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kwkw科学探究方法之一 浅谈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探究方法
浅谈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探究方法
浅谈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探究方法
物理教学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体会这些科学方法,逐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学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通过物理学知道的“再发现”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掌握科学学习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要想使物理教学达到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我们必须重视物理教学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把它们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体会科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学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与大家一起来探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些科学方法。 一、猜想法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猜想这一步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也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猜想决定了科学探究的方向,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猜想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猜想要有一定经验和知识作为基础。在进行科学猜想能力方面的教学时,可先针对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大胆地说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一进行分析,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它,它和已有知识是否一致,排除那些与经验和知识相矛盾的想法,留下的就可能是科学的猜想了,没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猜想恐怕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胡猜乱想,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是很有效的避免课堂混乱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之一。 另外,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要注意把握好方向性。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可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器材以及学生的知识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将学生讲的、说的一一进行探究,必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让探究过程顺利完成。例如在猜想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的时候,学生猜想到的因素可能有质量、速度、重力、斜面坡度、高度等,特别应该注意要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要能举出相关的实例来证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其中类似的因素归为一类,即质量和重力可以归为质量这个因素,斜面坡度、高度、速度都可以归为速度这个因素。这样就把动能大小归纳猜想为与质量和速度这两个因素有关。同时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习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可以知道要控制物体到达斜面上的速度相同,必须控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高度相同。然后通过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这个探究实验就不难完成了。完成实验后,教师可以补充做一个实验,即把质量和速度分别增大一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判断质量和速度这两个因素中到底哪一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更大,这样为到高中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当然,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时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由于影响物理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所以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人为的制造一些条件,便于问题的研究。例如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有关时,我们一般是分别研究这个物理量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就必须在研究物理量同其中一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将另外几个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它们保持不变,以便观察和研究该物理量与这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概念或规律的探索过程,都要用到控制变量法。例如,在八年级刚接触物理时,有一个探究实验是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到远处?”。让一个学生在桌子一端敲击桌面,另个学生在另一端听声音,一次贴在桌面上听,一次只是贴近桌面。发现两次都可以听到声音,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次声音分别是通过桌子和空气传来的,从而说明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同时让学生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大小,从而认识到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即固体的传声能力强。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强调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就是听声音的距离和敲击桌面的力度要相同,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为以后的探究实验作好方法上的准备。 初中物理还用到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有: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等的因素有哪些?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电热的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研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研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动能或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物体吸引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让我们很方便的研究出某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从而能得出普遍的规律。 三、等效替代法 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曹冲称象。他运用的就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他是用石头替代了大象,巧妙地测出了大象的重力。当然,这里还用到了“化整为零”的思想。很多伟人也经常会用等效法来使研究问题简化,例如,爱迪生用围成一圈的平面镜的反射光等效多个太阳造成了无影灯,他的助手阿普顿在苦苦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却告诉他只需要把灯泡装满水,测量水的体积即为灯泡的容积。还有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鉴别王冠真假的方法,从而也导致了一个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这样看来,当测量器材无法直接测量某个物理量时,就要设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取代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这就是“等效替代法”。采用此方法时,唯一要注意的是直接测量的与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找到这种内在的联系,也就完成了实验的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说“等效替代”的思想是物理实验成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思路,物理学中的相关定律、定理、公式、原理都是以替代思维成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的。例如,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就是利用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体积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等的原理,将V物用V排替代。