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七年之痒怎么度过 七年之痒,玫瑰是否依然鲜红?

火烧 2022-02-06 15:56:25 1070
七年之痒,玫瑰是否依然鲜红? 几十年来,人们围绕“七年之痒”是否存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最早的相关资料见于50年前金西的性学报告,即在2000名已婚男子中,有40%的人声称他们在第一次婚姻中便开始寻

七年之痒,玫瑰是否依然鲜红?  

七年之痒怎么度过 七年之痒,玫瑰是否依然鲜红?

几十年来,人们围绕“七年之痒”是否存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最早的相关资料见于50年前金西的性学报告,即在2000名已婚男子中,有40%的人声称他们在第一次婚姻中便开始寻求婚外性关系,其中大部分人发生在婚后前五年,与此同时有20%的已婚女性承认有婚外性关系,其中半数是在婚后第七年之前。另外,在联合国的一份涉及62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统计年鉴显示,结婚的第四年是离婚的高峰期。

社会现象

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西方的“七年之痒”的名词流入中国,大叔大婶们还没理解这是怎么回事时,现在的离婚主力军正在上小学或中学时,千万对中国夫妻认为结婚就是家庭,孩子,平淡生活,他们是几十年都过来了,都没怎么“痒”过。然而现在,我们的小夫妻们却开始“痒”得越来越早,一年,三年,五年,老夫妻们即使过了几个七年了,都开始“痒”了。

男女双方自打进入围城的那天起,就一天不得闲。先是头几年的磨合,两个原本互不搭界的人忽然间要朝夕相处,多少有些不知所措。好不容易彼此习惯了,那个被大家口口相传的婚变劫数“7”,就在不远处等著了。据最新公布的2006年北京离婚调查显示:结婚七年离婚的位居离婚排名第二位。2006年,上海有约3.7万多对夫妻离婚,比2005年上升21%。

上海市是全中国离婚率最高的地方,平均每十对夫妻中就有三对是已离婚的或准备离婚的。相信不会有人再对这样的消息加以惊叹和怀疑,目前中国的逐年上升的离婚率已成为全世界皆知的事实。同时各家婚姻咨询所,心理咨询所中,80%都是对婚姻家庭的咨询。

1991年,我国的离婚率是美国的1/3,而值得注意的是,与世界各国离婚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相反,我国的离婚水平日前已超过日本,韩国,与新加坡同属离婚率较高的国家。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有着社会,环境,文化等多种多样的因素造成。在此,着重讨论导致中国夫妻目前发生高婚姻危机率的心理因素、心理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心理因素的根源。

关于十三、四、七,皆是数字迷信,按照现代人士的身心状况,饱暖不愁,加上浮华的花花世界,可能等不到七年就要痒。早三十年,痒也没办法,怎么著不得凑合著过,现在,一般人都在婚前痒过很多回了,即便是真痒了,抗痒的能力也比较强。而现在,“痒”快成了一种通病,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则对《国际先驱导报》表达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七年之痒之所以是七年,更多是一个统计数字,恰恰在第七年的时候分手或离婚的人数比较多。结婚后会有一个磨合期,5年到10年都是风险比较大的时期,在七年之中有的人或许想离婚,但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婚姻就稳固了。

一份研究资料说,两性在爱恋时在其脑干会产生一种叫做苯异丙胺的化学物质,这是一种神经兴奋剂,它能使人变得眷恋多情、热烈冲动,但是在一次爱恋中苯异丙胺的分泌会越来越少,而一般可延续四年之久。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密歇根大学社会及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教授特里•奥布斯说:“紧张局势和冲突并不是影响长期婚姻满意度的唯一原因,不经意间产生的厌倦情绪也能毁掉整个婚姻。”

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人员与结婚7年的123对夫妇进行了交谈,9年后又与他们见面。奥布斯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论文第一作者艾琳•塔佩拉斯和亚瑟•艾伦一起实施了这项最新研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夫妻双方在结婚第七个年头时是否对婚姻感到厌倦,可以预测他们在结婚16年后对婚姻的满意度。这项研究主要着眼于底特律地区美国黑人和白人夫妇在结婚第七个年头和第十六个年头对婚姻的满意度。

所有夫妇都来自同一个种族,是第一次结婚,而且妻子的年龄都小于35岁。研究人员询问参与者:“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你是否经常觉得你的婚姻关系有了裂痕(或开始出现裂痕),以及经常觉得生活一成不变,并且很少一起做一些令人感到兴奋的事情?”询问的其他问题还包括:整体上,他们对婚姻的满意度如何?要求参与者挑选出一张能代表他们当前的婚姻状态的图片。

该研究指出,第七个年头对婚姻的厌倦心理越强烈,结婚第十六个年头时他们对婚姻的满意度就越低。另外,在结婚第七个年头对婚姻更加满意,并不预示着他们在结婚第十六个年头时对婚姻产生的厌倦情绪更少。

奥布斯表示,对婚姻感到厌倦不仅能破坏夫妻间的亲密关系,而且还能降低他们对婚姻的满意度。她说:“这项研究指出,对婚姻充满激情能够拉近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加长期婚姻的满意度。”研究人员表示,夫妇二人可以通过参加令人兴奋的活动,来减少对婚姻的厌倦心理。亲密关系能提高婚姻满意度,使夫妻之间更加有默契,更愿承担义务,而且彼此更信任。

心理专家丛中的观点:

尽管人们经常会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似乎爱情应该是走进婚姻的唯一重要的理由,但是,在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年代,婚姻实际上经常是一个“二人经济联合体”,是一项“社会保障体系”。在婚姻中,夫妻两个人合作生产,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互关心、扶持和照料,一起到老。这构成了中国社会对婚姻的美好理想与追求。

其实,婚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是一种“经济契约关系”。在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代,婚姻就变成了“嫁粮票”,“娶得起媳妇管得起饭”,中国人的婚姻与爱情,经常是处于“温饱水平”上。而在物欲时代,婚姻还可以物化为“嫁大款”、“嫁房子”、“嫁汽车”等。

现代的中国人,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更注重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幸福,从过去对稳定持久、衣食无忧的理想婚姻的追求,发展到了现在对高质量爱情生活的追求,正在实践著恩格斯的名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双重含义。这是法律赋予人们的权利。所以,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权利,离婚不再像过去那样被看作是“丢脸”、“可耻”的事情了。

婚姻不再至高无上,婚姻的重要性已开始逐渐让位于爱情。对婚姻的追求,逐渐演变成了对爱情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最终会落脚在对个体的人的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每个人。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社会越来越尊重每个人的个人权利,尊重每个人对婚姻、爱人的选择。同时,走进婚姻的人,没有哪个人会在结婚时祝愿自己会有“七年之痒”并最终将离婚。所以,离婚,尽管经常成为现实,但却不是结婚者的个人愿望。每个人都还是希望婚后能够让爱情持久保鲜的,能够与自己相爱的人一直爱下去,白头偕老。

追求爱情的持久性,与追求婚姻的持久性,两者可以同时并存,并不矛盾。人们经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七年之痒”,表面上来看是“婚姻解体”的问题,实质上来说,是“爱情”的变质、停滞、死亡的问题,更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人的心理发育与成长的问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