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二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详细资料大全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详细资料大全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是中央电视台出品,央视纪录频道承制,刘鸿彦执导的纪录片。该片分为《器》、《香》、《宴》、《养》、《厨人》、《酥》、《四季》、《合》八集,讲述了人与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详细资料大全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是中央电视台出品,央视纪录频道承制,刘鸿彦执导的纪录片。

该片分为《器》、《香》、《宴》、《养》、《厨人》、《酥》、《四季》、《合》八集,讲述了人与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
该片于2018年2月19日在CCTV-1、CCTV-9、CCTV-2、CCTV-4、CCTV-7同步播出。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外文名称:A Bite of China III别名:舌尖上的中国3 / 舌尖上的中国III 国家/地区:中国大陆类型:纪录片导演:刘鸿彦制作公司:中央电视台首播时间:2018年2月19日播出频道:CCTV-1、CCTV-9、CCTV-2、CCTV-4、CCTV-7播出时间:每晚20:00(香港版19:40)线上播放平台:央视网、爱奇艺、优酷每集长度:50分钟播出状态:已结束语言:国语集数:8解说人:李立宏豆瓣评分:3.9(截至2018年4月15日)平均收视率:1.49% 剧情简介,分集剧情,幕后制作,主创团队,幕后花絮,发行信息,作品评价,剧情简介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让中国饮食依时而变,智慧灵动,中医营养摄生学说创造了食材运用的新天地,儒家人伦道德则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们的餐桌。淘洗历史,糅合时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天地间升起烟火,用至精至诚的心意烹制食物,一餐一食之间,中国人展示个性,确认归属,构建文明,理解和把握著世界的奥妙。中国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宽广的时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我们珍贵的滋养。分集剧情
第1集 器 从陶器、青铜、铁器、瓷器,中国烹饪器具一路走来,伴随着文明的不断前行,新材料的发明、发现与套用,烧烤、蒸煮、煎炒也相继出现,中国烹饪方式产生了飞跃。有时候是厨具餐具创造了烹调方法,有时候烹调方法的需要则推动了厨具餐具的革新。漫长历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调出最好的味道,从厨具到餐具,中国人发展出了独特的工具智慧和审美意识。第2集 香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了多样独特的小吃品类。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亲和、最能体现当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小吃浓缩一地风土人情,成为别致的地方民俗符号,体现著当地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第3集 宴 中国人习惯把人生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正所谓“礼尚往来”,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宴饮聚会的风貌因此极大发展。人们将饮食与社交紧密相连,饮食之事倾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许。人们通过宴会,不仅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而且可增进亲和,达成和谐。第4集 养 中国人以饮食养生来保健,发展出独特的植物学、医学、营养学体系,创造出具有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食养正气,随手可得的平常食材,蕴含着健康的奥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讨论食养,希望帮助大家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第5集 厨人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显著的特色,展示著独特的价值观。千百年来,饮食已和我们的文化浑然一体无法分割。中国人通过食物,感知和把握周遭的世界。这一集将突出饮食里人的因素,着重展示人与食物的关系。无论家庭生存,还是宗族荣耀,食物构成了我们文化存续的基础,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们从饮食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继续看6-8集 选集 选集 分集剧情参考资料来源幕后制作
