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望驿台怎么读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原文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原文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唐代·白居易《望驿台》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原文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唐代·白居易《望驿台》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和诗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著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著家中的亲人。

赏析
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这诗句里,表现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元稹当时在四川广元,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
春风依旧。着意随堤柳。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 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 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漠漠梨花烂漫,纷纷柳絮飞残。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门外垂杨岸侧,画桥谁系兰舟。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很赞哦! (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