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天宅在家怎么办 暑假来了,当心你的孩子变宅童哟!
暑假来了,当心你的孩子变宅童哟!
进入7月,各地学校开始陆续放暑假了,漫长的假期,孩子们最喜欢做什么呢?《中国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听音乐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陪学习、陪玩耍、陪入睡……如今,ipad电脑、智能手机等触屏设备俨然变成了孩子的“电子保姆”兼“玩伴”,有专家警告,过早过度接触电子产品,或让原本应该活泼好动的孩子变成“宅童”。
“宅童病”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伤害都很大,通常会出现视力下降、高血压、冠心病;极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如求知欲降低,厌烦与别人交往,不愿意融入社会等;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暴力倾向,甚至形成“网瘾”或“抑郁症。”专家建议,家长假期应带孩子多出去走走,用丰富多彩的假期安排和符合孩子兴趣的各种活动,把“宅童”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中。
进入7月,各地学校开始陆续放暑假了,漫长的假期,孩子们最喜欢做什么呢?去年底公布的《中国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听音乐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另据《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显示:27.7%的青少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

陪学习、陪玩耍、陪入睡……如今,ipad电脑、智能手机等触屏设备俨然变成了孩子的“电子保姆”兼“玩伴”,占据着孩子们大量的童年时间,有专家警告,过早过度接触电子产品,容易让原本应该活泼好动的孩子变成“宅童”。“宅童”们能在家窝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都不愿出门;在家里电子产品前他们游刃有余,出了门却沉闷不语,不爱运动,似乎更愿意沉浸在电子的世界里。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群体中心主任江崇民日前指出:“正是这种‘宅’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急剧下滑,而且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宅童病”对孩子身心健康伤害都很大
“宅童”指的是喜欢猫在家里、整天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这些孩子不喜欢运动,没有其他爱好,更没有时间学习,他们把所有最美好的时光都交给了虚拟的网络。“宅童”的产生,跟家庭教育、孩子本身以及周围环境都有重要关系。
昆明格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医生刘子钰表示,足不出户的“宅”生活会对孩子的身心有不好的影响。第一,正在发育中的孩子,身心都没有发育健全,孩子们需要多运动,例如游泳、爬山,长期在家不运动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第二,长期宅在家里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而且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发生变化。
孩子在家“宅”得时间长了,有的孩子就会患上“宅童病”。据医生介绍,“宅童病”的表现是叛逆、孤僻、难沟通,总觉得上网时间不够,有的孩子甚至还装病或宁愿挨打也不出门玩。“宅童病”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伤害都很大,通常会出现视力下降、高血压、冠心病,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暴力倾向。
专家指出,长期“宅”在家中,会让孩子情绪烦躁、思想封闭,极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严重的会形成“网瘾”甚至“抑郁症”。孩子的社交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如求知欲降低,厌烦与别人交往,不愿意融入社会等。
家长要想方设法让“宅童”多走出家门
现在家长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往往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从而导致孩子们在虚拟的世界寻找感情寄托,有的甚至染上网瘾。尤其到了假期,“宅童”让不少家长伤透了脑筋,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整天玩电脑而不止一次发火,结果孩子根本不听,仍然沉迷于网络。
把“宅童”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一味的管教,处理不好还会激起他们的反感和愤怒。一位心理咨询师表示,孩子长期待在家里对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很不利,但如果家长强行要求孩子离开电视、电脑,甚至采取打骂的方式,则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专家建议,“宅童”的家长应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掌握正确的方法,把“宅童”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中。
1.家长要多关心和引导。
家长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用语言、行动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人的爱护,不至于使他们从电视、网路上寻求心灵的慰藉;
2.多安排一些足够诱人的户外活动。
如果想把孩子从电脑前拽走,就要有更吸引他的活动。父母们首先要推掉那些和朋友的聚会、应酬,节假日尽量陪孩子一起活动。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带他去看他最喜欢的篮球比赛、看电影、去郊游、钓鱼,总之,用各种休闲活动日程将孩子的上网时间挤掉。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会逐渐发现,网络世界之外,居然也有如此多有趣的活动,渐渐地,就不再迷恋电脑了。
3.合理引导孩子,培养其他兴趣爱好。
不要为了挤占孩子上网时间,就给他们盲目地报各种补习班、学习班。报班未尝不是个办法,但要报得巧妙。你可以从日常观察中发现孩子的喜好,比如他喜欢跆拳道、乒乓球还是游泳?然后投其所好。这样做,孩子不会有任何逆反心理,反而易欣然接受。对于“宅童”们来说,这些以运动为主的兴趣班会比英语、数学等与学习有关的补习班,效果好得多。
4.鼓励孩子多参加社区活动,与同学保持现实交往。
这样可使孩子与社会保持接触,满足他们正常的交往需求,而不是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