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建设集团 我国隋朝卓越的建筑学家宇文恺
我国隋朝卓越的建筑学家宇文恺
隋朝开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六月宇文恺简介,在今西安市区及其周围的八十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百万民工正在忙碌着有建造宫殿的,有修筑城墙的,有运材料的,有修马路的,有挖水渠的,有种植树木的······他们正在创造着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兴建隋朝的首都大兴城(唐朝改名长安城)。如此众多的民工,各有各的分工,大家忙而不乱,整个工程进展顺利,速度飞快,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一座规模空前巨大、气势极其雄伟的城市便拔地而起了。
整座城市规划严整,布局井然有序。全城分为宫城、皇城和郭城。宫城处于城市南北向中轴线的北部,是皇帝居住和执政的地方。皇城在官城南面,是中央政府机构的官署区。郭城围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是城市的生活和居住区,包括有官僚府第、寺院、市民住宅、手工业作坊和商品市场。整个郭城由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分成一百零八个里坊(类似于现在的小区),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形容的那样,“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眭”。通过城市的大街都宽百米以上,其中贯穿南比主轴干道的朱雀大街宽一百五十米,与宫城南面的东西向大街的交叉口形成一宽阔的大广场,有如现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一样。大街两侧都挖有排水渠道,街旁和水渠边种植树木!形成林荫大道。在大街上漫步,令人有清新舒畅的感觉。
大兴城北临渭水,西有沣河,东有灞水。为了解决城里的给排水和物资运输问题,挖了三条渠道引城外河水入城,渠水萦回曲转,两岸柳树成行,景色诱人,为庄严的城市增添了秀色。这座庄严而秀丽的都市,并不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短期内按周密的规划设计建造而成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伟大壮举。

从规模到形状,从布局到建筑,大兴城在当时世界上的城市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它是我国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外交通、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空前兴盛的国际性都市。它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荣耀和光采。当我们回顾这座历史名城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缅怀我国隋朝卓越的建筑学家宇文恺。他是这座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者,也是城市兴建施工的总指挥。
宇文恺复姓宇文宇文恺简介,名恺,字安乐,出生于西魏恭帝二年(公元五五五年)。一生中担任隋朝负责工程建设官员,规划,主持过很多大型的建设工程。
为了营建大兴城多宇文恺勘察了建城地址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形和水源,根据实际的地理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了全城的布局、各局部的配置以至于主要建筑物的式样,并绘出详细的平面设计图。然后进行人力、物力的组织和分工,采用了区域施工方案,先建宫城,次建皇城,再建郭城,从而,既保证了建设的质量,又能使工程高速进行,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庄严的崭新城市多创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南北朝以后,由于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粮食、丝绸及物资供应的主要生产区域,而大兴城地处全国中部偏西地域,要转运江南的物资很不方便。所以大兴城建成后不久,隋文帝便派遣水利工匠踏勘大兴城至潼关的地形和河流,决定开掘广通渠,把渭水导入黄河,以解决京都物资的运输问题。宇文恺受命主持、负责开挖广通渠的施工管理工作。广通渠从大兴城到潼关,全程三百公里,所经地区的地形复杂,要穿越许多崇山峻岭,工程非常艰巨。宇文恺组织、指挥几万民工,经过顽强而艰苦的努力,终于开通了这一渠道。广通渠不但便利了物资的转运,而且还使沿岸的土地得到了灌溉,因而有《富民渠》之称。后来隋炀帝杨广发起开挖大运河,广通渠成为大运河通到京城大兴城的重要河道。
宇文恺还曾设计和建造了野外用的大型帐篷——“大帐”,里面可坐几千人,又造了可以随时组合和拆开的活动建筑——“观风行殿”。殿内可以容纳几百人,下面装有轮轴,移动起来非常方便。这些都是建筑史上的重要发明。
公元六一二年,一代大建筑学家宇文恺因病逝世了,享年五十七岁。作为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他的成就是辉煌的,在中国以至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