在有量筒或量杯时,可采用“排液补差法”或叫“等量空间占据法”测量。没有量筒或量杯时,可用弹簧秤和水,通过测量浮力大小,结合阿基米德原理计算V排(全部浸没),也可以用天平测排水的质量(全部浸没),再利用密度知识来计算V排。当无法直接测物体的质量时,就可以用漂浮的方法利用F浮=G的原理,测出F浮也就知道了G,物体的质量也就可求了。这种质量或体积的替代测量方法一般多见于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中。还有许多物理量的测量都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还可以用在一些器材的等效上,如果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这样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有了这些科学方法的启发,学生在以后遇到有关问题时就可能运用自如了。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但另给一个定值电阻的情况下,要求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设计了,即让电流表与定值电阻串联来与电压表等效,或者让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来与电流表等效,每当学生自我解决了一个问题后,他们绝对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对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而然的增加了不少。 四、转换法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例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也隐含了一个间接测量原则。即用可直接量度的量去间接表现那些不便直接观察不便直接测量的量。在这里,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直接测量的,而力的大小是看不到措不着的,但是力的大小却和弹簧长度的变化有关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弹簧的伸长量来量度力的大小。不仅测力计是这样的,温度计、压强计、气压表(高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时钟速度表都是如此,看见的是长度、角度的变化,反映的是温度、液体压强、大气压强(高度)、电流、电压、时间、速度的变化。初中物理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转换法的原理。研究物体升温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通过观察放入其中的相同电热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吸热多少。利用扩散现象来研究分子的运动及分子运动的快慢。研究动能或势能大小时通过观察运动的小球推动纸盒移动距离的大小或是木桩被打入地下的深度,来推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研究力、电流、磁场时,由于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力所产生的效果、电流产生的各种效应、磁场的基本性质来研究它们。比如可以通过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来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用灯光的亮度来感知电流的大小、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其磁性强弱。将光在透明空气中的传播转换为在烟或水雾中的传播来观察光的传播方向。再如,把发声体的微小振动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来进行放大,把物体热胀冷缩的微小变化用细管中液柱的高度变化来放大,把物体受力后的微小形变用平面镜反射光线的偏转角度来进行放大等等都是利用了转换法。 转换法可以通过转换研究对象、空间角度、物理规律、物理模型、思维角度、物理过程、物理状态、时间角度等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间接地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想象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五、理想化方法 纵观物理学发展史,许多重大的发现与结论,都是由于科学家们经过大胆的猜想构思,创建出科学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通过实验检验或实践验证,在模型与事实基础很好吻合的前堤下获得的。伽里略和牛顿构建了光滑这一理想化的模型,才有惯性定律的重大发现。法拉第在1852年,对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的物质,设想出电场线、磁场线一类力线的模型,并用铁粉显示了磁铁周围的磁力线分布形状,从而建立了场的概念,对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卢瑟福也在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用理想化模型代替客观原型的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化方法”。它又分为“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例如,我们在研究真空能否传声的时候,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的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越来越弱,这说明空气越稀薄,空气的传声能力越弱。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是非常类似的。这属于理想实验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很好地渗透这一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教材中,我们熟悉的理想化模型有:杠杆(只要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物体都可以看做是杠杆)、斜面(像盘山公路这样起点为低终点高的弯曲面可以看做是斜面)、轮轴(像门把手、汽车方向盘、脚踏板、扳手这样在使用中某部分转动形成的轨迹是一个圆的机械都可以看作轮轴)、连通器(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都可以看做是连通器)、薄透镜、光线、磁感线等等。正是引入了这些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才得以使我们面对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通过简化处理能够比较顺利地予以解决。我们也常常运用理想化方法,对于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寻找和建立合适的理想化模型来处理,即将研究对象、条件等理想化,以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另外,常用的科学方法还有类比法、图象法、归纳法、比较法、演绎法、推理法、想象法、逆向思维法、宏观与微观结合法、累积法,以及微分法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獒述了。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进入高三,高考在即。如何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推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每个老师和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教学;更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看清路,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可见,掌握物理学科的特点,熟悉物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好中学物理,不只是一个肯不肯用功的问题,它还有一个方法问题,掌握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从高中物理综合复习教学的角度,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解答、训练,介绍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以期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1.模型法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将复杂的问题抽象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科学家通常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把研究对象的物理学本质特征突出出来,形成概念或实物体系,即为物理模型。模型思维法就是对研究对象或过程加以合理的简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得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实际中必须通过分析、判断、比较,画出过程图(过程图是思维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才能建立正确合理的物理模型。
2.等效法
当研究的问题比较复杂,运算又很繁琐时,可以在保证研究对象的有关数据不变的前提下,用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来代替原来复杂隐晦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等效法。在中学物理中,诸如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各支路电阻以及平均值、有效值等概念都是根据等效的思想引入的。教学中若能将这种方法渗透到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中去,不仅可以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而且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知识向能力转化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极端法
所谓极端法,就是依据题目所给的具体条件,假设某种极端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存在并做科学分析,从而得出正确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分析综合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一旦应用得恰当,就能出奇制胜。常见有三种:极端值假设、临界值分析、特殊值分析。
