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抗战小故事300字 现代抗日英雄小故事(700字)

火烧 2021-10-31 13:38:33 1056
现代抗日英雄小故事(700字) 现代抗日英雄小故事(700字)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

现代抗日英雄小故事(700字)  

现代抗日英雄小故事(700字)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北洋淀有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张嘎,看上去手无腹肌之力,其实,他是一位非常有远大抱负的小英雄。
抗日小英雄——张嘎
张嘎只有一位唯一的亲人——奶奶,他很爱奶奶,因为奶奶最爱他,疼他。他也很崇敬奶奶,因为奶奶都已经年过花甲了,还竭尽全力维护八路军叔叔。他和奶奶的生活过得很艰苦,但觉得很快乐,也很幸福,然而亲爱的奶奶却被凶残的敌人给杀害了,小嘎子最敬爱的老钟叔叔也被抓走了……这些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沉痛的打击,一瞬间,他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
但是,小嘎子是个刚强勇敢的孩子,失去亲人的伤痛并没有使他消沉,敌人锋利的刀子更不能让他屈服;相反,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反倒燃起了炽烈的复仇之火,要帮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而且在小嘎子内心深处还有着一个远大的目标——像老钟叔叔和罗金叔叔那样,做一名机智勇敢而又为国报仇的侦查员,狠狠回击敌人。
小嘎子是个机灵可爱的孩子,他勇敢顽强,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
当老满父子为了掩护嘎子而遭到伪君毒打时,他敢于大义凛然地挺身而出,并镇定地告诉敌人:“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八路军,和他们没有关系。”当他被敌人关起来后进行拷问时,他咬紧牙,被敌人打得满身伤痕,也永不向敌人低头……他的稚气逗人爱,他的刚强使人鼓舞。在温馨的革命对伍中,区队长和罗金保叔叔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嘎子,同时也在严肃地教育著嘎子。这样使嘎子更加坚定了坚强而乐观的革命斗争意志。
张嘎所痛恨的日本队长龟田终于被消灭了,替奶奶报了大仇。区队长宣布了他已经是一名侦查员了,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但是,日本帝国主义还没有打垮,所以以后更须要努力,早日消灭日本人,为中国母亲报仇雪恨。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也作王璞,幼名兰贵,1929年生,河北完县人。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王朴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朴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乡,王朴和乡亲们躲进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朴和乡亲们。鬼子拿着汉*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朴和他妈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支和弹药藏在哪里。王朴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野场惨案。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岁的王朴、王朴的母亲、弟弟和奶奶。
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著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抗日小英雄——雨来
鬼子又要来扫荡了,村里的人都慌慌忙忙赶着牛、驴和猪,肩

关干抗日英雄小故事三十字

答:抗战时期,年仅13岁的儿童团员王二小常常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日本鬼子来“扫荡”,看见王二小,就叫他带路。为了保卫转移的乡亲,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日本鬼子就把他杀害了。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1976年前中国抗日英雄,小故事在抗日英雄身上发生的小故事

王朴,也作王璞。王朴生于1928年,牺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著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祕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蹟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在战火中成长——中国抗日小英雄的传奇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
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蹟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纪念碑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蹟的讯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蹟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1940年河北唐县儿童团员在执行“安检”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
“讯息”树上的小哨兵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讯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絃,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抗战期间,学生在制作木刻书籍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gcdzg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gcdzg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三个小英雄:张玉芬(左)、牛中才(中)、温三郁(右)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md和dz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著“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抗日英雄小故事有哪些三百字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一行人刚被李公公带回村边,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巖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储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著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约200字滴抗日小故事,不要英雄故事!今天之内!快

