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战国七雄楚国都城 战国七雄各国都城今安在?原来距离那么近
战国七雄各国都城今安在?原来距离那么近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其他6国都在崤山的东部,又称为关东六国 一、秦国 (1)雍 今凤翔 →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时间:前419年 迁都原因:1)摆脱旧贵族势力

战国七雄各国都城今安在?原来距离那么近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其他6国都在崤山的东部,又称为关东六国 一、秦国 (1)雍(今凤翔)→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时间:前419年 迁都原因:1)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 2)向东扩张 (2)泾阳→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时间:前383年 迁都原因:栎阳「 ”北却戎狄、东通三晋”,可直接对付魏国 (3)栎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时间:前350年 迁都原因:咸阳城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有利于秦王居中指挥 二、楚国 (1)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陈(河南淮阳) 时间:前278年 迁都原因: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 (2)陈→巨阳(今安徽阜阳北) 时间:前253年 (3)巨阳→寿春(今安徽寿县) 时间:前241年 迁都原因:与迁都巨阳的原因均是受秦国威胁 三、赵国 (1)晋阳(今太原西南)→中牟 时间:前423年 迁都原因:内乱 (2)中牟→邯郸 时间:前386年 迁都原因:1)内乱; 2)邯郸的地理位置使赵国便于向华北平原发展 四、魏国 (1)安邑(今山西夏县)→大梁(今开封) 时间:前361年 迁都原因:1)受秦军威胁 2)魏国国土呈东西广而南北窄的哑铃状,西部国土缺乏战略纵深,东部的大梁则便于向中原发展 五、韩国 (1)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宜阳(今河南宜阳西) 时间:前416年 迁都原因:打下东扩基础 (2)宜阳→阳翟(今河南禹县) 时间:韩景侯时期(公元前408~400年在位) 迁都原因:与楚争颍汝之地、为并郑做准备 (3)阳翟→郑(今河南新郑) 时间:前375年 迁都原因:灭亡郑国 六、燕国 (1)蓟(今北京西南)→武阳(今河北易县南) 时间:燕昭王时期(公元前311~前279) 迁都原因:为南防齐、赵兼并,西御强秦威胁,需在靠近齐、赵边境和西依太行山的西南边界修建军事、政治重镇 注: 1.泾阳与栎阳具有陪都与临时军事都城的性质,是秦国国君暂居之地,而宗庙重器则仍留雍都,于是我们见到传统观点认为前350年秦国是从雍迁至咸阳。 2.赵都中牟位置尚有争议。 3.魏国迁都时间与《资治通鉴》中所记不同。《资治通鉴》载公元前340年魏惠王惧秦迁都大梁。但安邑在前352年有降秦的记录,虽然后来好像被魏国收回,但已足以证明魏国迁都是在前352年以前。 4.从韩氏成为晋卿至韩灭郑,其都城共迁过5次,但前2次是在韩还未成为诸侯前,故不计入内。 5.据《水经注·易水》载,在燕昭王之前,燕文公曾徙都于易。然而此事并不见于其他先秦史籍。 6.关于燕下都武阳城的资料,都是来自网上的。可能是因为其考古发现较晚,目前手里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没有标出燕下都武阳,《战国史》(杨宽)也没提到燕昭王兴建下都的事情。网上虽有相关资料,但是也并没有说这是迁都。但我认为燕昭王已把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都迁到了此地,实质上就相当于迁都了。 7.齐国一直定都临淄,没迁过都。 很赞哦! (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