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 李商隱的這首無題,入選教科書,人人叫好卻無人讀懂

火烧 2023-03-13 11:48:01 1065
李商隱的這首無題,入選教科書,人人叫好卻無人讀懂 唐朝有「詩家三李」之說,說的就是李白、李賀、李商隱。李白的詩以浪漫著稱,李賀的詩是出了名的詭譎,而李商隱的詩則是這三人中最難讀懂的。「難讀懂」並不是說
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 李商隱的這首無題,入選教科書,人人叫好卻無人讀懂

李商隱的這首無題,入選教科書,人人叫好卻無人讀懂  

唐朝有「詩家三李」之說,說的就是李白、李賀、李商隱。
李白的詩以浪漫著稱,李賀的詩是出了名的詭譎,而李商隱的詩則是這三人中最難讀懂的。
「難讀懂」並不是說他的詩歌有很多生僻字,而是意境迷離,令人難以捉摸。
這類作品的代表作便是《無題》組詩,很多人將這組詩當成愛情之作,但也有人認為無關風月。
金代詩人元好問有詩云「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說的就是李商隱的一首《無題》,也叫《錦瑟》。
這首詩入選教科書,人人叫好卻無人讀懂。
此詩無一生僻字,以小學生的識字水平便足夠看懂,那麼為何直到高中才正式學這首詩呢?
我想大概是因為這是李商隱最難講解的一篇作品吧,詩人通過這首詩到底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這個問題困擾了世人上千年。
詩歌首聯從「錦瑟」寫起。
「瑟」是一種彈弦樂器,一般有二十五根弦,然而最初的時候它是有五十根弦。
傳聞上古時候的有一個擅長鼓瑟的女神名為「素女」,黃帝命素女彈琴,可是因為曲調太過悲傷,令人聞之落淚,所以黃帝就命人將瑟剖為兩半,從那以後瑟就只有二十五弦了。
可是李商隱這裡的「瑟」依然是最初的五十弦,為何會這樣呢?
因為那每一弦每一柱都寄託著他的愁苦,弦有多少,他的愁苦便有多深,足見當時的李商隱該是多麼哀傷,而這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那麼令他哀傷的到底是什麼呢?詩人沒有明言。
接著的頷聯通過兩個典故,繼續刻畫他此時凄迷哀傷的心境。
前一句說的是「庄生夢蝶」的故事。
莊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老子」齊名,有《逍遙遊》、《齊物論》等名作傳世。
在他的《齊物論》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天晚上,莊子做了一個夢,夢中的他成了一隻翩翩飛舞,自由自在的蝴蝶。
因為這個夢太真實,所以醒來後的莊子不明白到底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
後來人們常常用這個典故來抒發人生虛幻,物我皆空的感慨。
而後一句說的是「望帝啼鵑」的傳說。
望帝杜宇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本是個深受人民愛戴的明君,可是後來蜀地爆發了一場洪水。
在他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名為「鱉靈」的男子帶領人民疏通洪水,還蜀地一片安寧。
望帝見鱉靈才幹高於自己,便學上古聖人堯將帝位禪讓給鱉靈。
鱉靈繼位,是為「叢帝」,而望帝則退居西山。
原本這場禪讓是一樁美談,可是後來不知怎的竟流傳出望帝和鱉靈的妻子私通,出於愧疚才讓出帝位。
望帝本就上了年紀,聽了流言後,一病不起,沒多久便含恨而逝。
傳聞他死後,魂魄不願離開蜀地,便化為鳥,日日哀鳴,而蜀地的人民為了紀念他,便將這種命名為「杜鵑」,
後來「望帝啼鵑」便成了哀怨悲傷的代名詞。
這兩個典故一虛渺,一哀傷,正是當時詩人心境的真實寫照。
頸聯兩句依然用典,看似很綺麗的描寫實際寄託了詩人的悲憤之前。
「滄海月明珠有淚」是一個很美好的民間傳說。
根據《博物志》記載,南海有鮫人,每當月明宵靜之際,便對月哭泣,留下的滴滴淚水化為珍珠。
「藍田日暖玉生煙」也是一個很溫暖美好的情景,紅日和煦,藍田中的美玉升起淡淡的青煙,遠遠望去令人心醉。
可是無論是滄海的鮫淚還是藍田的暖煙,都是一種轉瞬即逝的意象,雖然美好卻也易散。
人生最大的痛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曾經擁有卻最終失去。
所以最後的詩人才會發出「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感慨。
全詩以比興和聯想等手法,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創造出了一種朦朧凄迷的意境,表達了詩人悵惘、無奈的思想感情。
而令後世困擾的是他悵惘的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這首詩是他寫給令狐家一個名為「錦瑟」的侍女。
李商隱在10多歲的時候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恩師令狐楚。
令狐楚十分看重李商隱,甚至讓自己的兒子令狐綯與其交遊。
而令狐家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府上多的是才貌雙全的侍女。
而李商隱常來往於令狐府,和府上的侍女擦出愛情火花也是很有可能的。
李商隱是一個多情才子,一生經歷了很多段愛而不得的戀情。
青梅竹馬的荷花、公主的侍女宋華陽、富商的女兒柳枝,每段愛情都是以悲劇收場。
他因此寫下了很多痛徹心扉的情詩,若說這首詩他為戀人錦瑟所寫,倒也說得過去。
劉攽《中山詩話》、胡應麟《詩藪》都是持這個觀點。
但也有說這不過是牽強附會罷了,胡震亨在《唐音癸簽》就說「以錦瑟為真瑟者痴」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這首詩是一首悼亡詩,是李商隱為亡妻王氏所作。
李商隱和王氏的感情很好,在新婚的時候就曾寫過「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道盡了他對王氏的一片真心。
然而幸福總是短暫的,李商隱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為仕途奔波,宦遊在外。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就是他客居蜀中時寫給在長安的妻子。
就在他寫下這首詩的夏天,王氏就病逝了,可惜的是當時的李商隱並不知道,等他得到消息後已經太晚了。
對於王氏,他有愛戀,更多的是愧疚和追悔,《房中曲》、《暮秋獨游曲江》,都是他為妻子寫的悼亡之作。
而且古代有「琴瑟和鳴」的說法,而王氏的離開不就相當於「弦斷」嗎?
清朝的納蘭容若有詞雲「當時只道是尋常」,道盡了對亡妻盧氏的無限追思,而李商隱這裡的「只是當時已惘然」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悼亡詩」這個說法也有很多支持者。
當然除了「愛情說」,也有人認為有影射政治之意。
李商隱這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負無法實現,寫下了很多詩歌以排遣內心的抑鬱苦悶。
他仕途不順,就像「庄生夢蝶」一樣陷入虛幻迷濛;他懷才不遇,如同「望帝啼鵑」一樣,孤憤悲戚。
還有人認為這是籠統的感懷之作,有對愛情的傷悼、有仕途不順的苦悶,也有對年華逝去的悵惘,總之是眾說紛紜。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讓李商隱悵惘的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困擾了世人幾千年,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這首詩人人叫好,卻也無人能真正讀懂。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