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什么节日都有什么习俗作文300个字
家乡有什么节日都有什么习俗作文300个字
家乡有什么节日都有什么习俗作文300个字
家乡春节习俗
说起春节,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那可谓是“多多益善”我就不是这么想的,因为我们过年的习俗非常多。
先说吃饺子,吃饺子也是有很多文化的。我们家可不是只吃一顿,而是三十早上和大年初一早上两顿。为什么要这样呢?三十吃饺子是为了团圆,也可以叫“年夜饭。”初一吃饺子是为了吃钱,谁吃找钱就代表谁这一年发财(今年我没吃著钱)。
说完吃,再来干点活。烧香贴对联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东西。烧香也包括上坟!每年初一,都要给祖宗烧钱烧香。我曾问奶奶:为什么要烧钱?奶奶告诉我:“这些钱是给他们死人用的,就像现在的人民币一样。”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每年三十和初一,都要给老天爷,财神爷,土地爷……上香,让他们多多保佑我们。还有贴对联。贴对联的最大难处是:区分上下联。贴的是否一样。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习俗“多多益善”。
2015年3月份节日都有什么节日?习俗是什么
三八妇女节
汉族的习俗和节日都有什么?
汉族节日: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春节:春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旧俗春节临近,一般人家均买活鱼养在缸内,等到春节时食用,寓意“年年有余(鱼)”或“吉庆有余(鱼)”。除此之外,家家还要剪窗花,贴年画,挂春联,贴“福”字。贴“福”字讲究倒著贴,寓意“福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气氛非常浓。
除夕晚,民间又叫“三十”,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辞别”,也就是辞旧岁迎新年。
除夕之夜,外出的家人要赶回家,与全家人团聚共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家家都备有丰富的菜品,用鸡、鸭、鱼、肉、海鲜及各种新鲜蔬菜烹制出各种美味佳肴,这顿饭必有鱼(余),预祝“年年有余”。除夕夜一般要守岁,半夜零点,钟声一响,鞭炮齐鸣,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北方人通常吃饺子,南方人则吃汤圆,不少地区有吃年糕的饮食习俗,寓意一年的好运更比一年高(好)。
春节期间,有相互拜年、馈赠礼物的习俗,人们见面要相互道“过年好”。许多地方还有逛庙会、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等民间活动。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这天要吃江米(糯米)面元宵或水磨面汤圆。馅芯大致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什锦、椰奶等。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元宵节之夜,还有猜谜语、观灯等民间活动,更增添了节日热闹的气氛。
(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由于五为阳数,所以又叫端阳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粽子多为三角形,品种很多,有小枣粽、豆沙粽、火腿粽、咸肉粽等。一些地区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喝雄黄酒,樱桃的习俗。此外,还有赛龙舟的民间活动。
(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人们普遍都很重视这个节日,合家团聚,赏月,品尝各式月饼,吃应季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柿子、各种瓜类等。各地区都有传统月饼,如北京的自来红等。每至中秋佳节,人们争相购买月饼,馈赠亲友,互祝团圆。
(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要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另外,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6)冬至: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做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这一天,北方地区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还有一些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冬至这个节气经过数千年的延续发展,也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节令食文化。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面蔽等。曰
(7)腊八节:腊八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腊八粥作为我国的节令小吃,主要由糯米、花生仁、莲子、黄豆、赤豆、绿豆、百果、红枣等干果熬煮而成。腊八粥其味多样、清香可口、营养丰富,除含有人体正常饮食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B族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质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因此在有的地方,腊八粥又称为福德粥,意思是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除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腊八蒜等风味食品。它们即可滋补身体,又能增添喜庆。
西汉时期都有什么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哪些习俗?
