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ppt 常用副词简介概要.ppt

火烧 2021-12-22 06:20:54 1076
常用副词简介概要. t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三个“相”都是“互相” 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弔。” 形影相弔,身形和身影互相慰问 2.讵 “讵”的本义

常用副词简介概要.ppt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三个“相”都是“互相”)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弔。”(形影相弔,身形和身影互相慰问)2.讵 “讵”的本义即是表反问,是情态副词。有时写成“巨”、“渠”,译成“难道”、“怎么”。例如:《汉书·高帝纪》:“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巨能入?”《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庄子·齐物论》:“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不是“不知”呢?)(四)表示转折语气的副词表示转折语气,相当于“反而”、“却”、“可是”。 常用的副词是:1. 顾 “顾”的本义是“回头看”。虚化为情态副词,主要表示两种含义: (1)表转折,表示行为、状态出人意料、正好相反,译作“反而”、“却”。例如: 《战国策·秦策》:“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 表反问,译作“难道”。例如: 《汉书·季布传》:“且仆与足下俱楚人,使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顾不美乎?”(五)表示暂时让步的语气和情态的副词表示暂时让步的语气和情态,相当于“姑且”、“暂且”。常用的副词有:姑、且、聊。

1. 姑“姑”的本义是“夫母也”,即丈夫的母亲。借作情态副词,表示只好如此、暂时让步,可译作“姑且”、“暂且”。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2.且 “且”是“俎”(案板)的古本字。借作副词,qiě,主要表示两种含义: (1) 作情态副词,表示暂时不得已而为之,译作“姑且”、“暂且”。例如: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 作时间副词,表示将要发生某种情况,译作“将”、“将要”、“快要”。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3. 聊 “聊”的本义是“耳鸣也”。借作副词,表示两种含义:(1) 作情态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是暂时的、权宜性的,译作“姑且”、“暂且”。例如: 《诗经·桧风·素冠》:“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2) 作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轻微,译作“略”、“略微”。例如: 陶渊明《西田获早稻》:“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陶渊明《饮酒》:“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六)表示故意特指的语气和情态的副词 表示故意特指的语气情态,相当于“故意”、“特意”、“特地”。常用的副词有:特、故。1. 故“故”的本义是“原故”、“缘由”。借为情态副词,表示有意识地做本不该做或不必做的事情,译作“故意”、“存心”、“特意”。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以激怒其众。” 《史记·魏公子列传》:“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五、否定副词否定副词是古汉语中用在动词、形容词及名词前面,表示否定的副词。 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否、微、莫、靡。1. 不、弗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性的否定。 “不”的古今用法基本相同,可用在各种动词和形容词前,此处不烦举例。 “不”还可以用在数量词前,表示否定。例如: 《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chuán)。”“不”用在句末,与“否”相同。

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弗”的使用范围较窄,它通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弗”后动词带宾语的少见)。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在上述二例中,“弗许”即“不之许”,“弗食”即“不之食”。“弗”约等于“不之……”。2. 毋、勿 “毋”(有时借用“无”字)和“勿”主要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劝阻性的否定,义为“不要”、“别”。“毋(无)”的语法作用和“不”相当,“勿”的语法作用和“弗”相当(“勿”后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但隐含了宾语)。例如: 《左传·襄公十九年》:“大毋侵小。” 《史记·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施于人,毋施之于人)“毋(无)”和“勿”也可用于一般性的否定,不表示禁止,其含义相当于“不”。例如: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 《左传·昭公三年》:“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即患秦兵来。