4.逆思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解题简捷,或者从正面入手有一定难度,有意识地去改变思考问题的顺序,沿着正向(由前到后、由因到果)思维的相反(由后到前、由果到因)途径思考、解决问题,这种解题方法叫逆思法。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通常有:运用可逆性原理、运用反证归谬、运用执果索因进行逆思。
5.估算法
所谓估算法就是对某些物理量的数量级进行大致推算或精确度要求不太高的近似计算方法。估算题与一般的计算题相比较,它虽然是不精确不严密的计算,但确是合理的近似,它可以避免繁琐的计算而着重于简捷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解估算题的基本思路是:(1)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建立理想化模型。(2)认真审题,注意挖掘埋藏较深的隐含条件。(3)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量的相互关系以及物理过程所遵守的物理规律,从而找到估算依据。(4)明确解题思路,步步为营层层剥皮求出答案,答案一般保留一到两位有效数字。
6.虚设法
在物理解题中,我们常常用到一种虚拟的思维方法,即从给定的物理条件出发,假设与想象某种虚拟的东西,达到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们把这种方法较虚设法。虚设法常见的几种情形是:虚设条件、虚设过程、虚设状态、虚设结论等。
7.图像法
所谓图像法,就是利用图像本身的数学特征所反映的物理意义解决物理问题(根据物理图像判断物理过程、状态、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求某些物理量)和由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物理规律画出物理图像,并灵活应用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
摘要: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将“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同时提出,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纳入内容标准,并指出“科学探究”不仅仅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初中物理课程的一项具体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将凸显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的策略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
2、从物理实验入手,体现“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和方法,以“空间”换“时间”,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
3、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和多样性。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物理过程直观化、交互化,体现探究学习手段的现代化。
5、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积极学习,探索物理学奥妙的个性品格。
谈谈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识字方法
1、讲故事识字法。
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
2、肢解字形识字法。
有些字看起来笔画繁多,学生一见认为难记、难写,如果把这些字分开来记,就显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如“鼓”,可分成十豆十又;“赢”可分为亡、口、月、贝、凡。有些字既可以肢解,又可在肢解的基础上体现出这个字的意义,那就更易记祝如丸…、享,可释为丸子放在水里煮发出香味就是“熟”字。
3、比较识字法。
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象,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比较法学习,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如:青、蜻、清、请、晴、睛,这些字分别在二三册中出现,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易记住了。
4、偏旁识字法(形声字识字)。
在学生学过部分合体字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如木字旁:大多是与树木有关联的字:如松、柏、桦、树等,代表与水有关联的字:如河、清、湖、海等,代表与动物有关联的字:如猫、狗、狐狸等,多与人手的动作有关联的字:如提、抬、挑、担等。这样的形声字有许许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义,看看声旁,就大体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和含义。这样学生有了认字的积极性,有些字即使没学也能大体了解字义和读音。但也有个别字形旁与字义不符的,如学习“牺牲”这个词,学生知道字义是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有的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这两个字是牛字旁呢?”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得出:“牺牲”过去指杀牛、羊等来进行祭祀活动。学生马上就理解这两个字的牛旁的含义。
5、猜谜识字法。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中国汉字,很多都可成为一则谜语,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好的识字法。如:一字十一笔,无横又无直,学生问孔子,孔子说无味---淡。会少离多---禽。
6、熟字带生字法。
有些生字可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去一部分变成一个新字。如:每加木是“梅”、蝌去虫是“科”……还有许多其他教学生字的方法,如通过画画教学生字,借助实物识字,动作演示识字,笔画添加等。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7、表演动作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
8、课外识字
(1)阅读课外书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 5—7周以后,便可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
(2)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许多生字,如:校园里的墙报、师生的姓名、商品的标签、实物名称、各种图书、电脑、报纸、门牌、电视里的字幕、车站上的站名等。让孩子做做“识字剪报”,收集“有趣的商标”,说说“我认识的门牌”,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生字,注意在生活中认识、积累生字。
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引导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也不失为一个课外的延伸的好办法。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少;家中物品的包装物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
二、其他识字方法参考:
1、直观识字——这种识字方法就是根据孩子形象记忆占优势但知觉不精确的特点,利用实物、插图或多媒体来帮助孩子识记。生字和它代表的事物紧密结合,最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了。用这种方法识记的生字很多很多,如:窗户、亭、燕、房檐、碗、苹果等字词,我就是直接让孩子们观察实物或看图来识记,集形象性、趣味性于字形教学中,使孩子产生了良好的无意识记。
2、想象识字——就是由孩子们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展开丰富的联想,达到迅速、牢固识字的目的。下面,我就把孩子们在识字研讨课中最有趣的“想象识字”列举几个:
“圆”:它包含在“全家欢聚吃汤圆”(《元宵节》)一句中,我问孩子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圆’外面的‘□’就像汤圆皮,里面的‘员’就像汤圆馅。”我及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孩子们笑了,这太像一个小小的汤圆了,有的孩子甚至张开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构建探究式的物理课堂
【论文摘要】
探究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笔者从整合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过程几方面入手构建探究式物理课堂。
Brief talk about how to build the exploratory physics classroom in teaching the senior physics
【Abstract】Exploratory learning can help students to be changed from the passive learner to the active one. At the course of exploring the physics rules, teachers should make students develop the basic and scientific way and thinking mode for getting and managing information and at the course of solving problems, participating in the decision-making, in the group discussion and in learning and appraising, students should form the scientific exploring ability step by step. The writer has constructed the exploratory physics classroom from some aspects such as adjusting and bining the course resource, building the question condition and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urse.
