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南宋秦桧是哪里人 秦桧(南宋宰相)

火烧 2022-06-05 00:38:32 1054
秦桧(南宋宰相) 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已投票讨论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1]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

秦桧(南宋宰相)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讨论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南宋初年宰相、奸臣,主和派的代表人物。[1]

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宋钦宗时,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年),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随徽、钦二帝被俘至金,为挞懒信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回到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次年被劾落职,绍兴八年(1138年)再相,前后执政十九年,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时年66岁,追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执政后又恢复其王爵和谥号。

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当年也曾爱国的秦桧为何要做那么多坏事?他真是金国间谍吗?2019-05-19 13:05

对于勾结金兀术,谋害岳飞的大奸臣秦桧,其历史形象已经盖棺定论了。但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却是对其颇有争议。其争议之处,关键在于绍兴九年(1139年)和议。绍兴八年到绍兴九年的议和,与后来的议和大有不同。...详情

相关新闻

内容来自

本名

秦桧

别称

秦太师、秦相

字号

字会之

所处时代

南宋初期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湖北黄州

出生时间

1090年腊月二十五日

去世时间

1155年十月二十二日

主要作品

《北征纪实》

主要成就

绍兴和议

籍贯

江宁(今江苏南京)

官职

右仆射同平章事等

谥号

忠献→缪丑

封爵

秦国公、魏国公

追赠

申王

元祐五年(1090年),秦桧生于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区)江边舟中,先居住在常州,后徒居江宁(今江苏南京),遂为江宁人。[1]父亲秦敏学,做过玉山县令、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县令。秦桧早年做过私塾的先生,靠微薄的学费度日,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不满意,曾作诗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2]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补为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教授。接着又考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3]

秦桧之妻王氏系统的很多亲戚,包括岳父王仲山,都降金当败类。然而

金军两路南下形势

他在北宋末年,却是另一种表现。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初,秦桧上奏,认为对南犯的金军不宜显示出太怯懦的态度,使自己的力量削弱[4]。十一月,金兵包围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派使索求三镇,秦桧上书言军机四事:召百官详细讨论、加强守备、将金使安置城外、最多割燕山一路之地。[5]宋钦宗未予答复,任命秦桧为职方员外郎,不久改为干当公事,隶属河北割地使张邦昌。秦桧认为此职专为割地求和,有违自己的主张,三上奏折请求辞去此事。[6]

北宋政府拟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求宋金双方息兵,宋钦宗派秦桧、程瑀为割地使,护送肃王赵枢出使金营。金朝扣留赵枢为人质,约定割地议和后释放赵枢,秦桧等人行至燕京而返。[7-8]后经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吴开推荐,秦桧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升为左司谏。[9]王云、李若水再次出使金营,得见金军二元帅,传说金兵坚持要北宋割地,不然就进攻汴京。十一月,宋钦宗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议对策,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桧等三十六人不同意。不久,秦桧升任御史中丞。[10]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汴京失守,宋钦宗奉表投降,被拘于金营。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宋徽宗、宋钦宗被废为庶人,莫俦、吴开从金营回来,传金军元帅之命要推立异姓为帝。[11-12]留守王时雍召百官共议立张邦昌,监察御史马伸主张共进议状,保存赵氏江山。[13]秦桧表示支持,遂写议状,上书金帅乞立赵氏为帝,被拘押在金营。[14-16]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张邦昌

秦桧

被立为伪楚皇帝,定都金陵。[17]四月,秦桧随徽、钦二帝一起被金军拘往北方,经燕山,转至韩州。[18]张邦昌遣人送书,请金放回孙傅、张叔夜及秦桧,金廷不许。[19]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商丘)即位,建立南宋,是为宋高宗。[20]宋徽宗得知消息后,致书金帅粘罕,约定和议,让秦桧加工润色,秦桧以厚礼贿赂粘罕。[21]金太宗完颜晟把秦桧赐给其弟挞懒(完颜昌)。[22]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军驱掳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北上,把张叔夜、何栗、孙傅、秦桧、司马朴、陈过庭等都一并押走。到达北方后,孙傅等人都守节不屈,唯独秦桧屈服于威逼利诱,见风转舵。宋徽宗赵佶得到宋高宗即位的消息,叫秦桧起草一封信,向金酋粘罕摇尾乞怜,表示愿派人通知儿子赵构,愿意子子孙孙永远奉金正朔,并向金纳贡。后来,秦桧对此事并不完全隐瞒,还进行自我吹嘘。[23]宋徽宗的一纸卖身契,并未使他超脱阶下囚的困境。而秦桧却开始饱享女真贵族的残羹剩炙,粘罕非常赏识秦桧,赐给他钱万贯、绢万匹。[24]据说,秦桧通过“厚赂”,打通关节,此信才得以传送到粘罕手中。

