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 词语什么的传说
词语什么的传说
词语什么的传说
骇人听闻的传说,空前绝后的传说,惊世骇俗的传说,美丽的传说,感人的传说,传说的传说.你是想形容怎样的?
什么的传说作文400字
鬼火的传说
现在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记得好评和采纳,答题不易,互相帮助,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选(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我国古代有什么的传说西方国家则有什么的传说
双生子一般会导致皇位和爵位世袭的混乱,所以,对于皇族,有双生子(双胞胎而不是龙凤胎)一般会溺死一个!最善良的结果也是选一个遗弃掉。像神斗士里第六宫的
斯多和巴多,就是孪生兄弟,小时候就被遗弃了一个!

嫦娥中描述了什么的传说
嫦娥中描述了嫦娥奔月的传说。
嫦娥奔月: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逼无奈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2012的传说 歌词
歌曲名:2012的传说
歌手:陈明真
专辑:再度重相逢-世音文化
陈明真 - 2012的传说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你悄悄走进我们的视线
如果真的还不够勇敢
你就会遍体鳞伤 哎呀呀呀
关于这个古老的传说
我们好奇不敢轻易去识破
不过是一个美丽谎言
看不到听不到 我猜猜猜
变幻莫测的世界
坚强的令人不可轻易失败
变幻莫测的世界
冷冷的令人需要认真思考
2012的传说 哎呀呀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你悄悄走进我们的视线
如果真的还不够勇敢
你就会遍体鳞伤 哎呀呀呀
关于这个古老的传说
我们好奇不敢轻易去识破
不过是一个美丽谎言
看不到听不到 我猜猜猜
变幻莫测的世界
坚强的令人不可轻易失败
变幻莫测的世界
冷冷的令人需要认真思考
2012的传说 哎呀呀
变幻莫测的世界
冷冷的令人需要认真思考
2012的传说 哎呀呀
变幻莫测的世界
坚强的令人不可轻易失败
变幻莫测的世界
冷冷的令人需要认真思考
2012的传说 哎呀呀
变幻莫测的世界
坚强的令人不可轻易失败
变幻莫测的世界
冷冷的令人需要认真思考
2012的传说 哎呀呀
:music.baidu./song/2284268
七夕起源于什么的传说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媒体炒作,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万圣节是什么的传说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版本繁多,流传较广的是: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天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的万圣节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糅合而成的。
万圣节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但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用来赞美秋天,却让它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
服装由来
万圣节玩具
万圣节的服装起源于恶作剧,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说:“不给糖就捣蛋(trick or treat)。大人事先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另外讨糖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给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3]
万圣节的服装,万人万相,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小鬼。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裤,再在背后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长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
华山的传说 华山的传说
华 山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1997米,在五岳中居于第二位,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的华阴县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凭借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华山不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华山多少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勇敢者。奇险能激发人的勇气和智慧,不畏险阻攀登的精神,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
