开始就通过几张图片介绍了中国,分别是中国春节北京地坛舞狮子、万里长城、北京朝阳公园打太极拳的人们、桂林山水……从人文景观、自然风物到文化习俗,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介绍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的四大菜系:北京菜、广州菜、上海菜、四川菜;中国人打招呼的习惯也与吃有关,见面时总问:吃过了吗?

它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汉族的文化,不同方言汉字的读音不同,汉民族的婚姻观和信仰,独生子女政策;第三部分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主要介绍了壮族、苗族、蒙古族和藏族等。

另外还有中国的少数民族保护政策,旅游开发和少数民族;第四部分则介绍了中国经济增长和都市生活。

教科书中这样写到,中国1978年实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通过引进外国投资,工业发展迅速,从80年代,对外国企业优惠的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陆续涌现,出口增长,现在中国的家电等生产量占世界首位,其中有些出口到日本,在日本到处可以看到中国生产的产品。

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广州人的生活。

另外,《世界地理》也写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也出现了买不起房、交通堵塞、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

该书的第五部分介绍了中国社会差距拉大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用具体数字说明西部农村与都市的差距。

《世界地理》对中国现状的介绍比较全面,学生学习之后,会增强对中国的理解和兴趣。

总之,日本高中教科书关于中国的内容十分丰富,日本人关心中国,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各个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有关,也与日本教科书全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现状有很大关系。

但是在关于日本近代史的部分,日本历史教科书还是存在着反省侵略战争不够深刻的特点,而日本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