金太宗把秦桧分赐给挞懒。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陈过庭等人都流放到东北的显州(今辽宁北镇县东南),唯独秦桧却在挞懒的卵翼之下,留在燕山府,[25]先充“任用”,后任命为“参谋军事”[26]。有一次兀术还特地宴请秦桧,而“左右侍酒者,皆中都贵戚王公之姬妾”[27]。建炎三、四年(1129一1130年)间,挞懒负责淮东战场。秦桧如何当“参谋”的详情,已不得而知,现在所知的,是他曾向被围的楚州(今江苏淮安)写过劝降书[28]。楚州之战是当时最壮烈的保卫战之一,全城军民在赵立指挥下,尽管粮尽援绝,只吃树皮草根,仍死守不屈。城破之日,军民“抑痛扶伤巷战,虽妇人女子亦挽贼俱溺于水”[29],以英勇就义回答了劝降。

建炎四年(1130年),挞懒率兵进攻山阳(今江苏淮安),秦桧随军同行。十月,秦桧携家眷离开金营,取道涟水军水砦,返回行都临安(今杭州)。[30]秦桧归宋后,自称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逃回。朝臣多持怀疑态度,宰相范宗尹、枢密院李回与秦桧关系要好,竭力保荐他的忠心。[31]

秦桧返朝入对,提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并呈上草拟的和议书。[32]金军在北方穷于应付游击健儿的袭扰,在南线又接二连三地挫败,使挞懒改变了单纯军事进攻的方针,重新捡起“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南自南,北自北”是挞懒的南北朝方案,也是秦桧在南宋的政治活动指针。高宗认为秦桧忠心可嘉,任命其为礼部尚书,秦桧的随从也都改为京官,就连船工孙靖也补官为承信郎。[33-34]

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秦桧升任参知政事。宰相范宗尹建议讨论徽宗崇宁、大观以来朝廷滥赏之事,秦桧极力赞成[35],但高宗坚决反对,秦桧遂附和高宗,并以此为由竭力排挤范宗尹。七月,范宗尹罢相,秦桧扬言:“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有人问他为何不说,秦桧说:“现在没有宰相,无法执行。”[36]八月,秦桧升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首次拜相。九月,吕颐浩二度拜相,与秦桧共掌朝政。秦桧密谋夺吕颐浩权,就让党羽造谣说:“周宣王修内政、攘外敌,故能中兴,今二相应分管内政外政。”高宗诏命吕颐浩专管军旅,秦桧专管政务,吕颐浩遂在镇江建造都督府。[37]

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秦桧奏请设修政局,自为提举,与参知政事翟汝文同领政务。随后,秦桧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置堂吏,翟汝文被罢官。[38]秦桧的党羽刘一止、曾统也认为没有必要设立修政局,秦桧不听。不久,有人议论废罢修政局,二人都上疏说不能废。[39]七月,朝廷废除修政局,罢刘一止为起居郎。[40]

吕颐浩自镇江都督府还朝,谋划赶走秦

秦桧

桧,就以朱胜非为助,任命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刘棐为右司谏。[41]黄龟年弹劾秦桧专主和议,破坏恢复,结党专权,不会长久,并把秦桧比作王莽、董卓。[42]秦桧也擢用胡安国、张焘、程瑀等名人,委以要职,以图排挤吕颐浩。[43]

吕颐浩向席益请求对策,席益献策把秦桧及其党羽看作朋党,首先要除掉党魁胡安国。[44]朝廷诏命朱胜非为同都督,给事中胡安国上书说其不可用,朝廷改命朱胜非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胡安国遂请求辞职,秦桧再三挽留,未果。[45]随后,秦桧党羽张焘、胡世将、吴表臣等,皆被罢出尚书省。[46]八月,高宗召綦崈礼入宫奏对,拿出秦桧所陈二策[47]给他看(河北人还金国,中原人还刘豫[48])。[49]并说:“秦桧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是北人,将归哪儿?秦桧又说‘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朕至今也没看到。”[50]綦崈礼就把高宗的意思写入训辞,布告中外。随后,高宗降诏,罢去秦桧相位,任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51]徐梦莘简介,并张榜朝廷,以示不再复用。[52]

绍兴五年(1135年),金太宗去世,挞懒主政,宋金终成和议。二月,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六月,拜为观文殿学士、知温州。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秦桧改知绍兴府。不久,又被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行宫留守,并暂去尚书省、枢密院参议政事。[53]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何藓出使金国返回,告知徽宗及显肃皇后死讯,高宗重礼发丧,当天任命秦桧为枢密使,地位仅次于抗战派的宰相张浚。当时抗金形势空前良好,在宋廷罢免庸将刘光世之时,宋高宗决定授予岳飞对全国大部分军队的指挥权,说:“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必这项决定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以往岳飞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等军不能协同配合的缺陷,岳飞一时兴高采烈,积极作直捣中原的准备。四月,高宗命王伦出使金国,迎奉回梓宫。[54]