节目摄制组足迹遍布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台湾地区,拍摄地点多达115处,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达400多种。节目组将近200人,除了央视自己的团队之外,也有来自荷兰和台湾地区的摄影师和剪辑师加入。主创团队
出品人 慎海雄 监制 魏地春(总监制)、张宁(总监制)、梁红、史岩(节目监制)、石世仑(节目监制) 总导演 刘鸿彦 总策划 周塬 导演 骆永红 摄影 Benito Strangio(荷兰)、安同庆 撰稿 周塬、喻江 策划 陈江、胡爱忠、王伟达、韩任伟、刘伟鹏 总顾问 邱庞同、王仁湖、尚哈玲、边疆 美食总顾问 高炳义 顾问 章武、二毛 制片统筹 张东升 录音统筹 范立明 录音 乔婧、张金浩 导演助理 边国锋、王誉霏 英语翻译 孙兆林 剪辑 孙锋燚、闫伸、王宇宸、Rane Hazekamp(荷兰) 作曲 张逸马 解说 李立宏 摄影助理 彭海、汤惊雷、黄其泰、张小楠 航拍 卢宏梁、张二虎 数字影像管理 吴焱 前期调研 张铭、黄鹤 调色 夏镇、杨婧、张颖 片头设计 王晓雷、巴一、任丹、杜彦、李想、陈宏年 摄影棚拍摄 尤袆、张海鸿、史宇航、杨帆 声音设计 高宝喜、王同 声音统筹 陈璐、王博 声音编辑 柴玉伟、汤彦君、薄华宇、刘孟夏 海报设计制作 刘发禄、胡彪 片名题写 骆永红 制片 鲍月、刘洋、王海欣、易文韬、张明文、赵征 现场制片 贡佳敏 外联制片 王誉霏、张蕾、黎如雪 宣传统筹 江舒远 宣传片制作 张震 后期合成 牛爱云、朱建、王晓丹 花絮拍摄 赵世越、边国锋 弦乐队 亚洲爱乐乐团 音乐演奏 袁小钢、高冠琳、孙莹、丁晓逄、高翔、尚靖雅、高飞、邹畅、张平、王馨悦 音乐录音 王鑫、李源 音乐混音 许刚 包装设计 朱升元、戴红、李柳菁 后期制作 苏州传视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片头制作 恩都瑞格(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音频制作 北京沐肆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后期合成 北京中视北方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前期设备 银河星光(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视晨阳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制片服务 北京中视锦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项目主编 钱钰 节目编辑 李瑶 播出管理 刘茜、兰孝兵、陈妍妍、聂茸、霍志坚、符苏 责任编辑 袁峰、郝蕾蕾、欧阳秉辉、唐野、李振宇、苏丹 宣传管理 李艳峰、王春丽、杜袁腾、王彩臻、张晨明 融媒体监理 段莹、马梦莹、汪晓琳 融媒体传播 耿姝、郭晓姝、吴胜、宋莹莹、刘紫玉、张健、林琳、金齐 参考资料:幕后花絮
摄制组来仙居踩点两次,到皤滩古镇、永安溪、公盂景、高迁古民居等地,了解风土人情和食材情况。 摄制组在拍摄时苦下功夫,参与拍摄的扬州大厨陈华表示,种植大菜的老马夫妇来自汤汪,在片中做大菜烧芋头的就是他本人。 在导演在与薛泉生的交流中,发现淮扬菜选料的特别之处,提出拍摄青菜的本地品种“扬州青”的部分,以此来表现普通食材背后的故事。发行信息
早期宣传2018年1月12日,制作方公布该片先导视频。2月9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北京举办开播发布会。播出信息播出频道播出日期播出时间 CCTV-1综合频道 2018年2月19日至2月26日 20:00首播 RTHK33/33a(CCTV-1综合频道香港版) 2018年2月19日至2月26日 19:40提前播出(无广告版) CCTV-9纪录频道 2018年2月19日至2月26日 20:00同步播出 CCTV-2财经频道 2018年2月20日至2月27日 17:40档(周末18:40)播出,23:00重播 CCTV-4中文国际频道 2018年2月25日至3月4日 18:00档播出 CCTV-4亚洲版 2018年2月23日至3月1日、3月3日 18:00档播出 CCTV-4欧洲版 018年2月20日至2月27日 5:00(伦敦时间21:00)播出 CCTV-4美洲版 2018年2月20日至3月2日 9:00(纽约时间20:00)播出 CCTV-7军事农业频道 2018年3月3日至3月6日 7:20档播出 播出信息参考资料来源收视率据索福瑞全网监测数据,2月19日至26日央视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1.49%。作品评价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完善故事,强化人物,强化食物背后的文化,既近观食物之美,又远眺文化渊源。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更讲求表达跟美食相关的各种人文精神。 (《广州日报》评) 有了江南的“水八仙”的流行,荸荠、莲藕、茨菰、水芹、茭白加上莼菜、荸荠、芡实八种水生的产物,早在春秋时就已开始烹食,个个都是风味独特的养生宝物,民谣说“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菰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鲜,水生四季有蔬菜”,这四季出产的时令性格,深受食客的喜爱。《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对“水八仙”做了非常新鲜的呈现,不仅介绍了做法,也介绍了其渊源,使人食味思源。 (美食家叶放评) 很赞哦!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