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劳劳亭什么意思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原文_翻译及赏析

火烧 2022-01-21 13:57:15 1035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原文_翻译及赏析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唐代·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送别 ,离别借景抒情译文及注释译文天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原文_翻译及赏析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唐代·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送别 离别借景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劳劳亭什么意思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原文_翻译及赏析

赏析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镟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创作背景

此诗所作年代已难以确考,似为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李白漫游金陵时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为去朝以后所作,不知确在何年,姑系于此(指天宝八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