我知道西汉时期有元宵节。
吃什么,习俗,有什么节日,字数300字
有人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10个太阳,晒的庄稼寸草不生,后来有一个叫后羿的人,力大无穷,他用他的神力,把那9个太阳射了下来。
后来,后羿娶了一个名叫嫦娥的人。后羿又收了一个徒弟。
有一天,后羿就向皇母娘娘求得一颗仙丹,服下后,就能成为神仙。后羿就让嫦娥保管仙丹,不巧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吃仙丹,让自己成仙。几天后,后羿外出打猎,蓬蒙就趁著后羿不在家的时候,手持宝剑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就拿出仙丹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变成了仙,可是嫦娥非常的牵挂丈夫,便飞到了人间最近的月亮上。
晚上,后羿知道所发生的事时,想杀了蓬蒙时,可小人蓬蒙早已逃之夭夭了。回到家之后,后羿由于牵挂嫦娥,就在嫦娥平时最爱的花园里点供、共水果等。
后来百姓知道这件事后,就也学着点香、共水果等后来就发展到了吃月饼。
武乡有什么节日习俗
武乡文艺 武乡秧歌 武乡秧歌,据大有横岭寺舞台壁词所记,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已有武乡秧歌戏班在该台演出。以此推测,它以一剧种出现,距今最少有170年的历史。其由来,一说由河南跑乡铁匠张金川将长治荫城一带的火干板腔引入发展所至;一说由当地小调(特别是夯歌)发展而成;一说由下合、北漳、陌峪、西营一带等18个村子的艺人组成的戏班,将某一曲调(曲名不详)加工而成。虽众说纷纭,无据考证,但无疑,是该县劳动人民不断发展、整理、完善而成的一个独特剧种。 经近百年演出的锤炼,剧种日益成熟。抗日战争前夕,其基本板式有二板、慢板、哭板、垛板、散板等。另外,叫、转、留、过、切也基本规范化。在行档上,旦角细分为小旦、正旦、老旦、彩旦、花旦、泼旦等;生角分为小生、大生、老生三种;丑角也分为小丑、老丑两种。同时,净腔也开始萌芽。布伴奏上,文、武场门乐器基本固定。击乐有二簧鼓、手板、小锣、大锣、水钗、枷官钗、梆子等;文场皆絃乐,四大件为二簧、二把、二絃、木胡。 武乡秧歌一问世,就受到群众无比喜爱。所演剧目至今有二百多本(出)。由于和襄垣地界毗邻,群众习俗相同,武乡秧歌一问世便很快流入襄垣,故形成现在的两个支派。两派唱腔大同小异,风格各俱特色。目前,两县秧歌剧并驾齐驱,竞相媲美,各自沿着自己的路子朝前发展。 武乡秧歌代表人物:姚长旺、安娥英、李效珍等。 武乡琴书 起源于武乡农村,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县,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武乡琴书是由艺人将鼓儿腔和中原曲种鹦哥柳揉合,及吸收了当地小曲而成艺人们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词赋,藉以乞食。 武乡琴书可以单人演唱,也可集体坐唱。唱腔风趣幽默,粗犷流利,属于板腔体结构。板式除柳调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间用。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最能表现乡土气息。传统书目有《五女兴唐传》、《呼家将》、《包公案》等。 到清代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抗日时期,武乡县组织了盲人宣传队。为加强说抗日书目气氛,艺人们承袭了咸丰年间大板书艺人操打七件打击乐器的技巧,这时才称为武乡鼓书。民间艺人们勤于探索,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对民间音乐和曲艺音艺颇有建树。武乡琴书后来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书目有《西安事变》、《减租减息》的段子。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鼓书艺人为了参加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事业,编演了数百个新曲目,到各地宣传演出,受到人民政府多次嘉奖,并涌现出数十名模范艺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盲人艺术工作者取消了打击乐器,以上制月琴为伴奏,开始叫武乡琴书。音乐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富有乡土特色,传统书目有《呼家将》、《包公案》等武。 武乡鼓书 武乡鼓书,在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最初称之为“瞽儿腔”。1938年后,在党和政府以及八路军文艺工作者的重视和指导下, “瞽儿腔”的艺术形式大为改观,以坐唱形式出现,更名为“武乡琴书”。它风格幽默、诙谐、风趣、群众喜闻乐见。2009年被审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案,又恢复为“武乡鼓书”。 武乡顶灯 武乡顶灯是流行于武乡境内西部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每逢年节,顶灯表演者剃光头发,在脸部和后脑勺上勾画出脸谱,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武乡顶灯现在成为当地元宵节和其它喜庆节日的民间表演活动。 