秦桧看准张浚志大才疏,自命不凡,不满于兼空头都督的弱点,进行煽动。两人共同说服宋高宗,不应让岳飞掌握太大的兵柄,以免功盖天下,威略震主。宋高宗当即收回成命。岳飞的北伐计划成了泡影。刘光世罢官后,淮西军因无良将统率,八月,郦琼等发动叛乱,率军四万余人投奔伪齐(淮西军变)。[55]前沿四大军区之一,顿时成为无兵无防的空白。“淮西之变”震惊全国,张浪不得不引咎下台。秦桧其实也是祸首,却因深藏慕后,处处把张浚推在第一线,没挨着一支弹勃之箭。他伙同新相赵鼎,利用张浚的个人失策,对抗战路线搞落井下石。他们把“行在”由建康后撤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终止北伐的一切部署和准备,以示苟安一隅。九月,张浚引咎辞相,高宗问谁可代替,张浚不答。又问秦桧如何,张浚回答说昏暗无能,于是高宗任命赵鼎为相。[56]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秦桧遇风和尚

,二次拜相。[57]五月,金派使者议和。高宗担忧太后年事已高,告诉秦桧不惜屈己称臣,希望和议速成。[58]秦桧对高宗考验再三,确认其决心已定,遂奏请若要议和,只和自己商议,不许群臣干预。高宗同意。[59]十月,赵鼎因立嗣事件罢相,秦桧独揽大权,决意议和。[60-61]

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高宗下诏,传达金国要宋廷屈己议和,百官多认为金国之言不可信。[62]秦桧擢升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排挤朝中议论不合之人。[63]吕本中、张九成、冯时行、胡铨等皆被贬出朝廷。[64-66]十二月,金派张通古、萧哲出使北宋,国书名为“诏谕江南”,秦桧怀疑是封册文书,就与金使磋商,改江南为宋、诏谕为国信。[67-68]金使行至泗州,要求所过州县用臣礼相迎、高宗以客礼相待,态度极其傲慢。京、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多次上疏,愿效力死战,高宗不准。金使抵达高宗行都,通告宋廷“先归还河南,册封高宗为帝,余事再慢慢商议”。[69]

秦桧打算接受金国条件,但高宗不愿跪拜称臣、接受金国册封,馆职吏员也上书反对议和,各地军民义都愤填膺。[70-71]于是高宗以“居丧期难行吉礼”为由,让秦桧率朝臣去驿馆接收国书。[72]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和议已成,大赦天下。高宗虽听从秦桧议和,但也怀疑金人有诈,故不曾放松边备。[73]三月,金人归还河南、陕西旧地。[74-75]张浚上奏,要以石晋、刘豫为戒;徐俯、连南夫、岳飞也借贺表进行讽谏。汪应辰、樊光远、韩紃、毛叔庆、张行成等都说金人居心叵测、和议难长久,皆被秦桧罢黜。[76]七月,兀术以谋反罪诛灭金将宗磐和挞懒,拘王伦于中山府。[77]韩世忠请求趁机攻金,秦桧以《春秋》不伐丧为借口反对,高宗也不赞成,出兵一事遂作罢。[78]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背盟,分四路入侵,河南、陕西等地相继沦陷,高宗下诏列举兀术罪状。御史中丞王次翁上奏说:“以前国事无人主议;若事态稍变就换宰相,未必妥当。”高宗深信不疑,秦桧的相位愈加稳固。[79]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秦桧上奏,和议已变,支持讨伐金国

秦桧雕像

,但终没实行。闰六月,秦桧指使王次翁散步谣言,赵鼎被贬到兴化军,不久,流放潮州。[80]七月,宋军诸路战线捷报不断:张俊攻克亳州,王胜攻克海州,岳飞败兀术于郾城。八月,秦桧力主和议,罢黜反对和议的喻樗、陈刚中等七人。[81-82]九月,高宗派起居舍人李易晓谕韩世忠罢兵,诸路将帅皆被召回,蔡州、郑州、淮宁府等地再次落入金人之手。[83-84]

绍兴十一年(1141年)二月,兀术再次南下,宋将邵隆、王德等连战皆捷,收复商州、庐州等地。[85]三月,秦桧传谕张俊、杨沂中、刘锜班师,濠州失陷,金兵北还。[86-87]四月,秦桧密奏高宗“论功行赏”,收回诸将兵权,韩世忠、张俊、岳飞相继回朝,分别被任命为枢密使和副使,高宗撤掉三个宣抚司。[88]六月,秦桧进封为庆国公。七月,《徽宗实录》修成,升为少保,加封冀国公。九月,兀术有求和之意,秦桧上奏宋廷,派刘光远、曹勋出使金国,商议以淮水为界,宋割唐、邓二州。随后又派何铸回访,答应金的条件。[89]十月,秦桧让谏官万俟卨弹劾岳飞,张俊又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岳飞父子被押送大理寺。[90]十一月,金帅兀术派萧毅等到临安,宋金签订绍兴和议。[91]十二月,因岳飞在议和、立嗣等问题上和自己冲突,秦桧便诬告岳飞曾说自己和宋太祖都是三十岁任节度使,谩侮先皇、意图谋反,又以受诏不救淮西等罪名,将岳飞赐死狱中。[92]

