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历程 中国心理科学走向世界的历程
中国心理科学走向世界的历程
1 旧中国时代的中国心理学简略回顾
中国最早一批心理学家大都是接受西方的教育的。1910-1930年期间,中国政府先后派遣一些青年学生前往西方的一些国家学习心理学,他们学成归国后便开始在一些大学开设心理学课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建立。1921年在南京的一批心理学工作者发起倡议成立中华心理学会,这是中国心理学家最早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组织。学会成立后,1922年出版了刊物《心理》,这个刊物主要是介绍指导西方的心理学发展情况及国内心理学家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当时对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中华心理学会成立的头三年,经常举办一些有关心理学学术报告会,如介绍俄国心理学发展情况等。但是中华心理学会作为一个组织活动了3-4年,由于经费原因及时局不稳定,《心理》杂志只出版三年半便停刊了。1936年在一些心理学者建议下,于9月份又重办学术刊物,定名为《中国心理学报》。该刊物以提倡科学的心理学为职旨,内容以刊登实验研究报告为主。该刊物为了促进中西方心理学交流,采取中英文版,在当时起了积极的作用。
1936年11月,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一些心理学者34人发出正式重组“中国心理学会”的通知。1937年1月24日在南京召开了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但是,过了不久,由于“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心理学会的活动和刊物的出版也随之停止。虽然在少数的一些大学中仍保留心理学系,但学生很少。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10新中国建立之前,由于国内政局的影响,心理学在旧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在国际上也没有什么地位与影响。
2 50-60年代的中国心理科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有关系科开始调整。原有的一些心理系被取消,合并到哲学系或教育系中成立心理学专业。如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原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心理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心理学专业。南京大学(前中央大学)仍保留心理学系,接下来该系于1956年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在巴甫洛夫学说基础上改造旧心理学”的口号。虽然一些大学里仍设有心理学课程,但课程很少。中国心理学家也只与国际上很少的国家,如当时的苏联及东欧个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心理学家有些联系与接触。当时苏联也派出几位心理学家来我国讲过学;我国政府也派出少量的青年学生前往苏联学习心理学。1957年我国派出以潘菽教授为团长,团员有陈立、曹日昌、龙叔修等四位心理学家组团前往民主德国及苏联进行访问考察,参观了对方的一些心理学机构,回国后曾分别撰文作了介绍与指导。这是这时期唯一的一次中国心理学家前往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国际心理科学的发展情况的了解还是很有局限的,尤其是和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的交往,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在50-60年代,心理学在国内也受到多次不公正的冲击与批判。心理学的发展虽然相对解放前来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缓慢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心理学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3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心理科学发展迅速
1978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心理学会与国外的一些国家学会组织开始了联系与交往。1978年8月,应澳洲心理学会第13届年会的邀请,我国荆其诚、徐联仓、李心天三名心理学家前往出席了会议。会上他们分别介绍了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情况,受到热烈欢迎。会后参观访问了澳洲有关大学的心理学系和研究机构,与对方建立了友好的协作计画。1979年应美国心理学会的邀请,荆其诚代表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潘菽教授出席了美国心理学会第87届学术年会。这是我国心理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应邀出席美国召开的学术会议,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1980年7月,中国心理学会加入了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与此同时,派出以陈立教授为首的4人代表团前往德国莱比锡出席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这次大会适逢纪念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年)100周年。与会人数达2965人,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中国心理学家分别在大会及分组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出席此次大会的中国心理学家,除了陈立外,还刘范、荆其诚、徐联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