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如火如荼故事50字 如火如荼
如火如荼 【成语名字】如火如荼 gt 【汉语拼音】rú huǒ rú tú gt 【成语解释】 gt 荼,茅草开的白花。“如火如荼”指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比喻军容壮盛浩大。语本《国语.吴语》。后用

如火如荼
【成语名字】如火如荼>【汉语拼音】rú huǒ rú tú>【成语解释】> 荼,茅草开的白花。“如火如荼”指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比喻军容壮盛浩大。语本《国语.吴语》。后用“如火如荼”形容事物的兴盛或气氛的热烈。>【成语典故】> 《国语.吴语》> 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1。十行一嬖大夫1,建旌提鼓1,挟经秉枹1。十旌1一将军,载常建鼓1,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1,皆白裳1、白旗1、素甲、白羽之矰20>,望之如荼。王亲秉钺2,载白旗以中陈而立2。左军2亦如之,皆赤裳、赤旟2、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既陈,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成语注解】> 1、吴王:夫差(?~公元前473),春秋时吴国国君。因父阖闾为越王句践所败,乃将句践囚禁于会稽,以报父仇。后率兵会诸侯于黄池,与晋国争霸。句践乘虚而入,歼灭吴国,夫差自刎而死,在位二十三年。> 2、昏乃戒:傍晚时进入警戒状态。昏,傍晚。戒,防备。> 3、秣马食士:喂给马匹粮草,供给军士饭食。秣,喂牲口。> 4、服兵擐甲:拿着武器,穿着盔甲。擐,穿着。> 5、系马舌:把马舌勒住,不让马发出声音。系,通“系”。> 6、出火灶:不点灯,只用灶火照明。> 7、彻行百行:以百人通为一行,百行为万人的军阵。彻,通。> 8、行头皆官师:以大夫为每行行头。行头,一行当头的人。官师,大夫。> 9、拥铎拱稽:抱着铎,拿着士兵名册。铎,一种大铃,有柄有舌,振舌发声。古代常用来宣布政教法令或示警。稽,名册。> 10、建肥胡:立起幡旗。肥胡,一种狭长、垂直悬挂的旗帜。肥,通“飞”。> 11、奉文犀之渠:握着镶有犀牛角的盾。文犀,有文彩的犀牛角。渠,盾。> 12、嬖大夫:下大夫。古时大夫分上、中、下三等,等级最低的称为嬖大夫。> 13、建旌提鼓:插起旗子,提起大鼓。> 14、挟经秉枹:夹着兵书,握着鼓槌。经,兵书。枹,鼓槌。> 15、十旌:以十面旌旗所代表者为一单位。一行百人,十行设一旌旗,十旌约为万人。> 16、载常建鼓:设置旗子,摆好大鼓。常,一种绘有日月的旗子。鼓,乐器名。一种用皮革蒙在中空的木桶上所制成的打击乐器,声音洪亮。> 17、方阵:士兵排列成方形阵势。> 18、裳:人下身穿的衣服。> 19、旗:一种在旗旒上画龙,并在旗竿竿头系铃作为装饰的旗子。> 20、白羽之矰:用白色羽毛装饰的箭。矰,系有丝绳,用以射鸟的箭。> 21、秉钺:持斧。钺,一种形状似斧的武器,但较斧大,多用作礼仗,以象征帝王的权威,也用为刑具。> 22、中陈而立:站在中阵。陈,同“阵”。> 23、左军:古代军阵编制,分左、中、右三阵。左军指左阵之兵。> 24、旟:古代指挥军队前进的旗子,画有鸟振翅疾飞的图像。>【成语出处】> 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如火如荼,军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2、《老残游记.第一一回》:“这破坏岂是一人做得的事呢?于是同类相呼……钩连上些人家的败类子弟,一发做得如火如荼。”> 3、清.个中生《吴门画舫续录.内编.王芷香》:“芷香以清丽胜,而芷香能唱大净老生诸阔口,饮兴颇豪,故桃叶临波,移船相近者,几于如火如荼矣。”> 4、《花月痕.第二一回》栖霞居士评:“生出凄恻,回应上文,一段吟咏,结出正竟,而上文许多如火如荼文忽然烟然销迹灭矣。”>【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形容事物的兴盛或气氛的热烈。> 使用类别 用在“热烈兴盛”的表述上。>【如火如荼造句】 > 1、岁末大血拼,各百货公司折扣战如火如荼开打。> 2、当初这活动也是如火如荼地展开,但结果仍然是不了了之。> 3、一到春天,满山遍野,如火如荼的杜鹃花吸引着如织的游人。> 4、台上如火如荼的演出,对应台下如火如荼的吶喊,这场面真是沸腾了。> 5、一路上,木棉花开得如火如荼,金黄的一片,似在宣告热闹的夏天即将来临。> 辨识> 形音辨误 荼,茅草开的白花。不可写作“茶”。>【参考词语】:如荼如火>【汉语拼音】:rú tú rú huǒ>【成语解释】:即“如火如荼”。见“如火如荼”条。> 1、清.查慎行〈人日武陵西郊阅武〉诗二首之二:“如荼如火望中分,鼓角铙钲一路闻。”> 2、《孽海花.第二九回》:“霹雳一声,四方响应,正我汉族如荼如火之国民,执国旗而跳上舞台之日也。” >【如火如荼的】> 据《国语.吴语》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之后,又出兵北征,想压制国力最强的晋国,以成为霸主。越王句践便趁机带兵攻击吴国,以报亡国之恨。吴王听到这个消息,赶快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王孙雒认为应该尽快争取到霸主地位再回国,以鼓舞民心。吴王同意王孙雒的看法。当晚,军士都先吃饱,马匹也喂足粮草。到了半夜,士兵们穿好盔甲,拿起武器,勒住马舌,也不点灯,只用煮饭剩余的灶火照明。然后就摆开阵势,以一百人为一行,形成百行共约一万人的方阵。共有左军、中军、右军三个方阵,合计约三万人的阵势。中军的士兵一律穿白衣、白盔甲,拿白旗,使用白羽毛装饰的箭,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白色的花;左军的士兵则一律穿红衣、红盔甲,拿红旗,使用红羽毛装饰的箭,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球;右军的士兵则一律穿黑衣、黑盔甲,拿黑旗,使用黑色羽毛装饰的箭,远远望去一片乌黑。天刚亮,吴国军队已近晋营,吴王亲自擂起战鼓,三军也跟着吶喊,声音响彻天地。晋国国君见到这样盛大的军容,吓得赶紧派人议和,尊吴王为霸主,这件事才告结束。后来“如火如荼”这个成语,就从原文中用来形容军容的“望之如荼”、“望之如火”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军容壮盛浩大,也用来形容事物的兴盛或气氛的热烈。 很赞哦!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