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徽宗及显肃皇后、宪节皇后的灵柩运至行都,太后还慈宁宫。九月,加秦桧为太师,进封魏国公。十月,进封秦、魏两国公,秦桧继子秦熺进士及第。因和议已成,秦桧更加痛恨以前反对自己的人,遂贬赵鼎于潮州、王庶于道州、胡铨于新州,永不录用;曾开、李弥逊、张俊等也被罢官。[93]

绍兴十三年(1143年),秦桧庆贺瑞雪,没出现日食,又奏请庆贺楚州奏盐城县海水清澈,高宗不许。虔州知州薛弼汇报在木头内发现文字“天下太平年”,高宗下诏交付史馆。于是秦桧开始粉饰太平,祥报每天不断,各地仪礼不绝。洪皓因知道秦桧和金帅室睰的旧情被论奏,胡舜陟、张九成、张邵也因言语冒犯秦桧被贬。[94]

绍兴十四年(1144年),秦桧兴文字狱,因言获罪者有黄龟年、白锷、张伯麟、解潜、辛永宗等,赵鼎、李光都被再次流放到海岛。[95]因立嗣一事罢免吴表臣、苏符等七人。[96]台州曾惇献诗,称秦桧为“圣相”。秦桧下令禁止野史,由秦熺任秘书少监,负责撰修国史;并焚毁自罢相以来涉及秦桧的所有诏书和奏章。[97]十月,打击理学,禁止程颐、张载的著作在社会上传播。[98]

绍兴十五年(1145年)四月,高宗赏赐秦桧府第。六月,高宗到秦桧家,对其家眷都加封官职。七月,秦桧欲禁私史,进言私史害正道。十月,高宗将亲笔题写的“一德格天”匾额赐给秦桧。[99]绍兴十六年(1146年)正月,秦桧建家庙。三月,高宗赐以祭器,帝王赐将相祭器即始于秦桧。五月,有彗星出现,高宗诏命百官直言劝谏,张浚上疏进言朝廷形势严峻、要早作预备,秦桧大怒,削其兵权,贬到连州。[100-101]

绍兴十七年(1147年)

秦桧跪像

,改封秦桧为益国公。十二月,进士施锷上文歌颂时政,永免其文解,从此颂咏献媚的人越来越多。[102]绍兴十八年(1148年),李显忠上奏恢复中原,被削去军职。[103]绍兴十九年(1149年),高宗命人为秦桧制画像,并亲自做赞;各郡都上奏说监狱已空。十二月,秦桧再次禁私撰野史,允许民间告发。[104]

绍兴二十年(1150年)正月,秦桧上朝,殿司小校施全刺秦桧不中,被斩杀于市,秦桧自此出门必带侍卫;李光的儿子李孟坚被人告发撰写李光的私史,贬至峡州,连坐八人。五月,汤思退奏请把秦桧忠于赵氏的事迹交付史馆。六月,汪大圭,惠俊、刘纪中等,因诽谤秦桧而获罪。秦桧病重,高宗允许其乘轿上朝、免朝拜礼。[105]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秦桧以诽谤朝政罪,兴王庶二子、叶三省、杨炜、袁敏求四大狱案。[106]二十三年,秦桧奏请高宗从台州谢伋家收回綦崈礼所受的圣旨(即秦桧第一次被罢相的圣旨),想消灭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进士黄友龙毁谤秦桧,被处以黥刑,发配岭南;内侍裴咏因指斥秦桧,编管琼州。[107]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三月,秦桧的孙子秦埙以锁厅试和省试第一的身份参加殿试,秦桧奏请由亲信汤思退、魏师逊担任主考。高宗读到秦埙的文章,发现其行文语气与秦桧毫无二致,就擢张孝祥为第一,降秦埙为第三。不久,秦埙被任为实录院修撰,宰相子孙同领史职,前所未有。[108]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二月,沈长卿和芮烨共赋《牡丹诗》,被邻人告发,皆被贬;知府吕愿中赋诗献媚,被召用。有人奏请秦桧乘金根车、设益国府官署、加九锡,秦桧泰然受之。[109]

