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望洞庭的诗 朗读《望洞庭》和《题君山》比较两首诗在写景上的异同

火烧 2023-01-23 10:40:04 1077
朗读《望洞庭》和《题君山》比较两首诗在写景上的异同 朗读《望洞庭》和《题君山》比较两首诗在写景上的异同, 望洞庭和题君山写景的比较《望洞庭》和《题君山》比较两首诗在写景上的异同:雍诗里的君山在平静朦胧

朗读《望洞庭》和《题君山》比较两首诗在写景上的异同  

朗读《望洞庭》和《题君山》比较两首诗在写景上的异同, 望洞庭和题君山写景的比较

《望洞庭》和《题君山》比较两首诗在写景上的异同:
雍诗里的君山在平静朦胧的夜色中,娇媚迷人,是秀美丽的;程诗里的君山是 昆仑山顶之石,奇异非凡壮美的。
1、同:两首诗都引用了神话传说来写君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异:雍诗重在描绘君山的美景,将君山比喻成 水仙的 青髻,具体形象;程诗里重在交待君山的来历,利用 麻姑 之口,言其是被 海风吹落的 昆仑山顶石 。想像大胆奇特。

刘语熙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在写景上的异同是什么

异:刘语熙的《望洞庭》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雍陶的《题君山》从水中的倒影来描写,并生发联想。起笔先描写君山的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洞庭比作湘水女神的妆镜,把君山想象成镜中映出的倒影,女神正对着妆镜欣赏自己的秀鬟。
同:两首诗都引用了神话传说来写君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望洞庭的诗 朗读《望洞庭》和《题君山》比较两首诗在写景上的异同

《望洞庭》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1.写出了湖水宁静的特点,“镜”写的是水面无风时静如明镜的形象,“盘”也写的是水面的平静与形状。2.这首诗在写景上善用比喻,以“镜”“盘”“螺”为喻体状写了湖水的宁静和环境的清幽;此外还以“无风”来衬托水面的静。

望洞庭和题君山这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著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而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题君山与君山各有什么特点 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之神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故君山又称湖山。正是其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吸引历代诗人写就了一首首颇具审美价值的妙诗。上录唐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与方干的《题君山》(一说作者为程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两首同题诗,吟咏的物件都是洞庭湖的君山,其构思也都新颖巧妙,而又各有千秋。

诗贵创新,尤其是在构思上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选择新的表现角度。惟其如此,诗才有诗味,也才能耐人寻味,不胫而走。雍陶与方干深得个中三昧,其诗吟咏君山都注意避免重复前人的诗境,而写出新意来。雍陶的《题君山》,描绘洞庭君山之美景,起笔便不同凡响:"烟波不动影沉沉。"这里,诗人未正面描写君山,而是从其在洞庭湖中的倒影写起,以"不动"二字明言湖面风平浪静,水波不兴,以"沉沉"二字凸现君山倒影颜色的深沉与凝重,暗中点题,别具匠心。次句从色彩方面着墨,以"碧色全无"状写湖水之色,以"翠色深"状写君山之色,二者相互映衬。以上两句实写湖光山色的自然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湖山倒影图。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实写湖中君山倒影,转为虚写神话传说,并与湖山的描写融合起来。"疑是水仙梳洗处",意为:这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湘君姊妹梳洗生活的地方吧!此句虽想落天外,却情生目前,因为"疑是"的根据,即在前两句。倘若无前两句对湖光山色的实写,便缺乏激发想象的因素,这句也就显得突兀。"一螺青黛镜中心",巧比妙喻:平静的湖面是镜子,而湖中倒影的君山则是镜中水仙青黛色的螺髻。这里,诗人以青螺比喻君山,显然是受了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的影响,而又有所突破。刘诗以青螺比喻君山,想象新颖,完全是以实比实,而雍诗则融化古代的神话传说,虚实相对,想象奇特空灵,意象似幻实真。
方干的《题君山》描绘、赞美君山的奇异,选择了探究其来历的表现角度,且通过诗人游仙境而完成,在构思上与雍诗截然不同。首句写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方外",指神仙居住之处。"麻姑",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仙。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可见,麻姑神通广大,对世事变化了如指掌。诗人惊异于君山的奇美,想探究其来历。而对此,世人爱莫能助,即便是水仙湘君姊妹也未必能解答得出。于是,诗人选择了饱经沧桑的女仙麻姑,写他游仙境,遇见麻姑,获悉君山的来历,这正是诗的后三句所表达的内容。巧妙的是,诗中将诗人请教的问题及过程省略不写,而以"闻说"二字直接引出其答案:自古本无君山,而后来有君山,"元是"(原来是)昆仑山顶上的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神仙遨游之地,上有瑶池阆苑,且多美玉。君山系昆仑灵玉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其奇美自不必说。此诗写诗人游仙境,并未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那样极力渲染仙境的瑰丽神奇,而是依照以下的思路写来: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向她请教君山的来历(此问,诗中略而不写)→从麻姑处获悉君山的来历:原来是昆仑山顶的灵石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以此再现君山的奇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想象奇特,令人赞叹不已。
总而言之,雍陶的《题君山》,吟咏君山,从湖中君山的倒影起笔,实写湖山的自然美,而后,借助于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虚写湘君姊妹的神话传说,虚实相间,从而将君山描绘得秀丽异常,构思新颖,别具一格。而方干的《题君山》,吟咏君山,不像雍诗那样由实写湖山的自然美,转为虚写神话传说,而是直接以"游仙"的形式,通过游仙境、遇仙姑,神化君山不平凡的来历,从而,间接地表现出了君山的奇美,构思新颖巧妙,与雍诗各具特色。由此可见,尽管吟咏物件相同,但不同的诗人完全可以构思出不同的诗歌佳作。这也颇值得当今的诗作者思考与实践。

望洞庭这首诗把洞庭湖比作什么和什么,把湖中的君山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上的一个青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青螺:青色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青螺。

望洞庭这首诗把洞庭湖比作什么和什么,把湖中的君山比作什么

洞庭湖比作未打磨的铜镜 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

用《望洞庭》这首诗改写一篇写景的文章

秋天的一个夜晚,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美丽的洞庭湖畔,观赏这美丽的秋夜湖景.洁白如玉的一轮圆月发出柔和清亮的光,与清澈有波浪的湖面交相晖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清澈的湖水里倒影著美丽的月亮,月亮衬托著微波粼粼的湖面.在月光照耀下隐约可见倒映在湖中的影子.无风吹拂的洞庭湖,如未磨过的青铜镜一样,少了几分光泽与色彩,但却反映着朴实、纯朴的洞庭湖的另一面.从远处望洞庭湖的山山水水,就觉得更加的美丽了.洞庭湖到处是一片墨绿,如一颗绿得发光的宝石.洁白的洞庭水中间有一座墨绿的小岛­­­­­­­­­­­­­­­­­­­­­­­­­­­­­——君山,在环绕的洞庭湖的衬托下,真是像一只白银盘里放著一颗墨绿的青螺啊

望洞庭和皒眉山乐歌做两首诗都是什么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