”3. 未 “未”有两种用法: (1)表示事情尚未实现,对事实和过程加以否定,不同于对动作加以否定的“不”。 “未”可译作“没有”、“还没有”。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未尝”不同于“不尝”) 《战国策·赵策》:“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讬之。”(“未填”不同于“不填”)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未去”不同于“不去”)“未”和时间副词“尝”组成凝固结构“未尝”,意即“不曾”、“从来没有”。“未”和“未尝”的区别是:“未”只指现在尚未实现,但并不否定将来实现的可能性;“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例如: 《论语·述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孟子·梁惠王上》:“见牛未见羊也。”“未见”指“没有见到”,但不否定将来见到。)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未尝见”指“不曾见过”。)(2) 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与“不”用法相近。例如: 《战国策·齐策》:“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未得”即“不得”) 《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4.非(匪) “非”(有时写成“匪”)有两种用法: (1)用于判断句的名词谓语前,否定整个谓语,可译成“不是”。例如: 《礼记·檀弓上》:“是非君子之言也。” (2)用于叙述句、描写句的动词、形容词谓语前,否定整个谓语,可译成“不”、“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隐含“排除”、“撇开”的意思。例如: 《论语·先进》:“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时隐含假设之意。这时,“非”的意思是“若非”、“若无”、“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非”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名词前。例如: 《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 否 “否”是特殊的否定副词,有两种用法: ① 用于单词句,作应答之词,与“然”对立,译作“不”、“不是的”。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单用的“否”林嗣环简介,有时表假设否定,可译作“不然的话”、“如果不这样”。例如: 《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② 用于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6. 微 “微”用两种用法: ① 用于对动作行为或情况的否定,相当于“非”,常与“独”组成凝固结构“微独”。“微”可译作“不”或“不是”。例如:《战国策·赵策》:“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② 表示假设,常用在名词前,相当于“非”,译作“如果不是”、“要是没有”。例如: 《史记·李斯列传》:“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左传·僖公三十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范仲淹《岳阳楼记》:“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2.并“并”的本义是“并排”、“挨着”(字形“从二立”)。虚化为副词,表示“一起”、“一同”。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尉剑挺(脱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曹操至南郡。” 《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三、时间副词时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时间的,古汉语中的时间副词极多。

按照副词所表时态及时间,可以分为七种:过去、现在、将来、短暂、缓急、终结、频仍。 (一)表示过去的时间副词表示过去的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已成过去,相当于“曾经”、“已经”、“以前”、“刚才”。常用的副词有:向、曩、适、尝、曾、业、既、已、既已。值得注意的副词是:适、尝、曾。1.适(shì)“适”的本义是“到”、“往”。虚化为副词,表示四种含义: (1) 表时间,指动作行为发生不久,译作“刚才”、“刚刚”。例如: 马中锡《中山狼传》:“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 (2) 表时间,指正巧碰上同时发生的事情,译作“正巧”、“正好”、“恰好”。例如: 《战国策·赵策》:“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3) 表情态,译作“恰好”、“恰巧”、“正好”。例如: 《吕氏春秋·本生篇》:“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 (4) 表范围,言其小,译作“只”、“仅仅”。例如: 《庄子·人间世》:“其智适足以知人过,而不知其所以过。”2. 尝“尝”的本义是“口味之也”,即辨别食物的滋味。虚化为副词,表示行为已经发生,相当于现代的“曾”、“曾经”。例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论语·卫灵公》:“俎(zǔ)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时放肉的礼器。) “尝”常与“未”连用,段玉裁说:“凡经过者为尝,未经过曰未尝。”例如: 贾谊《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未之尝闻,未尝闻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自汉击匈奴,而(李)广未尝不在其中。”3. 曾“曾”是个造字语词。在古汉语中它作副词用,主要表示两种含义:(1)表时间,读 cénɡ,义为“曾经”,这种用法较少(古汉语中通常用“尝”表“曾经”)。例如: 《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曾待客夜饭。” 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 表情态,读 zēnɡ,表示出乎意料或夸张、加强的语气,可译作“居然”、“竟”、“简直”、“实在”、“还”等。这是“曾”的主要用法。“曾”常同“无”、“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例如: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 《战国策·赵策》:“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二)表示现在的时间副词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正巧发生等,相当于“正逢”、“正好”、“刚刚”。常用的副词有:方、会、适、质、正。值得注意的副词是“会”。 1. 会 会,合也。——《说文》会,聚也。——《广雅·释诂三》“会”的本义是“合也”。虚化为副词,表示在时间上正好碰到某种情况或事件,可译作“正逢”、“正好赶上”、“正巧碰到”。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战国策·赵策》:“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三)表示将要的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相当于“将”、“将要”、“即将”。常用的副词有:行、行将、将、方、且、垂、殆。值得注意的副词是:行、方。1. 行(xínɡ)行,道也。——《说文》“行”原是“行走”之意。虚化为副词,表示某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作“将”、“将要”、“即将”。例如: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汉王怒,行欲斩(夏侯)婴者十余。

