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 弗洛伊德 阿德勒学派的基本理论
阿德勒学派的基本理论
(一)个体心理学基本假定
1.人格的一致性与统一性:生活形态管辖所有表现形式,整体统治部分。所谓的统一性,指所有表现形式都受着一个原则的管辖。
2. 个体对自己本身和环境的观念决定他的行为: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朝向解决生活中不断变迁的问题。
3. 单一动力:个体在问题的解决中追求成功,这种追求牢固在生活中的每一结构,但对于成功的判定视其观念而定。个体心理学评估这些个别成功的标准是以提升人类的福祉与发展而定,因为个体心理学发现个人所面对的那些问题只能以充分的社会兴趣才能解决。

4. 每一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个概念以生活方式呈现出来。
5. 社会兴趣就向人所有的内在潜能,它的发展跟个人自我一致的生活方式具有一致性。
6. 生活方式起于孩童时特有的创造性力量,也就是从他所知觉到的世界以及知觉到所谓的成功。
(二)人性观
强调人的整体观,认为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也只有就整体来看才能加以了解。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Freud认为人的本性为恶,Adler从生活有用的作为标准来界定,人倾向社会兴趣即为善。
(三)生活意义
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如果他不能体认人类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那么他就很容易孕育出错误的意义。以下是三种容易使人赋与错误意义的情形:
1. 器官缺陷的儿童:
大多数器官或内分泌腺有缺陷的儿童,常因为别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困难,使他们变得只对自己有兴趣,而成为失败者,但是有些人却能够奋力克服身体及外在环境的限制,而对我们的文化有杰出贡献,所以,光看肉体是无法判断其心灵发展将会变好或变坏。
2. 被骄纵的儿童:
他们多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法律,他不必努力就会成为天之骄子,所以当他进入一个众人不是以他为中心的情境,且别人也不是以体贴他的感觉为目的时,他就会觉得世界亏待了他;当他们长大后,如果别人不再对他们谄媚或顺服,他们往往觉得社会对他们充满敌意,而想要施与报复,此时如果施与处罚,只会更加强他们「别人都反对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