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1-10-17 08:29:23 1034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满庭芳·碧水惊秋翻译及注释

翻译碧清的水面放出冷冷的秋光使人心惊,黄云在暮色中凝聚,台阶上到处是零乱破败的落叶。室内悄无人声,月光斜斜地照进来,照着他独自徘徊。又一个重阳节临近了,到处是催人的砧杵声。西窗下,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宦海的风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非常脆弱;而仕途上的是非往往是无事生非,谁又能说得清楚。问问篱边的黄菊,不知是为谁而开?不要随便说什么愁总是跟酒在一起,酒能留住愁;其实,酒还没有醒,愁就已经先回来了。凭栏沉思了很久,月亮渐渐西沉,苍苔上已生出点点白露。

注释1洞房:深邃的内室。2砧杵(zhēn chǔ):古代捣衣工具。砧为捣衣石,杆为捣衣棒。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搁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子夜四时歌·秋歌》:「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3西窗三句:西窗,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疑是故人来,唐代诗人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4问篱边二句:思念故乡。语本晋陶渊明《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杜甫《秋兴八首》:「丛菊两开他日泪,扁舟一系故园心。」5殢酒(ti):病酒,为酒所困。此为以酒浇愁之意。作者《梦扬州》词云:「滞酒困花,十载因谁淹留。」6金波二句:金波,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满庭芳·碧水惊秋赏析

  此词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明董其冒《评注便读草堂诗余》谓此词:「因观景物而思故人,伤往事且词调洒落,托意高远,佳制也。」开头三句:「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一片碧水放出了冷光,寒气袭人,不觉惊叹时序变迁之速;又有几片黄云在逐渐凝聚,掩没了微弱的阳光,大地呈现出苍茫的暮色,台阶上堆积著零乱的黄叶。浓重的衰飒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心境。「惊」、「凝」二字集中地表现出词人对一片萧瑟景象的主观感受,加重了所写景物的感情色彩,反映出他的凄苦心情。「黄云」一句,语本于李义山诗「秋风动地黄云暮」,而著一「凝」字,就比原句显得沉着有力。「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人静」,而词人不静,他心思潮涌,在斜月照耀之下,徘徊不定,陷入了沉思之中。「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这几句不是泛泛地点明时序,而蕴蓄著很深的感慨。九月,正是「授衣」的秋日。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而对于接连遭受政治排斥的词人来说,当这种声音清晰地传入他的耳鼓时,他心中涌起无限的悲凉:时光在一年一年地消失,而苦恨何时能休!「又是」二字尤极委婉之致;「催」字,写尽哀痛之切。「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在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这几句是从唐人李益诗句「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化出,易「动」为「摇」,写出了竹影扶疏的风神,同时也反映出对故人的情意。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几句紧承上片结句,婉转地表达出在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和伤离怀旧的情绪。宋哲宗绍圣初年,章惇等人执政,以苏轼等为核心的所谓「元祐党人」,横遭贬斥。险恶的政治风浪,冲散了的友好亲朋,这中间是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的。人情反复,世态炎凉,在贬谪中不会有什么新欢,即使有,也会很快失去;生平故旧,或存或亡,即使存者,也天各一方,对于往事还能想些什么呢?只有怅惘而已。「新欢易失,往事难猜」两语浓缩了词人的千愁万恨,低回欲绝,不失婉约词风。

  菊花,是秋天的花,它的盛开,表明了时序已到了深秋。「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忽然向花发问,此问虽奇,但亦有本依,唐人《惜花》诗说:「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尊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大概是最早的开了问花之风。秦少游的老师苏东坡,在《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一诗里说:「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足见在诗人眼中花是有感情的,它可以专为某人而开。东坡又在《述古闻之明日即至坐上复用前韵同赋》诗里说:「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不仅问了花,而且花还作了回答。秦少游把问春花改为问秋菊,不止是为了表明时令,和下边几句联系来看,它还有更深刻的意义。「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是一句久经苦难的词人的肺腑之言,中间蕴蓄著词人的无限辛酸。这几句和上边两句初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是紧密相连。从词人的发问语气里可以判断出他已无心赏花,无心把盏,因为即使吃醉了酒,也解不了愁,「酒未醒,愁已先回」。就这样,把黄花与酒以及解愁与否联系起来,感情跌宕,喷涌而出,步步进逼,最后说出一句最深挚、最动情的话:酒敌不过愁。这样的回肠荡气的词境,在婉约词人中很少能够达到。

