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华新天地 岭南藏书:李文田与泰华楼
岭南藏书:李文田与泰华楼
楼以书名,书因人而离合;室迩人遐,楼循书而余香。广州西关多宝坊有座清代探花李文田留下来的百年大屋,人称“探花第”。惜此宅大部毁于抗战,今存世的仅为屋前的一个内院,这就是李文田的藏书楼――泰华楼。
本籍顺德的李文田(1834-1895),字仲约,一字若农,自幼追随在佛山经商的父亲生活,就学于南海名师何铁桥,后至名流梁九图家与其子共读。
李文田手本《浮物》
咸丰元年县试第一名,咸丰六年又中举人,三年后再中进士,殿试取为一甲等三名(探花)),时年二十六岁(1859)。入仕后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在任江南、四川、浙江等省主考时代,识拔和介绍不少英才,在京则以敢于犯颜切谏而声名卓著。
李文田批校本《三国志》
李文田喜爱金石收藏,精于分辨。其在江西学政任上得宋拓秦篆《泰山刻石》及马氏小玲珑馆旧藏宋拓《华山华山庙碑》,为世罕有,故名其藏书楼“泰华楼”。是楼今尚存陈澧题匾:“东西洋华,秦篆汉隶,如斯至宝,是谓稀世,谁其得之,青莲学士有大笔兮一枝与双碑兮鼎峙”。光绪中,因获颁顺治御制《惩恶要言》一部,易楼名为“赐书楼”,以纪皇恩。泰华楼所藏,以子、集二部为主,多有宋元旧椠,个中名贤文集,亦皆孤本,且为其他藏书家信目所未载。据称楼中尚有明代别史手本,不下百种。
《清史稿》称李“学识淹通,述作有体,尤谙究西北舆地。屡典试事,类能识拔绩学,士皆称之”。他学自经史、小学、金石、舆地、历算甚至西人政学,对辽金元三史尤精,博涉潜研,咸洞指要,翕然称一代通儒。版本目录学方面,对所藏之书,每书衣均有题识,记其卷数版刻,或并辨证书中得失。官京师时,尝备《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部,其简端分录孙星衍廉石居所记、邵懿辰所标注、缪荃孙所校订诸语,颇为详备。另著有《四朝书刻纸版考》,版本判袂之精,为人称道。平生著述计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元圣武亲征录》、《朔方备乘札记》、《黑鞑事略札记》、《撼龙经注》、《和林金石录》及《宗伯诗文集》等。
李文田作古后,其家人将《华山华山庙碑》典质于北京某传授,后辗转为香港利氏北山堂购得,即救助给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抗战时代广州陷落,泰华楼所藏,闻有损失,惟有一部门早已移置北京,转寄于燕京大学。1956年,北京书肆带经堂王炳昆南下广州,尚能得李氏藏书数百种,并有李之手本。此批搜购大多归邓之诚师长所得,事后亦救助中国科学院藏书楼。
李文田死后有孙二人,皆终身未婚,长孙李φ师长,曾在英国大学任教十余年,回港后任香港中文大学传授兼中文系主任,直至七十岁退休。次孙李曲斋师长曾任广州市文史馆员、副馆长,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二人皆已作古,而泰华楼书香犹在。 #泰华#藏书楼#咸丰
李文田批校本《三国志》
李文田喜爱金石收藏,精于分辨。其在江西学政任上得宋拓秦篆《泰山刻石》及马氏小玲珑馆旧藏宋拓《华山华山庙碑》,为世罕有,故名其藏书楼“泰华楼”。是楼今尚存陈澧题匾:“东西洋华,秦篆汉隶,如斯至宝,是谓稀世,谁其得之,青莲学士有大笔兮一枝与双碑兮鼎峙”。光绪中,因获颁顺治御制《惩恶要言》一部,易楼名为“赐书楼”,以纪皇恩。泰华楼所藏,以子、集二部为主,多有宋元旧椠,个中名贤文集,亦皆孤本,且为其他藏书家信目所未载。据称楼中尚有明代别史手本,不下百种。
《清史稿》称李“学识淹通,述作有体,尤谙究西北舆地。屡典试事,类能识拔绩学,士皆称之”。他学自经史、小学、金石、舆地、历算甚至西人政学,对辽金元三史尤精,博涉潜研,咸洞指要,翕然称一代通儒。版本目录学方面,对所藏之书,每书衣均有题识,记其卷数版刻,或并辨证书中得失。官京师时,尝备《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部,其简端分录孙星衍廉石居所记、邵懿辰所标注、缪荃孙所校订诸语,颇为详备。另著有《四朝书刻纸版考》,版本判袂之精,为人称道。平生著述计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元圣武亲征录》、《朔方备乘札记》、《黑鞑事略札记》、《撼龙经注》、《和林金石录》及《宗伯诗文集》等。

李文田作古后,其家人将《华山华山庙碑》典质于北京某传授,后辗转为香港利氏北山堂购得,即救助给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抗战时代广州陷落,泰华楼所藏,闻有损失,惟有一部门早已移置北京,转寄于燕京大学。1956年,北京书肆带经堂王炳昆南下广州,尚能得李氏藏书数百种,并有李之手本。此批搜购大多归邓之诚师长所得,事后亦救助中国科学院藏书楼。
李文田死后有孙二人,皆终身未婚,长孙李φ师长,曾在英国大学任教十余年,回港后任香港中文大学传授兼中文系主任,直至七十岁退休。次孙李曲斋师长曾任广州市文史馆员、副馆长,省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二人皆已作古,而泰华楼书香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