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京强德气舍 气舍简介
气舍简介
目录
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经穴名·气舍4.1出处4.2穴名解4.3所属部位4.4气舍穴的定位4.5气舍穴的取法4.6气舍穴穴位解剖4.6.1层次解剖4.6.2穴区神经、血管4.7气舍穴的功效与作用4.8气舍穴主治病证4.9刺灸法4.9.1刺法4.9.2灸法4.10气舍穴的配伍4.11特效按摩4.12文献摘要4.13进展研究5经穴别名·气舍5.1神阙穴的别名5.2出处5.3穴名解5.4所属部位5.5神阙穴的定位5.6神阙穴的取法5.7神阙穴穴位解剖5.7.1层次解剖5.7.2穴区神经、血管5.8神阙穴的功效与作用5.9神阙穴主治病证5.10刺灸法5.10.1刺法5.10.2灸法5.11神阙穴的配伍5.12文献摘要5.13神阙穴研究进展5.13.1镇痛作用5.13.2对微量元素的影响5.13.3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5.13.4治疗五更泻5.13.5治疗慢性腹泻5.13.6治疗产后尿潴留5.13.7治疗皮肤瘙痒5.13.8治疗荨麻疹5.13.9治疗关节炎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气舍1拼音
qì shè
2英文参考
Qìshè ST11[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què CV8[中国针灸学词典]
qìshè[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1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1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气舍:1.经穴名;2.经穴别名。
4经穴名·气舍
穴位 气舍 汉语拼音 Qishe 罗马拼音 Chishe 美国英译名 Energy House 各国
代
号 中国 ST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E11 富耶氏 德国 M1 英国 S11 美国 St11
气舍为经穴名(Qìshè ST11)[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1]。气指呼吸之气,舍即舍宅,穴在气管旁、有如气之外舍,故名气舍[1]。主治咽喉肿痛,喘息,咳嗽,气喘,咽喉炎,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哮喘,百日咳,支气管炎,呃逆,瘿气,瘰疬,颈项强痛,颈项强急,瘿瘤,项强,喘逆,饮食不下,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核,膈肌痉挛,消化不良,食难下咽,食道炎,颈淋巴结结核,落枕,颈椎病,颈项强直等。
4.1出处
《针灸甲乙经》:气舍,在颈直人迎下,挟天突陷者中。
4.2穴名解
气指呼吸之气,舍即舍宅,穴在气管旁、有如气之外舍,故名气舍[1]。
气,《说文》:“云气也。”《论语·乡党》:“屏气似不息者。”舍,有宅舍之义。《鬼谷子·本经阴符》:“神归其舍。”此穴在“天突”穴之旁,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陷凹中,为治气结、留聚之病的要穴。[2]
4.3所属部位
颈[3]
4.4气舍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气舍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4][5]。
气舍位于颈部,人迎穴直下,锁骨内端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凹陷处[6]。
气舍位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取之[1]。
气舍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气舍穴的位置
气舍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气舍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气舍穴的位置(肌肉)
4.5气舍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在锁骨内侧端之上缘,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穴。
位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取之[1]。
正坐仰靠位,在人迎直下锁骨内侧端上缘,距天突约1.5寸处取穴;或在人迎直下,锁骨的上缘外取穴[7]。
快速取穴:先找到人迎(正坐,头微侧,从喉结往外侧量约2横指,可感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动脉搏动即是),直下,锁骨上缘处即是[8]。
4.6气舍穴穴位解剖
气舍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骨舌骨肌、颈动脉鞘。有颈前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前支及舌下神经袢支。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内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颈丛的皮支外,还有颈外浅静脉、颈静脉弓和颈阔肌,该肌由面神经颈支支配。针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凹陷处,入胸骨舌骨肌,并深进至气管前筋膜。在颈根部,胸廓上口的前缘深部,左右侧有无名静脉,在右侧静脉下方,有无名动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左侧有左颈总动脉(发自主动脉弓)。在这些血管的深面,两侧均有胸膜顶和肺尖,因此切勿深刺。
4.6.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1]。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5]。