”(十余,十几次) 《韩非子·有度》:“法不信,则君行危矣。”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十八岁当一小发,服此散,病行复差(瘥chài)。”2. 方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说文》“方”的本义是相并的两条船。借作副词,主要有两种含义:(1)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可译作“正”、“正在”、“正当”。例如: 《左传·定公四年》:“国家方危。”《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2)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译作“将”、“将要”。例如: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汉书·魏相传》:“朝廷已深知弱翁(人名,即魏相)治行,方且大用矣。”(治行,治理国家的才能)(四)表示短暂的时间副词 表示时间很短的副词,相当于“不久”、“一会儿”、“不一会”。常用的副词有: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无何、未几、既而、已而。值得注意的副词是:旋、寻。 1. 旋(xuán) 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说文》 “旋”的本义是“转动”。虚化为副词,表示前后两种行为间隔的时间很短,可译作“随即”、“马上”、“跟着就”等。

例如: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 《清稗类钞·冯婉贞》:“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2.寻 寻,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会意。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寻”的本义是长度单位,八尺。借为副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发生,时间短暂,可译作“不久”、“随即”、“接着就”。清人刘淇《助字辨略》云:“寻,旋也,随也。凡相因而及曰寻,犹今云随即如何也。”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并序》:“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五)表示缓急的时间副词表示动作时间的缓慢或急促。表缓慢的副词,主要有:徐、渐、稍。可译作“慢慢地”、“渐渐”、“逐渐”。表急促的副词,主要有:暴、猝(卒)、亟、遽、忽、骤。这几个副词都值得注意。1. 暴“暴”的本义是晒太阳。虚化为副词,表示动作时间极其短促,可译为“一下子”、“突然”。例如: 《晏子春秋·内篇》:“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

”明张居正《葬地论》:“而子孙崛起暴贵者,又不可胜数也。” 《聊斋志异·狼三则》:“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 猝(cù) 。《說文》犬从艸暴出逐人也.“猝”的本义是“犬从草暴出逐人也”。虚化为时间副词,书写上经常借用“卒”字,表示两种含义: (1)表示动作行为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而且出乎人们意料,可译作“突然”、“一下子”。例如: 《荀子·天霸》:“卒有寇难之事,又望百姓之为己死,不可得也。” 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恤之?” (2) 表示动作行为急促匆忙,可译成“匆忙”、“匆匆忙忙地”、“仓促”。例如:《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3. 亟“亟”的本义是“敏捷也”。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1) 表示动作急促、时间迅速,读jí,可译为“赶紧”、“迅速”。例如: 《汉书·贾谊传》:“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 《诗经·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2) 表示动作行为多次发生,是频率副词,读qì,可译为“屡次”、“接连”。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 《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4. 遽 遽,传也。——《说文》 “遽”的本义是驿车驿马。虚化为时间副词,主要表示两种含义: (1) 表示动作的急促匆忙、时间短暂,可译为“匆忙”、“匆匆忙忙”、“飞快地”、“连忙”、“赶紧”等。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国语·吴语》:“此志也,岂遽忘于诸侯之耳乎?” 《聊斋志异·促织》:“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 (2) 表示前后两件事之间的紧接相承,可译为“马上就”。例如: 《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傥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虏人下哉?”5. 忽 忽,忘也。——《说文》 “忽”的本义是“忘也”。借作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急速变化、出乎意料,可译作“忽然”。例如: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列子·汤问》:“凉风忽至。”6.骤 骤,马疾步也。——《说文》 “骤”的本义是“马疾步也”。

