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背后 “禪讓製”背後的鮮血淋漓
“禪讓製”背後的鮮血淋漓
一提到“禪讓製”,恐怕很多人腦海中浮現出的莫過於堯、舜、禹大公無私的形象。通常認為,禪讓製是以傳賢為宗旨的民主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據說,堯、舜、禹三代統治權的交接,是通過遴選、推薦、考察和任用等一系列程序和平實現的。堯年老時,經民主推舉和自己長期考察,確認舜才德出眾,將首領位置讓給舜;舜老時,如法炮製,傳位於禹。
有學者解釋說,“禪讓”的“禪”字,本指任職屆滿後的權力交接儀式。而“禪讓”的“讓”字,自身便是另外一個表示禪讓之意的術語。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禪”的同音字“擅”及與“讓”字相通的“攘”,在對待權力的態度上則顯得不那麽開明,至少在後世的政治語匯中,這兩個字分別有壟斷與竊奪之意。
那麽,堯、舜、禹之間的禪讓,是溫情脈脈、高風亮節,還是充滿了爾爭我奪的暴力和殘忍?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史料顯示,堯執政後期,爭奪權力者俯拾皆是。堯便曾囚禁爭奪權力者之一的丹朱,不過,卻沒能防住舜。後來,舜殺光了堯的支持者和家人,逼堯退位,囚禁並流放了堯。這種說法是有案可稽的。《竹書紀年》載:“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另《史通·疑古》載:“按《汲家瑣語》雲:‘舜放堯於平陽。’”
掌握權力之劍的舜,由於鯨治水九年而未有成果,便攝行天子之政,將禹的父親鯀殺害。其實,治水不力、耗時過長只是殺人借口。真正的緣由是,禹父是爭奪氏族部落聯盟領袖的有力者。後來,禹取代舜奪取權力,成為又一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便對殺父仇人舜及其部下進行了殘酷的屠殺和報復。舜終為禹所逐,死於南方的蒼梧(今天的廣西),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逃到南方,但還是在禹支持者的屠刀下,流著淚被逼跳江自殺。而關於“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人”之事,從當時爭權奪利的政治背景來看,與其說是大禹公而忘私,不如說是禹擔心引來殺身之禍,為了避嫌而不敢進家門,與家人接觸。

由此可見,堯、舜、禹之間的禪讓,完全是先王被逼無奈之下,為保命而演出的把戲。難怪魏文帝曹丕在接受漢獻帝“禪讓”後感慨:“舜禹受禪,我今方知”。曹丕身臨其境,終於體察到先人禪讓的真實面目。《韓非子·說疑》所載:“舜逼堯,禹逼舜,湯伐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亦反映出,堯、舜、禹之間政權的更替並非是充滿溫情、催人淚下的禪讓,而是一場場腥風血雨的角逐。
再有,堯、舜、禹三位領袖衝突的背後,實則是三個部族集團的對權力的爭奪戰。舜是東夷部落的領袖。禹是華夏集團的領袖。二者之間的爭權奪利是部族集團之間的爭鬥。禹死後掌握政權的華夏集團為了不至於讓權力落到東夷部落手中,便殺害了當選的東夷部落領袖伯益,由禹的兒子啟繼承父位,建立夏朝。
就這樣,禪讓製為世襲製所取代,開啟了“家天下”的歷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