4.6.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和颈横神经分布;深层有迷走神经干和颈总动脉经过,并有面神经颈支分布[5]。
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及舌下神经襻肌支;并有颈前静脉通过,深层为颈总动脉[6]。
4.7气舍穴的功效与作用
气舍有清咽利肺,理气散结的作用。
气舍有清肺利咽,消肿散结的作用[1]。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诸病源候论》:“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喉痹、瘿瘤皆为本穴所主。
4.8气舍穴主治病证
气舍穴主治咽喉肿痛,喘息,咳嗽,气喘,咽喉炎,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哮喘,百日咳,支气管炎,呃逆,瘿气,瘰疬,颈项强痛,颈项强急,瘿瘤,项强,喘逆,饮食不下,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核,膈肌痉挛,消化不良,食难下咽,食道炎,颈淋巴结结核,落枕,颈椎病,颈项强直等。
气舍穴主治咽喉肿痛、喘息、呃逆、瘿气、瘰疬、颈项强痛[5]。
气舍主治咽喉肿痛,颈项强急,咳嗽,气喘,瘿瘤,瘰疬等[6]。
气舍主要用于治疗胸肺及颈项等部疾患:如咽喉肿痛、瘿气、瘰疬、项强、喘逆、饮食不下,以及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核、咽喉炎、支气管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等[1]。
气舍穴主治瘿瘤,瘰疬,颈项强直;咽喉肿痛;咳嗽,气喘;呃逆,食难下咽[7]。
呼吸系统疾病:咽炎,扁桃体炎,喉炎,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
消化系统疾病:食道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
其它: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落枕,颈椎病。
4.9刺灸法
4.9.1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5][7],局部有酸胀感[7]。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6]。
4.9.2灸法
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1]。
艾条灸3~5分钟[6]。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4.10气舍穴的配伍
气舍配扶突、人迎、合谷,有软坚散结,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瘿瘤。
气舍配扶突、人迎,治瘿瘤[7]。
气舍配中府、膻中,治咳喘[7]。
气舍配魄户,治咳逆上气[7]。
4.11特效按摩
用中指指腹按揉气舍,每次1~3分钟,力度适中,可保护肺脏,预防感冒[8]。
4.12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肿不得顾,气舍主之。瘤瘿,气舍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咳逆上气,瘤瘿喉痹咽肿,颈项强不得回顾。
《外台秘要》:主咳逆上气,瘤瘿气,咽肿,肩肿不得顾,喉痹。
4.13进展研究
针刺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气舍、天突等穴,可使颈围逐渐缩小,尿碘降低,尿中固醇类物质增加,但对血浆蛋白结合碘,碘131吸收率,血浆胆固醇及基础代谢均无明显影响[1]。
5经穴别名·气舍
气舍为经穴别名,即神阙穴[1][6]。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
穴位 神阙 汉语拼音 Shenque 罗马拼音 Shenchueh 美国英译名 Spiritual Shrine 各国
代
号 中国 CV8 日本 8 法
国 莫兰特氏 VC8 富耶氏 德国 KG8 英国 Cv8 美国 Co8
神阙为经穴名[9](shénquē[4]CV8,RN8) 。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9]。神即神气,阙即宫门,此穴在脐中,脐为胎儿气血运行之要道,如神气出入之宫门,故名神阙[9]。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泻,水肿,虚脱,久泻,痢疾,绕脐腹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疝气,中暑,角弓反张,泄痢,尸厥,风痫,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等。
5.1神阙穴的别名
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脐中(《针灸甲乙经》)
气舍(《外台秘要》)
脐孔(《千金翼方》)
气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维会(《循经考穴编》)
命蒂(《经穴纂要》云出《危证简便》)
5.2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脐一穴。《外台秘要》: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
5.3穴名解
神即神气,阙即宫门,此穴在脐中,脐为胎儿气血运行之要道,如神气出入之宫门,故名神阙[9]。
神,指人之元神与脐神。《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苑·修文》:“神者,天地之本而万物之始也。”阙,宫阙,门观,又同缺,空的意思。神阙意为元神出入之处与所居之宫阙,脐神亦指人身之元神。《黄庭内景经》注:“脐中为太乙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昆仑,一名特枢。”脐为腹之缺,故神阙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惧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穴当脐孔,脐为先天之结蒂,是处胎生之时,连系脐带,以供胎儿之营养,故又名为命蒂。[2]
