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们》读后感 历史方面的读后感
历史方面的读后感
那就楚汉之争的观后感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作为一个“楚汉之争”的失败者,得到了远比成功者刘邦更高的认同度与同情,实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即所谓的“成王败寇”,一个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间拥有如此的知名度,实在是很令人佩服。
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
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过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将战争结束,他觉察到“楚国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分界。
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
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
据说,项羽当时还是有可能与刘邦抗衡的。
或许正因为如此,项羽的悲剧才显得如此悲壮,项羽的失败才更让人扼腕叹息,项羽的一生才更充满了人情味,项羽的自杀才更让后人唏嘘不已。
他留在历史上册页里面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的英雄形象,博得后人无限的同情和景仰,李清照的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直是鼓舞人心的诗篇。
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
一个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个是屡败屡战、打不过就跑的汉中王。
中国历史上,可能再没有比“楚汉争霸”更富戏剧性、更具有传奇色彩的双雄对决。
如果我是刘邦,愿以鸿沟为界,西属汉,东归楚,平分天下。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

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
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
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
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
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
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
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
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节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