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作时间副词,表示行动来得急速突然,可译作“突然”、“赶紧”。例如: 《左传·成公十八年》:“杞伯于是骤朝于晋而请为昏。” 《左传·哀公十四年》:“宋桓魋之宠害于公,公使夫人骤请享焉,而将讨之。”(享,赴宴。) (2) 作频率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多次发生,可译作“屡次”、“一次接一次”。例如: 《 《楚辞·九歌·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容与,安逸自得之貌。)(六)表示终结的时间副词 表示事情的终结或动作行为终究发生,相当于“终于”、“最终”、“最后”。常用的副词有:卒、终、竟、遂。值得注意的副词是:卒、竟。 1. 卒“卒”的本义是古代供隶役穿的有标记的服装。借作时间副词,表示经过相当的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可译作“最后”、“最终”、“终于”。例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盐铁论·非鞅》:“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2. 竟 “竟”的本义是“乐曲尽”。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作时间副词,表示事情的终结,可译作“终于”、“到底”、“终究”。

例如: 《史记·屈原列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2) 作情态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出人意料,可译作“居然”、“竟然”。例如: 《史记·陈丞相世家》:“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陈)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 《史记·项羽本纪》:“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七)表示频仍的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重复出现或多次发生,相当于“多次”、“屡次”、“又”、“常常”等。 常用的副词:数、亟、骤、素、累、屡、每、复、恒、辄、仍。值得注意的副词是:复、辄、仍。 1.复 “复”的本义是“往来也”。虚化为副词,表示动作的重复或继续,与现代汉语中的“再”相当(“再”在古汉语中是“第二”或“二”的意思,是数词),译作“再”、“又”等。例如: 《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战国策·赵策》:“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陶渊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辄 形声。本义: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辄”(zhé)的本义是“车厢左右可以倚人的两块板”。

虚化为副词,表示行为的经常发生,可译作“每每”、“常常”、“经常”、“总是”。例如: 《后汉书·张衡传》:“(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史记·游侠列传》:“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3.仍 仍,因也。——《说文》 形声。从人,乃声。本义:因袭,依旧“仍”的本义是“因也”,即沿袭。虚化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频繁进行、重复多次。可译为“多次”、“接连不断”(注意:不是“仍然”)。例如: 《史记·平准书》:“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 《后汉书·盖勋传》:“吾仍见上,上甚聪明。”(聪明,耳聪目明) 《汉书·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四、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是古汉语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一般来说,凡不能归入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谦敬、指代诸类的副词,均可视为情态副词。古汉语中的情态副词比较丰富,按其所表语气和情态,约可分为六种,即:肯定确认语气、估量测度语气、反问诘难语气、转折语气、暂时让步情态、故意特指情态。(一)表示肯定确认语气的副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相当于“确实”、“的确”、“必定”、“本来”、“就是”等。

常用的副词有:信、诚、实、果、必、良、即、固、乃。值得注意的副词是:固、乃。1.固“固”的本义是“四塞也”,即“国所依阻者也”。虚化为情态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表示对进行某种活动态度坚决,可译为“坚决”、“坚定地”。例如: 《史记·齐太公世家》:“管仲固谏,不听。”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又请娶之,固辞。” (2) 表示对所述状况的肯定,译作“本来”、“当然”(与现代“固然”之义不同)。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孟子·滕文公上》:“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此外,“固”和“也”结合成凝固结构“固也”,作应答之辞,意为“本来么”、“本来如此”、“当然如此”。例如: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2. 乃 “乃”的本义是“曳词之难也”,是个造字语词。“乃”作情态副词,主要有两种含义: (1) 用在判断句的名词谓语前面,具有加强肯定和申明辩白的意味,译作“就是”、“是”。

