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能用导弹拦截导弹
现代导弹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成功的V-1和V-2导弹,曾、多次从欧洲大陆越过英吉利海峡袭击英国伦敦。二次大战结束后,一些军事大国的火箭导弹专家在V-1和V-2导弹的基础上,陆续发展了各种用途的新型导弹,它们的发射精确度高、爆炸威力大;特别是地-地中、远程弹道导弹,可以在远离前线的地方,随时实施突然袭击。为了抵御这种防不胜防的导弹武器,火箭导弹专家们针锋相对,研制了一种地-空防空导弹,专门用来栏截并摧毁入侵的地-地中、远程弹道导弹,其中美国的“爱国者”导弹被公认为标准的第三代地-空导弹。
![]() |
“爱国者”导弹 |
有句俗话说得好:牡丹虽美,也要绿叶扶助;“爱国者”导弹能成为入侵导弹的克星,军功章的一半应归于为它配置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的天线很特别,是由8组大小不一、功能不同、形状各异的天线,在一块长方形的透镜上组合成的天线阵。主天线是圆的,直径2.44米,由516个铁氧体移相器并成,看上去好像一块铁板,能以100毫秒的时间间隔,产生32种射向不同的雷达波束。正是有了这种特性,才使它可以同时跟踪空中入侵的100个目标,制导8枚导弹截击飞得最近的8个目标。另外7组天线,一组用来接收导弹向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发回的信息,一组是识别敌我导弹用的天线,其余5组则是电子反干扰用天线。
![]() |
MIM-104导弹的作战示意图 |
导弹分别装在相控阵雷达车旁边的8辆导弹发射车上,每辆车装4枚立即可发射的导弹以及4枚备用导弹。比起那些庞然大物地-地洲际弹道导弹来,“爱国者”导弹的个头不算大,它长5.3米,直径0.41米,重1吨,可以发射到24千米高空。
作战的时候,由设在一辆卡车车厢里的指挥控制中心启动相控阵雷达。发现有飞机目标入侵后,即通过敌我识别器验明该目标的身分。确定为入侵导弹后,指挥控制中心就按动电钮,指挥导弹发射车发射导弹,可以只发射1枚,也能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发射。导弹先按预定顺序飞行,随即便接受相控阵雷达主天线发射的波束跟踪。指挥控制车上的计算机对入侵导弹和自己一方“爱国者”导弹的飞行路线不断比较,得出最佳截击路线,并通过跟踪“爱国者”导弹的雷达波束发送导引指令,使“爱国者”导弹按最佳截击路线飞行。在这段飞行过程中,“爱国者”导弹头部内的小型相控阵天线,也不断截获从入侵导弹反射的雷达回波信号,经由一台小型发信机向地面指挥控制中心提供自己和入侵导弹的位置坐标。指挥控制中心的计算机对几方面传送过来的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处理,作出相应的修正指令,导引“爱国者”导弹准确无误地奔向入侵导弹直至最后起爆,与入侵导弹同归于尽。这就是“爱国者”导弹能够成功地截击入侵导弹的“秘密”。在1991年年初的海湾战争中,“爱国者”导弹大显威风,一共击毁了伊拉克发射的47枚“飞毛腿”导弹,战功卓著,由此说明现代兵器一旦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它所具有的威力是无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