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怎么养 石蒜花(曼珠沙华)怎么养要注意什么
石蒜花(曼珠沙华)怎么养要注意什么
曼珠沙华
学名 Lycoris radiata
英名 Shorttube Lycoris
别名 蟑螂花、龙爪花、红花石蒜
科名 石蒜科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鳞茎。
叶带状,深绿色。
伞形花序,花鲜红色或具白色边缘,亦有白花品种。
花鲜红色或具白色边缘,亦有白花品种。
花期夏末秋初。
原产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
喜阳,耐半阴,喜湿润,耐干旱,稍耐寒,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
繁栽要点 可在花后分球栽植。
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
栽植深度以土将球顶部盖没即可。
接近休眠期时,应逐渐减少浇水。
应用价值 在中国有较长栽培历史,《花镜》中有记载。
石蒜冬季叶色深绿,覆盖庭院,打破了冬日的枯寂气氛。
夏末秋初葶葶花茎破土而出,花朵明亮秀丽,雄芯及花柱突出基长,非常美丽。
可成片种植于庭院,也可盆栽。
石蒜是中国的珍贵花卉之一,品种众多,有红花、小红花、黄花、淡红紫色、百合型、白长筒型等,其叶期象兰花,花型似金灯,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
台湾省已把黄花石蒜出口日本。
人工栽培的石蒜花在我市一面市,就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是一极具市场潜力的花卉新品种。
石蒜(Lycoris radiat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我国西南至东南部。
该植物因生长于山坳的石头旁,鳞茎外包暗褐色膜质鳞被,似大蒜而得名。
长期以来,森林采伐,生态环境破坏,加上山区农民曾进行拉网式采集挖掘,现有的石蒜资源十分贫乏。
为了保护、开发石蒜野生资源并使之产业化,开发厦门的花卉新品种以满足人们对奇、特、美花卉的需求,厦门大学生物系与同安区农科所合作,开展石蒜的人工栽培研究,为发展厦门的花卉产业作出贡献。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子 红花石蒜鳞茎,部分由永春、德化农民上山采集获得,部分由本课题组前期自繁获得,合计2 400粒。
此外向有关植物园购买了百合型紫花石蒜、黄花石蒜、白花石蒜,小红花石蒜鳞茎为种子。
1.2 栽培土壤 采用人工配制的营养土、田园土和荒地红壤为栽培土壤。
营养土边制作边用农药灭虫,田园土和红壤进盆前经农药消毒、太阳下曝晒3天。
土壤成分分析按中国农科院士肥所的方法进行。
1.3 种植时间 1997年10月5日~20日。
1.4 栽培方式 供研究鳞茎均用1‰多菌灵浸泡3min,滤干。
挑选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种子种于花盆中,每盆3粒,共500盆,其中364盆为红花石蒜, 其余为从外地购买的其他石蒜品种。
竖放,深度以土壤盖没种子为准。
直径小于3cm 的种子种于塑料网遮荫棚的水泥槽中,株行距17~20cm, 也以土壤盖没种子为度,土层厚度为12~15cm。
另外,于荫棚内按上述规格种植50粒直径3cm以上的种子作对照。
盆栽石蒜入土后,移至屋顶平台上管理。
1.5. 管理方式 种子下地后第一天浇重水以平衡土壤的水份,以后晴天每天浇水1次,阴天隔天浇水1次。
整个栽培期定期用农药对周边环境进行杀虫灭菌,并施有机肥及化肥多次。
2. 结果
2.1 石蒜的生长周期
2.1.1 不同石蒜品种生长周期的差异 以营养土分别盆栽红花石蒜、黄花石蒜、百合型石蒜、紫色石蒜、小红花石蒜和白长筒石蒜,于1997年10月9日~10日播种,结果表明,各种石蒜品种的生长周期基本一致,但采集于福建的红花石蒜周期稍长,可能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所致。
2.1.2 不同石蒜的营养生长过程和长势 由永春、德化采集到的大红花石蒜于1997年10月8日下种后, 10月18日见叶片长出土面。
该月底,每个叶芽抽出2~3片叶片,成丛状,如韭菜,末端略带紫色。
1998年1月15日,主侧芽皆可达4叶龄, 个别可达5叶龄,株最长叶片平均长度可达22~24cm,宽可达1.1~1.2cm,平衡脉,肉质墨绿。
