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近代中国政府的转变与经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论述近代中国政府的转变与经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论述近代中国政府的转变与经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答:(1)、工商管理模式的转变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接轨和市场主体——工商业者阶层的崛起,以及社会经济基础由农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变,必然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中的国家政策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将传统农业社会中执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转变为近代保护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此外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近代政权主体为维护自身政权的存在和稳定,被迫从西方移植来了新的制度安排,建立了新型的商业制度、工厂制度、银行制度。实现了工商管理机构及其体制的近代化,并为适应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从而使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更加突出,
(2)、近代经济法规的制定
A、制定商法确定商人的合法地位
最先定制的是《公司律》,主要特点是:给予商办企业合法的法律地位,使得商办企业同官办、官商合办企业处于同等地位,同享“一体保护之利益”;确定近代股份制经济运作的基本法律规范,并确立了不同性质公司享有的不同法律责任和义务。
B、制定路矿法规,保护利权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路矿利权成了列强掠夺的重要物件,中国路矿利权大量丧失。清政府被迫改变原先禁止筑路开矿的禁令,先后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路矿法规,向民间开放路矿。
C、制定金融法规,整顿金融秩序
银行是近代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中国通商银行是近代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同时,清政府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开始积极筹设国家中央银行。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国家银行法规《试办银行章程》。
D、制定奖励实业章程,倡导设立商会
重商政策推行后,清廷决定“立奖励实业宠以爵衔之制”,陆续颁布了一些奖励实业发展的章程和法规。规定凡属商务繁荣之区,均应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立商务分会。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近代中国革命(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进步的闸门: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统治向民主政治转化的重要一步。

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的近代化。
概述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历程和近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变
1: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历程:
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例项:开办京师大学堂,修建铁路以及建立自己的军工船厂
2、实业救国——开办实业,发展国民经济,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例项:开办大量实业,以及南通大学
3、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上而下改良——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的,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两大目标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利,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文化上,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对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进行了批判,对促进人民的觉醒,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些为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做了政治、思想上的重要准备。与维新派向对立的是顽固派,双方为是否变法进行论战。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两者的实质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例项:戊戌变法
4、资产阶级革命派自下而上建立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 近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变: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菸,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菸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钜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脚踏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脚踏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脚踏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
(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充套件到那里。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3)民国时期的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
(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了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公路,形成了全新的网运格局。如50年代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1957~1966年间兰新铁路建成;1966~1976年间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改革开放以来新修建了大秦铁路、京九铁路等;正在修筑的宁西铁路、青藏铁路是支援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举措。
(5)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事业发展很慢。改革开放以后,限制坐飞机的规定逐步放宽,空中旅行的人愈来愈多了。现在有几十家航空公司,航线、航班,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都有航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与许多国家都有直通航线。
论述近代中国国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800字)
md思想是以md为主要代表的gcdzg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gcdzg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起来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从gcdzg的成立到国共全作的北伐战争时期,以md为代表的gcdzg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始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开端。
gcdzg领导民主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时期,即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是md思想开始形成时期。主要表现在:以md为代表,创造了善于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建军和建党等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则。在些期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否定md的正确理论与实践,坚持照抄共产国际决议和照搬苏联经验,他们的左倾错误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遭到巨大的损失。在同“左”倾错误的艰苦斗争中,md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
md思想的发展达到成熟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战争时期。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gcdzg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地位,实现了gcdzg领导民主革命的第二次转变。在抗日战争的伟大目标中,md引导全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意在解放思想的整风运动,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md思想发展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开展而达到成熟。主要内容是:md善于当代世界形势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解放农民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文化的理论与政策等。1945年,gcdzg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md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md思想继续发展。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更加完备,及时地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另一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关于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的思想;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关于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开始,md思想了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gcdzg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著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dp为主要代表的gcdzg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开始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诸方面 ,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md思想的科学体系。
md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md为主要代表的gcdzg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gcdzg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延安整风期间,gcdzg人把实现这种结合的理论成果,用“md思想”这一概念来表述。gcdzg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gcdzg党章》明确规定“gcdzg,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初衷之统一的思想--md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反对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md思想是gcdzg的指导思想,是gcdzg和中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md思想被确定为gcdzg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决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gcdzg坚持用md思想指导革命,克服了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取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gcdzg在md思想的指引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md思想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重要历史现象。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导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此,md思想对于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借鉴作用。md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md思想是gcdzg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md思想,认真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我们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md思想。
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是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全面进步表述正确吗理由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其作用只是在经济上的,只是学习了西方的技术,制度上没有改变,仍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在政治上是没有影响的,所以说是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全面进步是错误的观点。
与西方比较,近代中国与政治近代化是否同步
不同步。西方近代化过程是以反对宗教和皇权的等级统治,确立资本的个体权利统治基础,其个体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确立是互为条件,因此,西方的近代化实质是资本统治确立的过程,其经济近代化与政治近代化是同步的。而中国官僚集权的统治是以官僚集团的等级统治为基础,这是中国古代等级制与西方不同之处,从近代中国近代化来看,不仅个体资本的经济权利没有完整确立(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性就是明证),建立以个体资本权利为依据的政治制度到现在也没有在中国社会形成。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必然结果与反映。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瓦解与民族工业产生之间的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经济有了资本主义的早期表现、然而、近代来自非经济势力的三座大山: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三方面势力全面干预、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瓦解、 “洋务运动”虽然是封建的自救运动、但在不同程度的确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兴起有积极影响
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的国歌
《巩金瓯》是中国第一首法定的国歌,于宣统三年八月十三(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义前六日)由清政府颂定。它是当时宪法内容的一部分。
中华民国国歌指中华民国的国歌,先后有四首,但一般指的是北伐成功后的《三民主义歌》。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国是世界上少数有国旗歌的国家,即升降国旗时不使用国歌,而使用《中华民国国旗歌》。
《中华民国国歌》1912—1915
《中华雄踞天地间》1915—1916
《卿云歌》1920—1930
《三民主义歌》1930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论试论述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 的社会主义改革.确实,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从而建立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 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络,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 都是gcdzg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程序中的大胆探索;二者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革命,说得准确点,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正是这场社会主义革 命,gcdzg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 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 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 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 ,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 互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 ,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 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 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 、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 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如 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 ,这成了gcdzg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md为首的gcdzg人利用手 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正是经过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 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 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使原来与之大体适应的生产关 系,变得逐渐不适应起来,以致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dp指出:“如果现在再不 实行改革,我们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dp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页.)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应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 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 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 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 摸著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枝节的、修修 补补式的,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经济体制,不是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 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目的同“过去”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