  歇拍三句「凭栏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以景语作结,回旋不尽,产生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词上片怀旧,以景语开篇,下片伤离,以景语结情,景语情语,丽雅工致,情韵兼胜;层层铺叙,步步迫近,委曲婉转,凄切动人。从此词可以看出:少游词以「情韵兼胜」而为世人传诵。他的「情韵兼胜」的艺术风格是在景物描写中展现的。少游的词作,写景而情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善于融情入景,既显豁,又含蓄,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这首《满庭芳》,即鲜明地体现了秦词的艺术特色。

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满庭芳·碧水惊秋鉴赏

  全词上片怀旧,以景语开篇。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一片碧水放出了冷光,寒气袭人,不觉惊叹时序变迁之速;又有几片黄云逐渐凝聚,掩没了微弱的阳光,大地呈现出苍茫的暮色,台阶上堆积著零乱的黄叶。浓重的衰飒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心境。「惊」、「凝」二字集中地表现出词人对一片萧瑟景象的主观感受,加重了所写景物的感情色彩,反映出他的凄苦心情。「黄云」一句。语本于李义山诗「秋风动地黄云暮」,而著一「凝」字,就比原句显得沉着有力。

  「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人静」,而词人不静,他心思潮涌,斜月照耀之下,徘徊不定,陷入了沉思之中。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这几句不是泛泛地点明时序,而蕴蓄著很深的感慨。九月,正是「授衣」的秋日。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而对于接连遭受政治排斥的词人来说,当这种声音清晰地传人他的耳鼓时,他心中涌起无限的悲凉:时光一年一年地消失,而苦恨何时能休!「又是」二字尤极委婉之至;「催」字,写尽哀痛之切。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这几句是从唐人李益诗句「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化出,易「动」为「摇」,写出了竹影扶疏的神韵,同时也反映出对故人的情意。

  下片伤离,以景语结情,景语情语,丽雅工致,情韵兼胜;层层铺叙,步步迫近。委曲婉转,凄切动人。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几句紧承上片结句,婉转地表达出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和伤离怀旧的情绪。宋哲宗绍圣初年,以苏轼等为核词心的所谓「元事占党人」横遭贬斥。险恶的政治风浪,冲散了好友亲朋,这中间是没有二什么是非曲直可言的。人情反复,世态炎凉,贬谪中不会有什么新欢,即使有,也会很快失去;生平故旧,或存或亡,即使存者,也天各一方,对于往事还能想些什么呢?只嚣有怅惘而已。

  「新欢易失,往事难猜」两语浓缩了词人的千愁万恨,低回欲绝,不失婉言约词风。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提到菊花,表明了时序已到了深秋。

  「谩道愁须碲酒,今酒未醒、愁已先回。」是一句久经苦难的词人的肺腑之言,中间蕴蓄著词人的无限辛酸。集这几句和上边两句初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实际上紧密相连。从词人的发问语气里可以判断出他已无心赏花,无心把盏,因为即使吃醉了酒,也解不了愁,「酒未醒,愁已先回」。就这样,把黄花与酒以及解愁与否联系起来,感情跌宕,喷涌而出,步步进逼,最后说出一句最深挚、最动情的话:酒敌不过愁。

  「凭栏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以景语作结,回旋不尽,产生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少游的词作,写景而情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善于融情人景,既显豁,又含耩蓄,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满庭芳·碧水惊秋创作背景

  秦观为官时期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后贬谪。此词一说为他被流放因思恋故国所作,另一说为他晚年谪居后而做。 诗词作品:满庭芳·碧水惊秋诗词作者:【宋代秦观诗词归类:【婉约】、【秋天】、【伤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