【Keywords】Senior physics teaching Construction Exploratory physics classroom《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新课程把这一理念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理念,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新课程的呼唤下应运而生的。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解释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
,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的过程。构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实现物理学科教学新理念、适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需要,它能够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养成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能行之有效的构建探究式的物理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互联网等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可从中获得物理探究教学必需的物理情景、探究器材和实践的机会,而且能更好地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使有限的物理课堂无限的延伸、拓展。
当前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通过物理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的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学习方式,努力使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和目标落到实处。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原因,同时对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进行了一系列的对策研究,为寻求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摘自河南远程教育培训)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应采取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1] 传统教育认为:知识是被动接受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记忆过程;知识的学习带有社会强制性。传统的物理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式状态。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为此,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应把科学探究摆到首要位置,课标中和教材中给出了大量的探究课题,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物理科学探究与以往的物理实验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主要差别在于以前的实验是教师或教科书划出了从问题到结论的单一路径,学生只是再操作一遍,以验证实验为主。而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选择最能体现教育价值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与此同时,将物理科学最新进展引入课程,如纳米技术、超导、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可控热核反应等。 因此,教师要树立以探究式教学贯穿高中物理教学全过程的思想,为学生创设亲身参与探究的问题情境,这将成为今后物理教学中的重头戏。 二、物理实验要贯穿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始终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项目,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做实验,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做物理实验。 三、将物理学史教育有机地整合到物理课程教学中 物理新课标是围绕着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目标而制定,科学素养其最核心部分就是受教育者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理学史,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教师必须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使物理学史故事和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要使学生感到它是物理课程的附加部分;另外,教师所提出的物理史故事的学习问题,一定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情境和探究过程;三是教学设计时采用学生课外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以解决教学课时少和科学史学习比较费时的矛盾问题。 由于物理学史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它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发挥出独特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把物理学史教育整合到课程教学中,而不是成为物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附加部分,是使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目标得以落实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科学素养情操 物理课外活动,主要有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以及物理游戏活动。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已有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初二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到高中,发散思维变得活跃,不轻信现存的答案。因此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对于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很有好处。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增强了印象,加深记忆,也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促进了科研能力的发展,从而使他们在有兴趣的活动中自然地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 五、开展物理讲座,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 用讲座形式来激发学习物理兴趣,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素养是十分有效的。讲座可减少学生看书的时间而获得大量信息,一般来说,利用讲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两种形式:(1)在讲座中渗透;(2)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题材,如与生产生活相关并且有广泛应用的物理知识,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关系的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物理学发展的成就及前沿问题。通过这些讲座,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六、加强学生自学能力与信息能力培养 自学能力对于当今提倡的终身教育尤为重要,而信息社会化与社会信息化是当今重要的时代特征,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并需要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所以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重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可以说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科学素养水平的一种体现。现代传播媒体包含大量的科学技术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有益的教育资源,把不同类型的资源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培养全面的科学素养服务。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信息来源,如科普网站、科普读物、电视科教节目等。教师还可通过组织一些科技论文写作、收集科技新闻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其他能力必然逐渐地得到提高。 七、联系实际,关注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科学教育界掀起一个全新范式的理科教育运动:STS教育运动。STS英文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的首字母缩写。STS教育反应了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改革潮流,也揭示了理科教学的本质。它强调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来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八、在现代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帅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地讲授现代物理知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新途径。在知识快捷更新和发展的今天,让中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