王小二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抗日小故事

有一个鬼子的炮楼修在一个村子的旁边,修的比较坚固,当时在那一带活动的八路和游击队都没有火炮这样的重武器,无法对这样的炮楼据点进行有效攻击。如何拔除这个据点呢?当地的民兵可真有办法,时值夏季,他们白天在地里抓了不少的青蛙,到晚上,把辣椒粉和胡椒面塞到青蛙的肚子里,然后晚上派人把青蛙放到炮楼附近,青蛙受到刺激,就不停地拼命叫唤,几万只青蛙同时叫唤估计声音不小,这下鬼子和伪军苦了,白天民兵打冷枪无法睡觉,晚上青蛙准时上班,也无法安眠,动枪动炮的只不过打死一堆的青蛙。苦撑苦熬了近一个多月,因为睡眠不足,该据点因病减员大增,最后只好撤退了事。
还有许多的故事,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鬼子天天就在应付恶心的事件,虽然不死人或者死人不多,但最后很多地方的鬼子不胜其烦只好统统地开路了,只剩下一个沁源城孤苦伶仃,城外百姓和八路基本上该干啥干啥。出城吗?土八路到处埋地雷,又加上只要鬼子一出动,老百姓早就跑个精光,粮食牲口什么的也藏的严严实实,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抢,加上民兵不时放个几枪,打死个把人,更是晦气。所以到后来几乎所有的鬼子汉奸都不愿意去干这个苦差使,于是大部分时间鬼子和汉奸在只好在县城里自娱自乐,鬼子原指望用在沁源这样的地方抢的粮食的养活他们在太原的军队,多了就运回日本去喂养老鬼子、小鬼子和母鬼子,现在却不得不从太原运送给养来养活沁源的鬼子,那么太原的鬼子吃什么呢?那可能就要有劳他们国内的老鬼子、小鬼子、母鬼子多干点活,多打点粮食了。当时在整个的华北平原,在江南的水乡,应该这样类似的故事层出不穷,鬼子本来想用中国的粮食来养活鬼子的国民,用中国的矿产来建筑鬼子的工业体系。却不想在中国全体人民的打击下,占领的地方不但没有成为他们的钱柜,反而成为消耗的无底洞,真是很不划算。他们对中国的战略企图几乎完全失败。

抗战小故事300字 现代抗日英雄小故事(700字)

抗日不洗脸表明心志
尚志市现已八十一岁的老人王凤贤,一九三三年的时候才九岁。当年赵尚志带领游击队在珠河抗日的时候,王凤贤曾经给游击队送过两年的饭。
忆起那段历史,王凤贤对赵尚志不洗脸的印象特别深刻。赵尚志的不洗脸是出了名的,“连小日本鬼子都打不出去,还有什么脸啊!”这是他不洗脸的理由。赵尚志说,一定要等到打跑了日本鬼子以后,才会把脸洗干净。
一次,赵尚志迷迷糊糊地烧了两天,被抬到了王家的炕上躺下。王凤贤就在一旁帮他敷毛巾,当她看到赵尚志脸上积著厚厚的污渍,就随手帮他把脸给擦了。赵尚志醒来发现自己的脸被洗干净时,恼怒而又无奈地瞪着小王,说了一句“这次洗脸不算,等打跑了日本鬼子我再真正洗一次脸。”
抗日不改名威震敌胆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日军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gcdzg,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
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一九四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
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身高一米六抗日大英雄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可事实上赵尚志身高只有一米六二。
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生前的照片,是一九三二年八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
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建立抗日游击队。到一九三四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据抗联老战士孙亚山回忆,一次打仗的时候,两边枪都响了,赵尚志把匣子枪往后一背,骑在马上讲话。有人说,“枪子儿可不听你的呀!”他不理。过后有人问他为啥不开枪,他说,“枪子儿能打着几个?可是,一讲就是一大群啊!”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一九四二年二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负伤被俘后被日军残忍杀害。随后日军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直到六十多年后才被一位解放军军官发现。