我国古书中早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最早述及华山的古书,据说是《尚书·禹贡》篇,但最初华山叫"敦物山",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东汉班固写的《白虎通义》中说:"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即"华"同"获"。到了春天百花盛开,景色美丽,因而西岳称为华山。
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尚书》载,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史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据记载,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浏览者。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如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并且华山还以其巍峨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诗人张乔在他的诗中写道:"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都是针对华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进华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0-400米,而华山海拔1997米,高度差为1600-1700米,山势巍峨,更显其挺拔。
华山不但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相传道教的始祖老子曾到过这里,"老君犁沟"就是传说中的老子套著青牛亲自用犁开辟的。至今,南峰上还储存著老子的炼丹炉。中国的道教分为两大派,华山道教属全真派道教。他们吃素、出家、不结婚。在南峰长空栈道的道坎巖壁上,醒目的"全真崖"三个大字,就象征著华山道教的派属。全真派又分为华山、龙门等七派。华山派的创始人就是郝大通(1140-1212),他著有《太古集》。华山道教在历代对华山的修茸方面,做出了贡献。
华山气候宜人,是避暑胜地。特殊的华山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华山生长优质松树和贵重药材。华山上的五粒松,松冠平入偃齑,松枝对生,松穗为五须,松子形小而且壳薄,有香气。华山松是国家优质松树种之一。此外,华山生长的茯苓、细辛、菖蒲等药材,质量最优,疗效最好。华山菖蒲等药材,也早以被列入《本草纲目》之中。
华山以奇险峻秀而驰名天下,自山麓至绝顶,名胜古蹟极多,庙宇道观亭台楼阁,雕塑石刻随处可见险境奇石,鬼斧神工,更有云海劲松,引人入胜。
华山主要景点
玉泉院
玉泉院,是华山北麓的登山路口,也是华山脚下一个园林式的道家寺院,依山构建,四周古木参天,鸟语风声,院后崇山峻岭,绿云翻涌。这里,既是寺院名胜,又是风景园林。玉泉院是著名道士陈抟修建的,因院内有一股神奇甘美的清泉而得名。陈抟学识渊博,尤精易学,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因举进士不弟,就入山中修道。他总结的内丹道法,成为宋以后道教修技方法的主流,在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很大。五代后唐明宗赐号“清虚处土”,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华山道教尊他为祖,后来玉泉院就以供奉这位道祖为主。入玉泉院山门,登石阶穿过正门沿着石路前行,就到了希夷祠。希夷祠分前殿和后殿,前殿左侧有“华山全图碑”,右侧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写的“第一山”石碑,后殿端坐着陈抟老祖的塑像。院内有一副对联:“从此登极峰,看玉女莲花孰好;归来想此路,觉苍龙犁沟犹平。”真是耐人寻味!围绕着希夷祠还有其他一些建筑,诸如希夷冢、希夷洞、山荪亭、纳凉亭、无忧亭、石舫、群仙殿和三官殿等。山荪亭建于一块大石之上,构筑奇特,巧夺天工,陈抟常在这里观赏景色,著书立说。亭旁有一古树,名为无忧树,苍老而佝偻,传为陈抟手植。希夷洞在亭下不远处,为陈抟栖息之所,内有他的睡像。整个玉泉院廊庭回环,亭台参差,泉流潺潺,绿树成荫,情趣盎然。康有为在《玉泉院》一诗中写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长廊回合树无忧。泉声山色可忘世,让与希夷睡万秋。”玉泉院两旁还储存著一些道观:东有仙姑观,为金仙公主来华山修道的行宫;西有全真观,是当年贺元希尊师居住的地方。玉泉院后面的通天楼遗址上,现已建起一座通天亭,攀登华山的起点就从这里开始。
云台观
出玉泉院北行约1公里,曾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道教活动之地——云台观。据载,此处一直为老子之徒所占。古代帝王来华山巡狩祭天,无法登山时也要来这里看一看。云台观正式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极于宋,毁于明。云台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有三位名人曾在这里活动过。
魏晋南北朝时道士焦道广,曾在这里居住,相传他已修炼成“避粒餐霞”之术。宋初的陈抟,是在此观居住的又一位有名的人物。宋太宗赵匡义赐号希夷,屡诏他进京作官,均被他谢绝。当他移居云台观时,已70余岁。在此一住就是40多年。