武乡顶灯的历史起源 武乡顶灯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其间的表现形式变化不大,现在沿袭下来最具传统风格的是表演者要剃光头,在面部和后脑勺都画上脸谱,这一表象特征来源于武乡顶灯的起源传说,在多种传说中有诸葛亮发明的北斗七星阵等说法,而流传最广也最为当地人所信服的是武乡顶灯为后赵皇帝石勒所创造。根据武乡县志记载,石勒,上党武乡人,传说当时的统治者经常在夜晚偷袭石勒所在的部落,将抓到的人当做奴隶,为了反抗统治者的压迫,石勒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统治者来抓人的时候让大家把头剃光,在脸上和后脑勺勾画上狰狞的脸谱,头上顶一盏油灯,官兵们看到后以为见到了鬼怪,惊恐万分,奔逃避让。 武乡顶灯的表演特点 武乡顶灯表演时,表演者剃光头,脖颈以上的部位要求纹丝不动,与头顶的顶灯连为一体。武乡顶灯所用的道具就是日常吃饭用的碗,里面装上沙土、中间插上蜡烛,再把彩色的纸剪出图案来贴上到碗上,表演时舞者头顶点燃灯碗,双臂在两侧上下䙓动,或手插腰间双肩摆动,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形式自由、节奏明快、粗犷刚劲。 武乡顶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独有的化妆形式,表演者无论正对或背对观众时,都会露出一幅或威武、或狰狞、或诙谐的面孔。随着节奏的变化,顶灯表演队形主要“大穿堂”、“九曲星”、“蛇蜕皮”等,如游龙戏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缭乱,表演步法以传统秧歌舞十字步为主,讲究快跟快上、快进快退,被当地人称为“不拉场”。 武乡顶灯的传承与现状 武乡顶灯的娱乐性与参与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武乡顶灯的老艺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用顶灯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思想、鼓舞群众的斗志。上世纪的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武乡顶灯第一次走出了县城,在我国著名导演何平执导的电影《炮打双灯》中,武乡顶灯作为一项特别的民俗表演形式被运用到了电影当中,城关村顶灯老艺人魏书文当年就参加了影片的拍摄。随着影片在国际上的多次获奖,武乡顶灯这个乡土气息浓郁的山西民间艺术也走出了国门,同时也因为影片的拍摄,武乡顶灯在表演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武乡顶灯已经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然而,记者在武乡县采访时也了解到,现在除了城关村和东村两个村子还能集体表演顶灯外,武乡县其他村子里已经基本没有了顶灯这种文艺形式,而且随着顶灯老艺人越来越少,顶灯表演手法以及表演技巧方面也已经大不如前,武乡顶灯同样面临着保护、开发与传承的难题。近几年,武乡县有关部门针对武乡顶灯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护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文艺形式。 现在,文艺工作者正尝试着将武乡秧歌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融入到武乡顶灯的表演当中,丰富其表演形式和内涵,使这个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始终保持着它的生机与活力。
清明节家乡习俗有什么活动小练笔300字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小孩过百日都有什么习俗
婴儿百日时庆贺,谓“过百岁”。一般在99日庆贺,取“九九长远之意”。是
日,亲友送衣料、手镯、脖锁等贺礼,近亲送小孩穿戴的衣物成品。贫苦之家,主
客来往礼品从简。潍坊贺百日习俗日渐增多。
春节快到了,你们家乡都有什么习俗?
贴对联 放炮 走亲戚

云浮有什么节日习俗
云浮人过端午节的风气颇盛。一些家庭有包粽子的习惯,亲戚好友、邻里之间,互相赠送。家家大扫除,或把艾叶、菖蒲挂在门边,或用石灰水、雄黄水洒于屋内,认为可以驱邪并驱杀蚊蝇。 云浮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开春节”,当天晚上,云城区鹏石等村热闹非常,家家亲朋满堂,大摆筵席,随后逾万村民及其亲朋会聚祠堂前“看花炮”,另外还有歌舞、醒狮、武术等表演。该节从唐代开始,节日间各种活动与抢花炮同日进行。放、抢“花炮”民俗,象征著寒冬已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开始。人们将数百只花炮扎在三四米高的圆塔形支架上,分为丁、财、寿等炮,几个人一起从祠堂里抬到村中的空旷地带开始燃放,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夜空下,巨大的花炮爆炸声震耳欲聋,烟花五彩缤纷,婀娜多姿,一派热闹红火的景象。当晚的花炮庙会一直持续到凌晨时分。 中秋节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