例如: 《史记·高祖本纪》:“吕公女乃吕后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韩信所以去也。” (2) 表示事情出乎意料,译作“竟然”、“居然”。例如: 《战国策·齐策四》:“文(孟尝君自称)……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债)于薛乎?”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庄子·养生主》:“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二)表示估量测度语气的副词表示估量测度的语气,相当于“大概”、“大约”、“恐怕”、“或许”等。 常用的副词有:殆,盖,得无。1.殆“殆”的本义是“危”也。虚化为副词,主要有两种含义:(1) 作情态副词,表示不肯定和推测的语气,译作“大概”、“或许”、“恐怕”。例如:《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苏轼《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2) 作时间副词,表示将要发生的事情,译作“将”、“将要”。例如:苏洵《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2. 盖“盖”的本义是屋顶上的茅苫。

假借为情态副词,有三种用法: (1) 用于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不必翻译。例如: 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 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对情况的推测或对数量、时间的估计,可译成“大概”、“恐怕”、“或许”。例如: 《论语·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3) 在复句中起连接作用,通常是以推测性的语气申明前面分句的原因或理由,可译作“大概由于”、“也许因为”(“盖”的这种用法,有的人认为是“连词”)。例如: 《史记·外戚世家》:“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3. 得无“得”是个能愿动词,它同否定副词“无”(或“非”)组成凝固结构,表示怀疑或揣测的语气,其用法相当于一个情态副词。“得无”常与“乎”搭配呼应,可译成“该不会”、“能没有”、“是不是”。例如:《战国策·赵策》:“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粥)耳。’”(得无,该不会)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能不,能够没有)(三)表示反问诘难语气的副词表示反问诘难语气,相当于“难道”。

常用的副词是:岂、宁、庸、讵、独、顾。值得注意的副词是:宁、讵。1. 宁“宁”的本义是“愿词也”,后来借为“安宁”字。“宁”作副词,念 nìnɡ,主要有两种含义: (1) 表示反问,意在否定,相当于“岂”,译作“难道”。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 表示主观上情愿,在两种可能中选择一种,译作“宁愿”、“宁肯”。例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第四节 常用副词简介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它通常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肯定否定等,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它能独立充当句子的状语,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这是它“实”的方面。但是,副词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实情或实事,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它必须依附于其他词,这是它“虚”的方面。在古代汉语中,副词应用广泛,数量很多。按照副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敬谦和称代七类。下面,我们介绍古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些常用副词。一、 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程度的。

按照副词所表示的程度的轻重、深浅,约可分为三种:程度最高、程度加深、程度较低。 (一)表示最高程度的副词 副词表示最高程度,相当于现代的“最”、“很”、“非常”、“特别”、“极其”、“十分”等。常用的副词有:最、太、至、尤、甚、绝、殊、极、良、雅、颇、孔、尽。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殊、良、雅、颇、孔。1. 殊“殊”的本义是“死也”。虚化为副词,表示程度之高、之深,相当于“极”、“甚”、“非常”,“殊”后常有“不”,表示否定之深。例如: 《战国策·赵策》:“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 《梦溪笔谈·技艺》:“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2. 良 “良”的本义是“善也”,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1) 表程度,相当于“甚”。例如: 《后汉书·公孙述传》:“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李贤注:“良犹甚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默然良久。”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2) 表情态,意为“的确”、“确实”、“实在”。

