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短歌行其一 《短歌行》(曹操)诗句译文赏析

火烧 2022-03-24 00:37:04 1057
《短歌行》 曹操 诗句译文赏析 短歌行 曹操 系列:古诗三百首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短歌行其一 《短歌行》(曹操)诗句译文赏析

《短歌行》(曹操)诗句译文赏析  

短歌行 曹操 系列:古诗三百首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注:「对酒当歌」一句,很多学者认为「对」和「当」是对称同意,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此句应译为:面对着美酒与乐歌。呈现的是曹操与众臣齐集厅堂,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表演的情景。)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沈同沉)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摘取。)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主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诗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赏析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著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像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著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像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