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对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的收获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的反思(1)

火烧 2022-08-10 13:00:20 1067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的反思(1) 躁动、跌宕的20世纪已经远去,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心理教育”的凸现乃是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它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从教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的反思(1)  

躁动、跌宕的20世纪已经远去,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心理教育”的凸现乃是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它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从教育进程到教育评价无不浸入心理教育的印迹,其实,我国的心理教育才刚刚起步,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进行研究。

就名称而言,心理教育的提法远未达成共识,比较常见的提法就有:心育、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等。名称用法的歧义实际反映了人们对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也是与人们所从事的实践领域的差异密切关联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提法的背后有着相异的实践领域,但如果加以精心提炼,能够从这些相异的名称中抽取相同的内涵,这些活动都以人的心理为指向,即人的“心理”是共同的、共通的领域,而对人的心理的指导、咨询、训练等等归根结蒂是属于“教”与“育”的范畴,因此,用“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来统摄上述诸多提法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当然,“统摄”不等于“替代”,在各别的实践领域,心理教育实践应有其能体现实践内涵的称谓。

对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的收获 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的反思(1)

心理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从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人的心理素质,无论是“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还是“防治心理疾病”都属于发展人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心理素质与人的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处在中间层次,它与生理素质结合,共同构成人生发展的基础,构成了人的世界的“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体。为了深入地审察心理教育的内涵,下文将从三大方面论证心理教育,以表明笔者对心理教育的一些理解和体悟。

一、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

人性的问题是伴随教育的永恒话题,一种教育观念、教育理想常常在有意无意中隐含着人性的预设,从古及今有关人性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人性为基点的教育的争论,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由此导引出的教育理念就是“化性起伪”,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在西方历史上关于人性问题有同样的争论,从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到柏拉图、斯多葛学派的“至善主义”,从中世纪神学的“神的意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费尔巴哈的“爱是人生命存在的本质”到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等非理性主义者的“在意志、情感、潜意识中体验人的本质”,每一种人性的假设都寓含着丰富、鲜活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教育观就是极好的范例。人本主义者(如马斯洛、罗杰斯等)对人性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可归之于“性善论”),在心理教育过程努力营造尊重和信任人的良好氛围,并力图通过这样的氛围激发、达成人的心理的自主成长。说心理教育是一种张扬人性的教育,这是由心理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心理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心理机能、发掘心理潜能,是心灵建构的活动,人性的基础层次是心性,人只有具备最基本的感知、记忆、思维、想像、情感、需要等心理能力,才能从事作为人的活动,才能从人性的视域来审察作为人的活动,要使人具有作为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对人心理的培育就势在必行,从这一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那么,从人性的高度来审视,心理教育究竟要张扬什么?

1.人之心力

心力与体力对应,是人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总和,也可称之为心理能力,它能生发出巨大的能量。每一个正常发展的人,都具有一定的遗传素质,这种不定型的能量与后天因素的结合使人与那些依靠固定结构发展的动物具有质的差异,其实,就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素质而言,人并不占有多大的优势。人跑不能胜马,力不能胜牛,更不能像鸟儿飞翔,但动物不具有丰富的心理世界,更不具有能使自身发展壮大的心力。正是有了这种不定型的心理能量,经过自然的成熟与社会化过程的交互作用,通过自身的努力,人能够积累智慧、丰富情感,形成独特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特质。因此,人性并不表现于人的生物性,而表现为他的理性和精神,人的真正力量是精神力量,人的真正价值是精神价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