明末清初,昆山顾炎武为抗清复明奔波一生,晚年隐居华阴潜村王巨集撰家。以后他又移居云台观内的朱子祠。
云台观在明代,毁于兵火。后来,虽经修建,但规模愈来愈小,观内地面大都荒芜。清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华阴知县姚远寿,开始在这里建起了“云台书院”,修校舍22楹。如今,唯一储存下来的是晋武帝太康八年,即287年,华阴太守魏君实所植古柏一株,其枝干龙虬,形态苍劲,同玉泉院门南北相对。古柏左侧是棱形的“云门池”,池北置一大石,相传为赵匡胤饮马池。当地人所说的“一百(柏)一十(石)一眼井”,就是指此而言。
西岳庙
西岳庙在华山脚下的华岳镇,南距华山七公里,西距华阴县城二点七公里。庙宇巨集伟,古柏参天,四周筑有围墙环绕,是我国历代封建帝王祭谒华岳的神庙。据文献记载,该庙原来在现址以东的黄神谷,称“集灵宫”,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前87年),到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02年)才迁到今华岳镇官道北。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及唐开成元年(836年),曾予重修。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更大规模地翻修过一次,到了明、清两代修葺的次数更多。其中工程最大的一次,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进行了三年,才告成功。
西岳庙的山门称为“灏灵门”,它和五门楼同为高大的砖石建筑,形制与北京故宫的端门颇相类似,为明代遗物。在五门楼之后,是清代改建的櫺星门,枋檀上的彩画保持着明代早期式样。从这里进去,便是绿林掩映中的正殿“灏灵殿”,是琉璃瓦单簷歇山顶式建筑,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周有回廊,殿基高大、巨集伟,整座宫殿全部坐落在一个大月台上。月台平面为一“凸”字形,周围用石条砌成,显得气势巍然。殿内悬挂有清代康熙、道光等题的“金光昭瑞”、“仙掌凌云”等匾额。
华岳庙是历代帝王巡视陕西的驻跸〔bì毕〕之地,过去还建有皇帝的寝宫,也是游人瞻仰浏览的胜地。唐代诗人元稹在《华岳祠》诗中有“山前古祠临长道,来往淹留为爱山”之句。庙内原来镌刻的碑石很多,因年久湮没,多遭毁坏。我国著名的书法碑贴,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的《西岳华山庙碑》,原来就存放在这里。碑文记载了汉代统治者祭山、修庙、祈天求雨等情况。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时碑毁,至今存世的仅有宋拓“长桓”、“华阴”、“四明”及清代金农等少数拓本,成为著名的书法珍品。庙内还有后周 “华山庙碑”、宋庆历七年(1047年)程琳谒词题名石刻、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九月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以及明万历年间的“华山卧图”,图首附刻王维、李白、杜甫、韩愈、陈抟〔tuán团〕、陈琦等唐、宋以来的名人文士的咏华山诗。此外还有华山图,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西岳庙碑,乾隆御书“岳莲灵澍”等石额碑刻。
毛女洞
从莎萝坪南行,经过路成之字形的十八盘,便来到了“毛女洞”。“毛女洞”是“毛女洞下院”的简称,位于毛女峰下,因毛女而得名。汉代刘向曾赞毛女:“婉变玉姜,与时遁逸。真人授方,餐松为食。因果获成,延命深吉。得意崖岫,寄欢琴瑟。”宋初陈抟到华山遁居后,也作《咏毛女》诗一首,描写毛女神态:“曾折松枝为宝节,又编栗叶作罗襦。有时问著秦宫事,笑捻仙花望太虚。”后来,关于毛女的传说愈来愈奇。唐太宗初年,陶太白到华山采药,说他不仅见过毛女,还同毛女交谈过。蔡元长在岳庙祭祀华山,听说毛女的奇闻,思得一见。随从在岳庙醺炉中发现一奇异之物,告诉元长。当他看时,却原来是一妇人,遍身绿毛,目光射人,行走如飞。后来,蔡元长就命人给毛女绘了像,每年祭之。清人颜光敏,对毛女遭遇深表同情,对封建殉葬制度提出了控诉:“人传毛女峰,时闻毛女琴。欲写秦宫怨,空山多从音。”相传,“毛女洞”中常有悦耳的鼓琴之声传出,因此,“毛女洞”远近闻名。毛女洞上的“拜斗坪”,据说是毛女不知饥寒,每当夜深人静,朝拜北斗的地方。
千尺幢
回心石之上,便是华山第一险境“千尺幢”。这里,幢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上下穿行。坡度为70度。从上到下共有370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登山时向上仰视,一线天开。下山时比上山时更险,如临深井,从胯下窥视路面。“千尺幢”顶端,有一个仅容一人的石洞,因为当人们爬上最后一个石级时,便可从洞中钻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写的“太华咽喉”,形象地说明了这里的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出且长。“天井”口为“太华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每年阴历三四月是朝山的旺季,这里经常发生“绣幢”事件。1985年在千尺幢、百尺峡处,又各开劈了一条复道,分别为上行道和下行道。
百尺峡