八月,赵令衿看秦桧所作的《家庙记》,顺口说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被人告发;御史徐喜揭发赵鼎之子赵汾与赵令衿关系密切,被送入大理寺。秦桧深恨赵鼎、张浚和胡寅,此时赵鼎已死,遂让赵汾自诬与张浚、胡寅谋划叛乱,想将他们一网打尽,受牵连者达五十三人。案成后,秦桧因病重不能写字。[110-111]

十月二十一日,高宗去秦桧家探视病情,秦桧无一语,只流泪而已。高宗命沈虚中草拟秦桧父子的致仕制书。当夜,秦熺派秦埙同林一飞、郑木冉见台谏官徐喜、张扶,策划自己的拜相事宜。二十二日,宋廷加封秦桧为建康郡王,进秦熺为少师,皆致仕。当晚,秦桧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申王,谥号“忠献”。[112]

开禧二年(1206年),宋宁宗下诏韩侂胄出兵北伐,四月,追夺秦桧王爵,改谥谬丑。[113]

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掌权,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又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114]

秦桧字体尚工,书写齐整工稳,擅长篆体。陶宗仪在金陵文庙的中栏上曾见过秦桧的书法“玉兔泉”三个字,称其字“颇有可观”。[115]秦桧的书法存世有《偈语帖》、《深心帖》等,南宋曾宏父《凤墅帖》亦收录有秦桧的墨迹。[116-118]

秦桧虽是佞臣 ,却诗文天下,颇擅笔翰,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亦颇有可观。”有书辑入《风墅帖》。因为秦桧是千古罪人,因此他本人书法上的成就就被黯淡下去了。

秦桧《深心帖》

秦桧是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

秦桧《偈语贴》

法颇有造诣。为官早年名声尚好,深为宋徽宗喜爱,被破格任用为御史台左司谏,负责处理御史台衙门的往来公文。

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尤其对徽宗赵信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他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引起了徽宗的注意,下令秦桧将其书写范本发往全国各地,要求统一按范本字体书写公文,这一措施很快得到了推广。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119]

秦桧文采风流,鉴识非凡,在贪恋权力的同时,还对古董珍玩保持着极大的兴趣。想方设法聚敛古玩的同时,秦桧特在相府后院建一“格天阁”,专门收藏归类,命亲信家丁日夜看守。[120]

据《木桯史》记载:“秦桧以绍兴十五年(1145年)四月丙子朔,赐第望仙桥,并银绢万两匹,彩千缣。”绍兴四年(1134年),镇守广州南海佛山三地的督将方务德因在临安述职时直言顶撞过秦桧,担心受报复,不安于位。后来他携特产龙涎香20大箱送往临安秦宰相府,其中另作标记的4箱才是关键:内藏足赤黄金40锭,上等象牙雕屏风4扇,20年的缅甸玉器及唐代名人字画10件。[120]

秦桧著有《北征纪实》。《全宋诗》等录有《题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后》及残句一句。[121]《题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后》原文为:

高贤邈已远,

凛凛生气存。

韩范不时有,

此心谁与论。

太师椅是中国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太师椅之名最早见于

红木太师椅

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据张端义记载,北宋时期的交椅只有一种样式,形似栲栳,大小官员都喜欢使用。有一次,太师秦桧坐在国忌所的交椅上,一仰头,无意中头巾掉到了地上,京尹吴渊看在眼里,便设计了一种荷叶托首,命工匠依样打造,安装在国忌所的校椅上,命名为“太师样”。[140]由于这种样式是专为秦桧设计,太师椅一名遂由此产生。

岳珂在《桯史》中也提到秦桧与太师椅的种种瓜葛,并将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明确称为“荷叶交椅”、“太师交椅”。[141]宋人王明清在《挥麈三录》中记载了当时其他朝臣用太师椅“仰首而寝”的情形,并说“达宦者皆用之”,可见“太师椅”之名流传颇快。

据民间传说,岳飞被秦桧夫妇施计杀害于风波亭,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临安一户饮食摊贩得知消息后也深感不忿,就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人们为了发泄愤怒,便争相购买。随着顾客越来越多,店铺就简化制作工序,直接把两条面缠绕起来油炸,成为现今常见的炸油条。至今,有些地方仍有把油条称为油炸桧或油炸鬼。[142]

其实,油条的起源要远远早于宋朝。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唐代刘禹锡(一说苏轼)也在诗歌《寒具》中描述过油条的形状及制作过程。[143]但毫无疑问,油炸桧、油炸鬼之名是始于南宋时期,且和秦桧密切相关。

据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载,秦桧想杀岳飞,又恐世人议论,犹豫不决,就和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商议。王氏说:“捉虎容易,放虎就难了!”于是秦桧下定决心除掉岳飞。后来,秦桧乘舟在西湖游玩,见一人批头散发,对他厉声叫道:“你误国害民,我已经上告苍天,等着上天派人来抓你吧!”秦桧回到家就毙命了。