例如: 《史记·赵世家》:“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曹丕《与吴质书》:“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良有以,确实有缘由。) 《水经注·江水》:“绝巘(yǎn,山顶)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 雅 “雅”是“鸦”的古字,本义是一种“小而腹下白,不返哺”的乌鸦。借作副词,相当于“很”、“极”。例如: 杨恽《报孙会宗书》:“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 又:“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 苏轼《庐山五咏·饮酒台》:“博士雅好饮,空山谁与娱?”4. 颇 “颇”的本义是“头偏也”。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表示程度大、深,相当于“很”、“甚”。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书。” 《史记·三代世表序》:“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2) 表示程度小、浅,相当于“略微”、“稍微”。这个含义在古代用得较多。例如: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臣愿颇采古礼林嗣环简介,与秦仪杂就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柳宗元《愚溪诗·序》:“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 “颇”在什么情况下表“很”、“甚”,什么情况下表“略微”,没有形式上的标志,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义确定。5. 孔“孔”的本义是“通也”,即通达。虚化为副词,相当于“很”、“甚”。例如: 《诗经·豳风·七月》:“我朱孔阳(我的红颜色非常鲜亮),为公子裳。”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德音,美好的声誉;孔,甚;昭,明。)(二)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现代的“更加”、“愈加”、“越发”、“越来越”等。常用的副词有:愈,益,弥,滋,尤,加,倍。值得注意的副词是:益、加。 1. 益“益”是“溢”的古字,本义是水漫出器皿。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表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可译为“更加”。例如: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韩愈《师说》:“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柳宗元《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2) 表时间 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缓慢发展,译作“渐渐”。例如: 《礼记·坊记》:“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

”孔颖达疏:“益,渐也。”(约,穷困,窘迫。慊 qiàn,恨不满之貌也。) 《汉书·苏武传》:“(苏)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2. 加“加”的本义是“语相增加也”,即讲话夸大其辞。虚化为副词,义为“更加”、“愈加”。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然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礼纪·儒行》:“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三)表示程度较低、较浅的副词 表示程度较浅、较低,相当于现代的“稍微”、“略微”等。常用的副词有:略、少、稍、微、颇。值得注意的副词是:略、少、稍。1. 略“略”的本义是“经略(经营)土地也”。假借作副词,有两种含义: (1) 表示程度浅,相当于“略微”、“稍微”。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梁乃教(项)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2) 表示范围全,相当于“全”、“都”,常同否定词连用,组成“略不”、“略无”的格式(可译作“全不”、“全无”、“一点也不”、“一点都没有”)。例如: 《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 少“少”的本义是“不多也”。虚化为副词,表示程度很小,相当于“稍”、“稍微”、“略微”。

例如: 《战国策·秦策一》:“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奏其效”指秦统一天下的功效。) 《战国策·秦策三》:“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3. 稍 “稍”的本义是禾末。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表时间 表示逐渐变化,这是古汉语中“稍”的主要用法,译作“渐渐”、“逐渐”。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2) 表程度浅,相当于“稍微”、“略微”。例如: 《梦溪笔谈·技艺》:“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聊斋志异·促织》:“(儿)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二、范围副词范围副词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范围。按照所涉范围大小,范围副词可分为三种:总括范围、限定范围、共涉范围。(一)表示总括范围表示总括范围,相当于现代的“全”、“都”。常用的副词有:悉,尽,咸,举,毕,胜,皆,具,俱,偕。这些副词都值得注意。1. 悉“悉”的本义是“详尽也”。虚化为副词,表范围之全。其词义特点是强调一个一个单数加在一起而形成的“全数”,可译作“全”、“都”、“一个一个全都”。

例如: 《战国策·齐策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悉召群臣议。”2. 尽“尽”的本义是“器中空也”。虚化为副词,有两种含义,一种表示范围之全,其词义特点是强调没有一点剩余或例外,可译作“全”、“都”、“一个不剩地全都”。例如: 《左传·襄公十年》:“盗众尽死。” 《史记·李将军列传》:“士卒不尽饮,(李)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孟子·滕文公上》:“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尽”的另一种含义,是表程度之高,指达到了最高限度。例如: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3. 咸 “咸”的本义是“皆也,悉也”。虚化为副词,表示某范围之内的每一个都具有某动作或特征,没有例外,可译作“全”、“都”、“每一个都”。例如: 《后汉书·张衡传》:“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陶渊明《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孙讨虏(孙权)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4. 举 “举”的本义是“共举”,即共同举起来。