过千尺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峡”,它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乃是一处危石耸峙,直插云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峡的两壁几乎就要紧贴在一起,中间却被两颗石块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惊心石,悬著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是上大下小卡著的两块石头,所以能安然无恙,后边的这颗石头被称之为“平心石”。所以愈诗中有“鄂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的描写。
老君犁沟
从群仙观上行,便是“老君犁沟”。这是一条临崖深沟。此沟深不见底,石级依壁临沟而过。传说,这里原来没有路,是老子驾着青牛用铁犁开的,形如耕地是时留下的犁沟,所以被称为“老君犁沟”。
当初,人们上下华山便是从犁沟两旁的石窝爬行的,至今人们还可以看到犁沟两旁的石窝。当地流传说,“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慢慢爬”。可见,“老君犁沟”同千尺幢、百尺峡一样,是登华山的必经险道之一。现在,已在犁沟的右上方,凿成271个石级,两旁铁链下垂,行走较为安全。
“老君犁沟”原为“老君离垢”。用道教的话说,就是离开尘垢到达仙境的意思。传说道教祖师老子曾到过这里,所以是“老君离开尘世的地方”。因“离垢”同“犁沟”同音,加之此地又确实貌似犁沟,再加上华山又有卧牛石、岳庙青牛树以及北峰老君挂犁处的传说,所以人们便认为这里是“老君犁沟”无异了。其实,那是被山水长期冲蚀形成的。
北峰
下聚仙台,过横翠崖,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已是海拔1500米的云台峰,因位于华岳东北,故称北峰。此峰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恰似一座云台,故又名“云台峰”。李白在《西岳云台歌》中有“白帝金精远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之句,就是指远望诸峰,宛如青色莲花,开于云台之上。北周武帝时,道士焦道广修道于此。传说武帝曾上山问道,故有“武帝问道处”山洞遗址。
循山岭北行第一坊名“白云峰第一门”,再北行第二坊名叫“白云仙境”门。过后即达峰顶,长阔约十余米许,原有翠云宫、无量庙等建筑,依山为屋,叠起层楼,隐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显出一团秀气。
由北峰向东面望去,雾气弥漫的峭壁深壑便是老虎口,当年我人民解放军侦察员就是由猩猩沟爬越老虎口来到北峰的。
根据实地考察,北峰与南面的诸峰岭如苍龙岭、五云峰、玉女峰和东峰等连成一条崎岖的长岭,岭脊上下的高度相差500米左右,坡陡45°以上,脊东侧是黄浦峪,脊西侧是华山峪。这条鱼椎脊似的长岭,既是两峪间的分水岭,又是登峰的“天梯”。人们巧妙地利用谷地和岭脊的有利地形,开辟了上山的道路。由青柯坪登北峰是从谷底顺陡峭的山坡爬上岭脊;由北峰登峰顶则是缘岭脊登上高峰了。
长空栈道
在升表台西侧,穿过石门楼,便是华山最险之景——长空栈道。此道开凿在南峰腰间,上下皆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极窄的路面,下由石桩固定。由于栈道险峻,所以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这里并非登山者的必经之路。所以,石壁上刻有不少警告之语,如:“悬崖勒马”、“云开溢荡”等。
长空栈道是元代陇西贺元希来华山时所凿。凿洞必先开道,所以这里的一切,全是这位开山元勋和他的徒弟们干出来的。他在华山用于开道、凿山洞的时间就是40年。所以,后人才把他尊为华山一位神来供奉,并有许多神话故事流传。今天我们登上华山之巅时,有些险道连登都不敢登,可见贺元希当初开道、凿洞是何等的艰辛了。解放后,此处几经修整,虽较安全,但仍不失“华山第一险道”之名。
避诏崖
在继续登南峰的中途,有一大小仅可容人的石洞。洞上题“避诏崖”三字,相传为陈抟所题,此洞,乃是陈抟为躲避宋太宗宣召而藏身之地,陈抟隐居时说: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在《华岳志》的记载里,五代时的周世宗柴荣召见过陈抟一次,授大夫之职不就。宋太宗赵光义召见过两次,仍不受职。第三次太宗又派人宣召,陈抟再也不赴召就躲避到这里,并作《答使者辞不赴召》诗一首:“九重特降紫袍宣,才拙深居乐静缘。三色满庭供画障,松岚万壑即琴絃。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学仙到洞天。轩冕浮云绝念虑,三峰只乞睡千年。”使者张泳对陈抟态度很不满意,覆命后写《自成都诏归寄希夷》诗一首:“世人大抵重荣名,见我东来夹道迎。不免隔溪高士笑,天真丧尽得虚声。”气得他在诗中骂起人来。明代袁巨集道至此,也作诗一道:“一枕孤云分外青,堕驴归者有无情。巖中只可避丹诏,那得深山避死生。”避诏崖因此得名。
爱的传说 歌词
爱的传说
词∶ 郑国江 曲∶ 邰正宵
演唱∶ 邰正宵
花梦蝶 细数落叶 冷傲眼光 比霜雪
风中去 爱看谷中的冷月
一页页 舞衣像蝶 对着晚风 低声说
情倦了 许我谷中轻轻歇一歇
每天都见她 探访盛放谷中花 折朵小兰花
低声唱歌不说话 我想俘掳她
然而又怕惊扰她 我的心烦琐 似乱麻
每天都见他 探访谷中小娇娃 像个小傻瓜
只偷看她不说话 要想俘掳她
柔情蜜意加一把 动听的情歌再唱吧
心热烈 眼光热烈 要用爱火解霜雪
情渐暖 冰冷面貌渐渐变亲切
:music.baidu./song/1826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