抗日小故事小兵张嘎电影《小兵张嘎》40多年来已经使小英雄张嘎的故事家喻户晓。小兵张嘎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作品,他的真名叫燕秀峰,绰号燕嘎子,在冀中大名鼎鼎,令日伪军闻风丧胆。1924年,燕秀峰生于河北任丘县于村乡后王约村,五六岁没了爹孃,跟着哥哥一起生活。由于从小就机警灵活,按家乡话讲就是又“坏”又“嘎”,因此大家都叫他燕嘎子。1938年燕嘎子参加了抗日游击队,1939年加入gcdzg。先后担任勤务员、通讯员,后调入区小队手枪班。从14岁参加游击队到调入正规部队的六七年间,嘎子参与奇袭攻克敌人炮楼8座,缴获敌人机枪、步枪、手枪等武器100余支,击毙鬼子、汉奸、伪军等200多人,活捉的不计其数。在冀中九分割槽抗日斗争最残酷的年代,“燕嘎子”作战非常勇猛。他的事蹟在冀中九分割槽传为美谈。1944底,“嘎子”出席了晋察冀边区召开的第二次英模大会。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这次会议上他有幸认识了著名作家魏巍。魏巍根据燕秀峰的事蹟写了《燕嘎子的故事》,记述了燕秀峰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生涯。后来作家徐光耀把嘎子的艺术形象搬进了电影《小兵张嘎》中。计取食物嘎子第一次执行任务是1939年夏天。日本鬼子把六七个村的一片根据地封锁起来了,游击队被困在高粱地里,又渴又饿。队长这时交给了嘎子一项任务:给同志们搞点吃的,并且制定了“不许偷、不许抢、不许违犯纪律”的三不政策。这“三不许”可让嘎子有点发蒙。不过队长给了嘎子一支手枪,这是嘎子第一次摸枪。见了枪,嘎子来了精神。他穿过封锁线来到一个被鬼子占领的村子。在村口嘎子看见了一个卖烧饼、果子的茶水摊,可是嘎子一个钱都没有。正在犯愁的时候,一个别著撸子枪的汉奸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往长凳上一坐抓起烧饼、果子就大吃大嚼,摆摊的老大爷敢怒不敢言。嘎子眼睛一亮,计上心来,悄悄地走到汉奸的身后,大喊一声:“别动,动就打死你!”汉奸吓了一跳,连说“不动不动……”嘎子伸手在他腰间一捋,下了他的枪,又命令他“向前十步走,双手抱头蹲下”。回过头来,嘎子对老大爷说:“我是八路的侦察员,遇到了特殊情况想赊你老这些烧饼、果子,过后由组织上来按价还钱。”老大爷痛快地答应了。嘎子又叫过来汉奸,喊道:“把这些吃喝都给我拿着跟我走,你敢不老实就崩了你。”汉奸连声说:“饶命饶命。我跟你走。”赶忙揹著烧饼、果子,拎着茶水,和嘎子一起往前走。由于一路上有这个汉奸作掩护,嘎子顺利返回了根据地。同志们吃饱喝足后,队长表扬了嘎子,说他超额完成了一项艰钜任务。这一年嘎子才15岁。勇毙伪军队长梁召岗楼的伪军队长,经常抓捕村干部和群众,勒索钱财,杀害无辜百姓,凶险狡猾。老百姓恨透了他,叫他“东霸天”,纷纷要求抗日队伍除掉他。队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嘎子,并给他派了两名同志当副手。嘎子接受任务后仔细研究了“东霸天”的活动规律,决定在赶集日干掉他。这天,嘎子三人化装成赶集的老百姓来到大街上。集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嘎子和同志们来到岗楼前,选择了有利地形静等“东霸天”出来。等了小半天,岗楼门开了,“东霸天”穿着日本黄呢军大衣,足蹬高筒黑皮靴,带着几个伪军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等走到离嘎子三四米远的时候,这家伙看见了嘎子,突然拔出枪对准嘎子大喊一声:“举起手来!”嘎子一愣,心想:“被识破了吗?不会,他这是在诈我。”于是装出非常害怕的样子说:“老总,俺是赶集的。”东霸天斜楞着眼睛:“赶集的?老子看你是八路的探子。”随后抬脚就踢,并命令伪军把嘎子带到炮楼里去。嘎子边走边想:这进去就是个死,不如就在这儿干吧。这时“东霸天”在背后连喊带骂、推推搡搡,嘎子借势故意向前迈了个趔趄,就势一滚,顺手从怀里掏出枪,啪的一枪,当即击毙了“东霸天”。队友们也纷纷拔枪射击,顿时全集大乱,趁著伪军吓昏了头的时候,嘎子钻入人群中不见了。这以后嘎子又和同志们打了许许多多的胜仗,成了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伪军、特务们都怕他,出门时还相互提醒:“留点神,别碰上燕嘎子。”

求抗日小故事

“狼牙山五壮士”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