5.4所属部位
脐中[10]
5.5神阙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4]。
神阙穴位于脐区,脐中央。仰卧取穴[9]。
神阙穴位于脐正中[11]。
神阙穴在任脉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肌肉)
神阙穴在脐中的位置(内脏)
5.6神阙穴的取法
仰卧,于脐窝中点取穴。
神阙穴位于脐区,脐中央。仰卧取穴[9]。
仰卧位,于肚脐正中取穴[12]。
5.7神阙穴穴位解剖
神阙穴下为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浅层主要有第十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脐周静脉网。深层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5.7.1层次解剖
皮肤→结缔组织→壁腹膜[9]。
5.7.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和腹壁上、下动脉吻合支分布[13]。
5.8神阙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
神阙穴有回阳固脱、健运脾胃等作用[9]。
神阙穴位于脐中,乃人体生命之门,灸之温阳救逆、开窍醒神,用于治疗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等[14]。
脐位于上、下焦之枢,临近胃肠,所以神阙穴又有健脾和胃、理肠止泻之功,可治疗腹痛、水肿、久泻、脱肛等[14]。
神阙穴属任脉,近于下焦,故可治疗小便不禁、产后尿闭、妇女不孕等[14]。
神阙穴具有回阳固脱、健运脾阳的作用,施以灸法善治真阳衰败之虚脱证及中焦虚汗之证[14]。
针神阙穴有回阳救逆、开窍复苏、利水固脱之功。主治水肿,肠鸣泄利,绕脐痛,脱肛,痫证。[2]
5.9神阙穴主治病证
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泻,水肿,虚脱,久泻,痢疾,绕脐腹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疝气,中暑,角弓反张,泄痢,尸厥,风痫,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等。
神阙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9]。
神阙穴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13]。
神阙穴主治久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便秘,肠癖下血;昏厥,虚脱,痫证;妇人血冷不受胎,产后尿闭;癃闭,小便不禁,五淋;水肿,疝气,四肢厥冷,中暑,中风脱证,角弓反张[12]。
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
5.10刺灸法
5.10.1刺法
禁刺[9]。
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13]。
《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
《证治准绳》:“按脐为神阙穴,禁针之所。”
5.10.2灸法
宜灸。
多用艾条或艾炷隔盐灸[13]。
用温灸或隔盐灸[9]。
可灸,强身保健可用隔盐或隔姜灸[12]。
神为一身主宰,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人茍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不觉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凡属挥霍缭乱,有干神明之外感急证,本穴主之,但以灸熨为佳。按摩者,转运此穴,可以通畅矢气,消化水谷。《道藏》谓:“脐为后天之气舍。”故又名本穴为“气舍”。因足阳明经更有气舍,故本穴只称神阙而不称气舍。[2]
5.11神阙穴的配伍
神阙穴配灸天枢、大肠俞治慢性肠炎[9]。
神阙穴配灸足三里治痢疾[9]。
神阙穴配灸百会、关元治虚脱[9]。
神阙配关元,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
神阙配百会、膀胱俞,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
神阙配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神阙配石门、天枢、气海,治少腹疝气[12]。
②神阙拔罐,配刺天枢、足三里,治泄泻。
神阙配足三里,治肠鸣腹痛[12]。
神阙配关元重灸,治中风脱证[12]。
神阙配水分、气海,治绕脐痛[12]。
神阙配灸三阴交,治五淋[12]。
5.12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
《针灸甲乙经》:水肿大平脐,灸脐中,无理不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绝子,灸脐中,令有子。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泄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水肿,鼓胀,肠中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
《针灸大成》:主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败脏腑,泄利不止,水肿,鼓胀,肠鸣,状如流水声,腹痛绕脐,小儿奶利不绝,脱肛,风痫,角弓反张。
《类经图翼》:主治阴证伤寒中风,不省人事,腹中虚冷伤惫,肠鸣泄泻不止,水肿鼓胀,小儿乳痢不止,腹大,风痫,角弓反张,脱肛。妇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脱胎。
《类经图翼》:故神阙之灸,须填细盐,然后灸之以多为良,若灸之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若灸少,则时或暂愈,后恐复发,必难救矣。但夏月人神在脐,乃不宜灸。