王氏请人驱邪,方士便设坛做法,在冥界见到了秦熺,问太师何在,秦熺答在鄷都,方士遂到酆都,看到秦桧和万俟卨俱披枷带锁,备受痛苦。秦桧见到方士,就说:“麻烦转告我夫人,就说东窗的事情已经泄露了。”[144]

这则故事在《喻世明言》、《说岳全传》等作品中亦有记载,情节大同小异。后人据此引出典故东窗事发,同源典故还有东窗事犯、东窗消息、东窗计、东窗妇等。[145-147]

据野史记载,秦桧之妻王氏一直未能生育儿子,秦桧惧内,忧虑但不敢言语。秦桧一妾有孕,被王氏发现并驱逐而去,被迫嫁于仙游林氏,后生一子,取名林一飞,即为秦桧的私生子。王氏不但禁止秦桧认亲生儿子,并且还不准秦桧的私生子姓秦。

王氏的兄长王奂,曾与奴婢偷情,生了一个儿子,结果其私生子也被老婆逐出家门,秦桧夫妇便收养为继子,也就是秦熺。秦桧晚年权倾朝野,在朝中不可一世,但至死也无法将亲生儿子林一飞改姓秦,其故非他,跋扈的王氏对他来说无疑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148]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秦桧贪得无厌,喜用贪宫污吏,排挤廉洁之士;群臣为了媚事秦桧,便以刻剥百姓为急务,有因此贪赃枉法而被检举的,秦桧也都尽力保护。[149]在拜相专权的十八年间,秦桧卖官鬻爵、开门纳贿,向各级府衙索要珍宝,每年腊月生日时,各州县送的寿礼达数十万,秦桧家的府库财富,超过了南宋朝廷的“左藏数倍”。当时凡是南宋宫廷所稀缺的物品,秦桧的相府都应有尽有,一人就富可敌国。[150-151]

秦桧及其党羽为了媚事敌国和一己私欲,大肆收刮民脂民膏,还不断增加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导致人民生活重困、饿殍遍野,朝廷财政陷入全面窘困,“府库无旬刀之储”。[152]

秦桧独揽朝政后,堵塞言路,粉饰太平,蒙蔽高宗耳目。进言的不是歌颂秦桧,就是造谣中伤。高宗想诏令百官直言劝谏,但朝臣畏惧秦桧,都怕言语不当触犯禁忌,只好用些冠冕堂皇的话来敷衍塞责。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衢州有强盗作乱,秦桧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一千人前去抓捕,没有禀报高宗。晋安郡王得到消息,就进宫禀报,高宗大惊,急忙诏问秦桧。秦桧说:“小事不值得陛下操劳,没敢惊动圣听,拘捕盗寇后会即刻上奏。”秦桧出宫后,追查内情,得知是晋安郡王通报消息,就上奏说晋安郡王正在为秀王服丧,不应领取俸禄。晋安郡王的俸禄每月减少了二百缗,高宗只好从国库出钱给他接济。[153]

秦桧执政晚期,对舆论控制更加严密,不断兴起文字狱,因一句话或一句诗词而被治罪的屡见不鲜:太学生张伯麟曾题壁说:“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的父亲吗”[154],被杖脊刺配到吉阳军;赵令衿读秦桧的《家庙记》,顺口说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155],被投入大牢;沈长卿赋诗“宁令汉社稷,变作莽乾坤”[156],被编置化州等等。

还有一次,秦桧举行家宴,命戏子演戏,扮小官的戏子头上的大环掉在了地上。一戏子问:“这是什么环?”小官说:“二胜环”,戏子说:“你坐太师椅,为什么把‘二胜环’丢在脑后!”暗喻秦桧掌权后(坐上太师椅),就把迎接二圣(徽、钦二帝)南还的事置之度外了。秦桧大怒,将戏子全部打进了大牢。

二次拜相时,妻子王氏应吴皇后之邀,进宫赴宴,席间有一道菜是清蒸鲻鱼。鲻鱼美味可口,广泛盛产于南方沿海,但高宗南渡之后,边事吃紧,很少能吃到。吴皇后就问王氏有没吃过这种鱼,当时秦桧家中有各地的贡品,王氏就如实回答说吃过,而且个头比宴席上的还要大,并承诺回去后给吴皇后送上一些。

王氏回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秦桧,秦桧大惊失色。相府有皇室贡品,这会引起高宗怀疑,对自己的仕途极为不利。但秦桧马上想到了应对之计,就让王氏带了几十条青鱼进宫进奉,以避免这场潜在的风波。吴皇后看了,果然打消了疑虑,笑着说:“我说秦桧怎么会有鲻鱼,原来是把青鱼和鲻鱼搞混了啊。”[157]

