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刺激战场怎么改战术 抗日戰場上的奇怪戰術,能不開槍就不開槍,30米內要迅速見血

火烧 2022-10-15 09:22:28 1053
抗日戰場上的奇怪戰術,能不開槍就不開槍,30米內要迅速見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肉搏戰並不多見。以蘇德戰場為例,即便是巷戰最為激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極少出現肉搏的情況,近戰中使用更多的是步槍、衝鋒槍

抗日戰場上的奇怪戰術,能不開槍就不開槍,30米內要迅速見血  

刺激战场怎么改战术 抗日戰場上的奇怪戰術,能不開槍就不開槍,30米內要迅速見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肉搏戰並不多見。以蘇德戰場為例,即便是巷戰最為激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極少出現肉搏的情況,近戰中使用更多的是步槍、衝鋒槍、手榴彈,以及手槍。不過,在抗日戰場上,情況似乎與數百前的古代戰爭沒什麼太大區別,中日兩軍的肉搏戰屢見不鮮,其中用到最多的戰術,便是刺刀戰。
刺刀是一種安裝在單兵長管槍械前端的刺殺武器,主要以步槍為主。刺刀最早起源於中國,早在明朝時期,火銃就已經被軍隊作為制式武器大量裝備了。不過,這種火銃缺點太明顯,比如長度短、重量大、威力有限,而且在發射之後,重新裝填彈藥的時間過長。正是因為有這些缺點存在,所以缺少近身武器保護的火銃兵,隨時有可能被衝鋒過來的敵軍殺死。為了能夠讓火銃兵具備一定的自衛能力,所以明軍在1451年首次在火銃上安裝了矛頭,用於刺殺。
儘管刺刀戰在二戰各大戰場上不佔主流,但是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則是大放異彩。既然刺刀戰已經過時,那麼為何還要採用如此奇怪的戰術呢?很簡單,這主要是因為中日雙方在近距離作戰環境下,都缺乏有效的殺敵武器,於是只能將刺刀戰作為近身搏鬥的戰術之一。
其實在近戰中,最有效的武器當屬衝鋒槍,但是在八年抗戰的大部分時期,中日兩軍都沒有大量裝備。中國軍隊之所以沒有裝備衝鋒槍,這很好解釋,因為中國當時的軍工系統十分落後,就連最基本的步槍都尚不能達到自給自足的要求,更別說去生產更為先進的衝鋒槍了。如果嚮往進口的話,在當時有限的外匯情況下,政府更多的是去採購飛機、大炮、坦克、機槍等重火力裝備,而不會優先購買衝鋒槍。
相比中國的買不起、造不出而言,日本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完全有研發和大批量生產的能力。只是由於受到日本陸軍高層戰術思維固化的影響,以及在國內資源有限,無法大量提供衝鋒槍恐怖彈藥消耗量的前提下,於是刺刀就成為了日軍主要的近戰武器。
兩相對比之下,日軍採用刺刀戰是主動行為,甚至還納入了部隊的日常操典之中。而中國軍隊採用刺刀戰,很顯然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採用的應急戰術。因為從整體火力上講,中國軍隊落後日軍太多,就連裝備精良的中央軍德械師,他們的整體火力也還達不到日軍火力的一半,更不用說地方派系軍隊和八路軍、新四軍了。為了彌補火力上的不足,同時也為了節省彈藥,能不開槍就不開槍,所以近身肉搏和刺刀戰,就成為了中國軍隊常用的戰術之一。比如,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還曾有過一句名言:任何一名戰士,都必須要有在30米內刺刀見紅的能力。
到了抗戰後期,由於中國軍隊裝備了大量美國援助的衝鋒槍,所以30米內刺刀迅速見血的戰術就不常用了,一梭子子彈下去就能撂倒七八個日本兵,誰還會傻傻的去拼刺刀呢!雖然如此,但是刺刀戰並沒有隨著抗戰的結束而退出歷史舞台,在解放戰爭時期,刺刀戰依然隨處可見,就算是到了朝鮮戰爭時期,還依然存在著少量的刺刀戰戰例。隨著部隊逐漸正規化、現代化,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後,刺刀戰才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