《万病回春》:治阴证冷极,热药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肾囊缩入,牙关紧急,死在须臾,用大艾炷灸脐中,预将蒜捣汁擦脐上,后放艾多灸之。
《神灸经纶》:凡卒中风者,此穴最佳。罗天益云:中风服药,只可扶持,要收全功,灸火为良。盖不惟追散风邪,宣通血脉,其于回阳益气之功,真有莫能尽述者。
《医宗金鉴》:主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又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等证。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3神阙穴研究进展
5.13.1镇痛作用
艾灸神阙对治疗关节炎和缓解关节疼痛疗效明显。对弗氏佐剂诱发的关节炎大鼠,观察艾灸对关节肿胀程度、炎症病理过程及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的影响,发现艾灸“神阙”后,关节周围软组织坏死情况、炎症反应程度均比较轻,血浆内中分子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2]
5.13.2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有人艾灸神阙,对老年人头发中的锰、锌、钙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艾灸可使老年人发锰的含量显著增高,锌、钙的含量也有显著增加,发现铜、铁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12]
5.13.3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神阙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老年人保健灸2个月前后的免疫功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保健灸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提高T淋巴细胞的数值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的形成率,差异显著;并能提高体液免疫功能,使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含量显著增加。[12]
现代研究表明,隔盐灸神阙,可提高正常小鼠脾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水平,针灸神阙穴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
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之内迅速升高,72小时和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时间。
5.13.4治疗五更泻
用中药外敷神阙穴,取肉桂、鸡内金各3g,硫磺、枯矾、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新鲜葱头3~5节,捣烂,加醋共调成糊状,平摊于神阙,用纱布覆蓋,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
5.13.5治疗慢性腹泻
隔药饼灸,取丁香、肉桂、甘松、山柰各等分,加入适量面粉,用温水合成药饼(用针将药饼刺数孔),药饼置神阙上,再将鸡蛋大小艾绒置药饼上,灸3~5壮,次日按原装,并加灸中脘穴即可。

5.13.6治疗产后尿潴留
将盐炒黄填入神阙穴,再将葱压成0.3cm饼状置盐上,将艾炷置饼上,灸1~4壮。
5.13.7治疗皮肤瘙痒
隔药灸神阙,取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等量研细填神阙,每日1次,即可取得较好疗效。
5.13.8治疗荨麻疹
用闪罐法,每日1次,可连续治疗3次。
5.13.9治疗关节炎
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发现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
6参考资料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5.^ [2]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2.^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1.^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51.^ [10]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7.^ [12]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5.^ [13]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 [1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75.古籍中的气舍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二]玉机真脏论第十九篇玉机也。黄帝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
《经穴汇解》:[卷之一]项颈部第二突(甲乙)一名水门。(甲乙)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甲乙)人迎下。气舍上。二穴之中。(入门)按...
《灵素节注类编》:[卷二阴阳脏腑总论]经解玉机真脏论》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
《类经》:[四卷藏象类]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
《医经原旨》:[卷一]脏象下第三,满而不实也”。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
更多古籍中的气舍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