元代时,人们在秦桧墓前便溺以快意,谓“遗臭冢”,有诗曰“太师坟上土,遗臭遍天涯。”明代时,人于岳飞墓前种桧树,一劈为二,名曰“分尸桧”。清朝秦涧泉到西湖岳飞墓前,自称“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又有一地演戏,忽一人上台将演秦桧者刺死。可见秦桧名声之臭[158]。

年代作者书名篇目

宋朝

岳珂

金佗稡编、金佗续编

——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卷130—170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

卷142—卷220

佚名

宋史全文

卷16—卷23

元朝

脱脱等

宋史

卷26—卷31;卷473

清朝

毕沅

续资治通鉴

卷97—卷130

辈分关系姓名简介

长辈

祖父

秦仲淹

未仕

父亲

秦敏学

曾任玉山县令,知静江古县,余则不详。绍兴十九年(1149年),高宗在其碑首书“清德启庆之碑”。[159]

母亲

王氏

南昌人,仕宦人家,封秦国夫人、追封秦魏国夫人

平辈

妻室

王氏

宋神宗时宰相王珪孙女。也是童贯的干女儿,历封魏国夫人、韩国夫人。

长兄

秦彬

生平不详

次兄

生平不详

弟弟

秦棣

生平不详

子嗣

继子

字伯阳,本姓王,为秦桧妻兄王唤之子。以少师致仕、封福国公。

孙子

秦熺长子,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探花。历任敷文阁待制、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

秦堪

生平不详

南宋秦桧是哪里人 秦桧(南宋宰相)

秦卓

又名秦坦,生平不详

曾孙

秦埙之子,字子野,嘉定十四年(1221年)在蕲州抗金战死,封义烈侯。

岳飞是谁杀害的问题,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是宋

秦桧夫妇跪像(2张)

高宗赵构(高宗说);另一种则认为是秦桧矫诏杀害了岳飞(秦桧说)。高宗说早期史料有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文徵明、李亚平、王曾瑜等持此论;秦桧说早期史料有岳珂《金佗粹编》和《续编》,邓广铭等持此论。

有学者指出,此案在当时称为“诏狱”,是皇帝钦命的法律案件,罪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方能定罪。[160]《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保存有此案完整的判决书,指明了案犯的罪名及处罚结果,可见此案是奉圣旨办案,最后也由宋高宗最终裁决。[161]

高宗杀害宋廷倚为军事支柱的大将岳飞,其原因史学界还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猜测:

1、担忧帝位

綦彦臣认为,岳飞主张“北伐、迎请二帝还朝”,威胁到高宗的地位,是他被杀的原因。[162]邓广铭对此提出反驳,他指出徽宗死后,金人多次扬言要扶植钦宗回朝即位,岳飞因此改变了其“奉迎二圣”的主张,代之以迎还徽宗夫妇灵柩和韦太后等皇室亲族,这足以说明岳飞颇谙政治。但这都只是猜想,不太可信。事实上,宋金就此事有过多次谈判,高宗还下诏修建仁宗宫殿,也许高宗无须在“迎还二圣”问题上深忌岳飞。

2、防范大臣

李亚平曾提出观点,认为岳飞在立储问题上,越职言事,犯了皇家大忌,令高宗相信他野心太大,遂起杀心。[163]也有人认为,岳飞帅全国大半兵力,个性又耿直倔强,往往锋芒毕露,不搞韬晦之计,使高宗觉得岳飞自恃掌有兵权,难以驾驭;而防范武将兵权过大,一直是赵宋王朝惜守的家法,因此,功高权重的岳飞,就被高宗视为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以致在收缴兵权之后,仍不想放过,要杀一儆百。

3、其他猜测

还有学者认为,据说金兀术在绍兴和议前,有“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的条件;台湾有学者提出,高宗特别思念生母韦太后,金人便以“释母必杀岳飞”为交换条件;也有人认为是各类矛盾的综合,才使高宗做出这一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秦桧死后,高宗曾为一些人平反,不少大臣上书,要求为岳飞恢复名誉,但高宗始终不予理会,从中亦可见高宗对此案的肯定态度。[164]

有学者指出,秦桧虽极受高宗宠信,但也只是宠信而已,决不能任意摆布高宗,不能用矫诏的手段铲除异己。如绍兴九年,因反对议和,高宗下令将胡铨“送昭州编管”,秦桧虽对胡铨恨之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已”,然而在以后的许多年中,却始终对这位职位低微的编修官无法动用屠刀。对胡铨这样的小官尚且如此,对有赫赫战功而曾任枢密副使的岳飞就更不能擅自处置了。

宋代审理大案和诏狱,在表面上依然有一套较为严格的司法程序,尤其是大理寺治狱,其审讯、详断、判刑、评议、定判、复核等,都有详细规定,秦桧诸奸臣虽然能于其中起一定作用,但最终裁决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上,秦桧的权势再大,也是无法公开“矫诏”杀害大臣的。