虚化为副词,表示总体概括,强调许多的独体合为一个整体的意思,可译作“全”、“都”、“统统”、“统统都”。例如: 《孟子·公孙丑下》:“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僖子不对而泣曰:‘君举不信群臣乎?’”《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5. 毕“毕”的本义是“田网也”,即打猎捕鸟兽的网。假借为副词,表示范围之全,译作“全”、“都”、“全都”、“完全”。例如:《国语·越语上》:“越国之宝器毕从。”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林嗣环《口技》:“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6. 胜“胜”的本义是“任也”,即担当得起。虚化为副词,表示“全部”、“穷尽”之意,可译为“完”、“尽”。“胜”的用法很固定,它的前面是“不可”,后面是及物动词V,构成“不可胜V”的形式,句子的主语必定是及物动词V的行为对象。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史记·大宛列传》:“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7. 皆“皆”的本义是“俱”,是个造字语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ppt 常用副词简介概要.ppt

“皆”只作副词,它概括表示主语或宾语所涉及的人、物、事的全部,译作“全”、“都”。例如: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士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马。” 《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8. 具“具”的本义是“共(供)置也”,即准备、备办。虚化为副词,表示某范围内的全部,强调“一个不缺”、“详尽无遗”,译作“全”、“都”、“一样一样全都”。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良乃入,具告沛公。”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不平,具状其囊狼怜惜之意。”9. 俱“俱”的本义是“共同”、“一起”。虚化为副词,表示总括,可以译成“全”、“都”、“一起”、“一同”。例如: 《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军万弩俱发。”《国语·越语上》:“民俱有三年之食。”10、偕 “偕”的本义是“俱也”。虚化为副词,表示范围之全,译作“一起”、“一同”、“全”、“都”。例如: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楚辞·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 《墨子·明鬼》:“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二) 表示限定范围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仅仅”、“只”。常用的副词有:独、专、特、直、但、徒、第、仅、止、适。值得注意的副词是:独、特、但、徒、仅。1. 独 “独”的本义是孤单、孤独。虚化为副词,表示三种含义: (1) 表范围,译作“独自”、“单独”。例如: 苏轼《石钟山记》:“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 表范围,译作“唯独”、“只有”、“仅仅”。例如:《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 表情态,用于反问句,译作“难道”、“竟然”。例如:《孟子·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庄子·盗跖》:“(孔)丘虽不吾誉,独吾不自知邪?”2. 特“特”的本义是公牛。虚化为副词,表示四种含义: (1) 表范围,译作“只”、“仅仅”、“只不过”。例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2) 表情态,译作“白白地”、“徒然”。例如: 《汉书·高帝纪》:“会羽季父左尹项伯素善张良,夜驰见张良,具告其实,欲与俱去,毋特俱死。

” (3) 表情态,译作“特地”、“特意”。例如: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4) 表程度,译作“非常”、“异常”、“特别”。例如: 《水经注·汝水》:“汝南西平县有龙渊水,可用淬刀剑,特坚利。”3. 但“但”的本义是“袒露”。虚化为副词,表示仅独之意,把范围往小处说,译作“只”、“只是”。例如: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瘦弱,疲病)畜。” 《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义为“不只”,正保留了古义。4. 徒 “徒”的本义是“步行也”。虚化为副词,有两种含义: (1) 表范围,译作“只”、“仅仅”。例如: 《史记·魏公子列传》:“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 表情态,译作“空”、“白白地”、“徒然”。

例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古诗源·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 仅“仅”的本义是“才能够”、“勉强”。虚化为副词,表示两种含义: (1) 表示范围之小,往少里说,译作“只”、“仅仅”。例如: 《战国策·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史记·乐毅列传》:“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2) 表示范围之大,往多里说,这在中古诗文中可以见到,“仅”后多用数词,译作“近”、“将近”、“几乎”。例如: 《晋书·赵王伦传》:“自兴兵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杜甫《泊岳阳城下》:“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三) 表示共同涉及的范围表示共同涉及的范围,相当于“一起”、“总共”。常用的副词有:共、俱、凡、同、并。 值得注意的副词是:凡、并。1. 凡 “凡”的本义是“聚括”,即概括之辞。虚化为副词,表“总共”、“共计”之意。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凡六月。”(凡六月,总共当了六个月王。) 《史记·滑稽列传》:“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