也许在杀岳飞问题上,高宗与秦桧是各怀鬼胎、互相利用的关系。在秦桧看来,不杀岳飞,难成和议;而在高宗看来,更重要的是杀鸡儆猴,以便他更自如地驾驭诸将,控制朝政与军权。所以,高宗与秦桧玩弄的是“交相用而曲相成”之把戏。于是徐梦莘简介,岳飞非死不可。[165-169]

秦桧之所以被定罪为“金国奸细”,主因是其被掳至金国而得以举家归宋。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如果不是秦桧屈膝投降,金国绝不会让其举家南归,进而推论秦桧在金国已变节,是金国有意纵其返宋,充当金国破坏南宋的奸细,今人邓广铭和王曾瑜均持此论。但细究此论,当考虑以下几点:

1、秦桧南归后,朝臣怀疑者很多,但相信者也不少,代表人物就有宰相范宗尹、枢密院李回。高宗在听完秦桧的“二论”后,也深感其忠心,并恩宠有加。[170]

2、绍兴二年,左相吕颐浩为排挤秦桧,任用大批亲信对其进行攻讦,最终高宗将秦桧罢相。在这一事件中,吕颐浩罗织的罪名很多,但无人言及“奸细”。如果证据确凿,他们显然不会放弃叛国罪这样重大的罪名。

3、秦桧有敢于与金国作对的史事:①金人败盟攻宋时,秦桧曾下《讨乌珠檄书》于诸路宣抚司,并赏格、捉杀兀术[171];②秦桧有支持岳飞抗金的实际行动[172-174];③ 绍兴八年,秦桧曾利用与挞懒的私交,争取其支持南宋,并以南宋向金称臣岁贡的代价换回河南诸地,金廷也以通宋谋反罪将挞懒杀害。[175]

4、金国奸细论还需考虑以下前提有无明确史料支持:①秦桧向金传送消息的对象与渠道;②金国如何长期控制秦桧为其服务;③ 秦桧权倾朝野后,为金效力的动机;④秦桧若不为金做奸细,金国的应对措施或惩罚手段。

秦桧系“金国奸细”说,最早来源于朱胜非《秀水闲居录》,但朱胜非曾参与排挤秦桧的事件,记述并非客观可信。另一本常被作为史料引用的是《南迁录》,此书题名金国秘书省著作郎张师颜,李心传、赵与时、陈振孙等皆考证认定为伪书,内容含有极大虚构成分。秦桧自己也写过一本书《北征纪实》,将自己南逃的过程作了详细记述,史界多认为此书有自我辩白的嫌疑。[176]

秦桧墓位于离牛首山不远的长江边。秦桧世居建康,并被宋高宗封为“建康郡王”,死后埋葬在南京西南郊和牧龙镇牧牛亭,当年墓上“丰碑屹立,不镌一字”,据说是因为无人为其撰碑文。明朝成化十一年(1485年),秦桧墓被盗发,盗墓者“获金银器具巨万”,被抓获后,当地官吏有意“减其罪,恶桧也”。整块墓志长1.5米、宽1米、厚10厘米,上面记载了秦家儿子、孙子、外孙女共50多口人[177]。

参考词条:秦桧夫妇跪像

隆兴元年(1163年)七月,宋孝宗下诏,追复岳飞官爵,以礼改葬杭州西子湖畔的栖霞岭,岳飞一案完全平反昭雪。其后,秦桧的跪像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来,历史上秦桧夫妇的跪像有多少已无法考证,据统计,存世的至少还有七处,分别位于杭州岳王庙、江西九江市岳母祠、河南汤阴岳飞庙、开封朱仙镇岳飞庙、河南淮阳太吴伏羲陵、江苏泰州岳墩岳飞祠、湖北鄂州岳飞庙等地。[178-179]

在文学作品中,多把秦桧描写成是金国派来的奸细、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在民间传说中,秦桧是奸臣已脸谱化,形象生动有余,历史根据不足。近代以来,有学者开始从更广的视野来分析秦桧,以人物传记、史料分析、杂评等文学体裁重塑秦桧的形象。

作者书名篇目

喻世明言

第三十二卷·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钱彩、金丰

说岳全传

第六十一回·东窗下夫妻设计 风波亭父子归神

韩酉山

秦桧传

王国平

秦桧研究

岳飞与秦桧

年代电视剧/电影饰演者

《盗日英雄传》

邬伟强

《八千里路云和月》

《决战皇城》

骆应钧

《满江红》

魏启明

《岳飞传》

李道洪

《寻龙剑侠赖布衣》

《梁红玉》

韩宝帅

《活佛济公》

邬戈

《济公新传》

张国立

《精忠岳飞》

罗嘉良

《惊天岳雷》

张子健

参考资料:[180]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查看全部

人物争议人物经历人物关系人物轶事

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收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