1998年3月5日,主芽平均达8~9叶龄,个别达10叶龄, 最长叶片平均长度为40.9cm,生长旺盛。
以后最早抽出的叶片末端干枯凋落,新叶片继续长出,保持在每个叶芽9~10叶的水平,叶片略有增长。
1998年4月6日~5月15日为叶片凋零期,之前整个营养生长周期结束,类似于同科的中国水仙。
黄花石蒜和小红花石蒜的生长过程类似于大红花石蒜,区别仅在于黄花石蒜叶长可达80~90cm,宽3.5~4.5cm。
小红花石蒜叶长25~30cm,叶宽0.7~0.8cm。
上述3种石蒜在厦门地区适应性较强,长势佳,优于其它品种。
以下研究皆以大红花石蒜为对象。
2.2 石蒜对栽培环境的要求
2.2.1 不同土壤的盆栽石蒜比较 分别使用田园土、红壤和人工合成的营养土盆栽石蒜。
栽培结果表明, 种植于营养土的石蒜叶长、成熟鳞茎围长,直径等主要指标分别是田园土的1.3、1.14和1.14倍, 是红壤栽培石蒜的1.5、1.30和1.29倍,成熟石蒜主鳞茎直径大小是播种时的1.38倍。
栽培于红壤的产量增加只表现在侧芽鳞茎的增多、增大方面,而主鳞茎大小与播种时比较,其直径只大了0.24cm, 可见人工营养土较适宜于石蒜的人工栽培。
2.2.2 石蒜对土壤pH的要求 分别以pH5.8和7.8的营养土栽培,每盆种植种球8粒。
营养期观察结果表明,偏碱性土壤不适合石蒜生长,每长出1片叶子不久,其末端就出现枯萎现象;叶片长度明显短于酸性组,成熟鳞茎小,不饱满;经叶芽分化期后,进入扬花期,栽培于偏碱性土壤的石蒜基本不开花,而栽培于偏酸性土壤的鳞茎主茎,基本上都能分化出花芽,顺利地扬花。
2.2.3 石蒜对生长环境温度的要求 营养生长期石蒜10月上旬播种,此时最高气温不超过30℃,旬平均气温24℃,适宜石蒜生长,播种10天,根系生长旺盛,叶片先后长出地面。
冬季日平均气温8℃以上,最低气温达1℃,不影响石蒜生长。
至来年4月,由于长期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生长较弱,出现早衰现象,1998年4月6日起出现第一片叶子枯萎,至1998年5月15日前后全部叶片萎缩、干枯,此时旬平均温度已达24℃。
说明石蒜生长的高温极限为日平均温度24℃。
2.3 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
2.3.1 盆栽与水泥槽栽培结果的比较 以偏酸性营养土盆栽石蒜,下种后置屋顶平台上,不遮荫;水泥槽栽培石蒜,下种后用孔径2cm2的黑塑料网遮荫,网的四周用防蚊纱网隔离, 网棚之上种有西蕃莲, 以保湿及减少光照。
栽培结果表明,遮荫有利于石蒜的成长。

2.3.2 种子阉割与否的生长情况比较 分别以偏酸性营养土盆栽经阉割和未经阉割的石蒜种子,比较其生长情况。
结果表明,阉割不利于石蒜的生长,但对鳞茎肉的叶芽损伤不大。
这可能是由于石蒜鳞茎太小,阉割造成养分供应减少所致。
2.4 栽培后的花枝数比较 分别以不同栽培条件(遮荫网、田园土、红壤土、土壤pH5.8和pH7.8)网栽石蒜,结果表明,栽培于偏酸营养土的石蒜出花率最高;采用遮荫网栽于水泥槽的石蒜与之相近,出花率达73%~80%。
采用田园土栽培的出花率只是营养土的1/4;红壤土的出花率最差,仅为3.3%。
说明花枝数与鳞茎的营养积累有关,也与栽培土壤的肥力、酸碱度有关。
3. 讨论 野生石蒜生长于荫森潮湿地,其着生地为红壤,人工栽培石蒜应考虑石蒜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
本研究在栽培土壤酸碱性方面(如土壤pH5.8)已基本达到野生自然条件。
经过近10年的盆栽观察,发现只要增加土壤的水份,提高土壤的肥力,适当调整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调整氮、磷、钾的比例,就可以弥补野生石蒜生态环境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进行较大规模的人工栽培石蒜研究,掌握了适合厦门地区人工栽培的品种。
种植时间以10月上、中旬为宜,来年5月中旬 营养生长期结束。
整个营养生长周期150~160天, 与野生石蒜营养生长期一致。
气温对石蒜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 日平均气温超过24℃, 将抑制其叶芽生长, 零上低温不影响石蒜生长。
晴天要求重水喷淋。
雨天应注意排水以防止烂根,不能用无漏底花盆栽培石蒜。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期皆要求高腐殖质、高土壤肥力的偏酸性土壤。
没有经增效的田园土、红壤土不适合用于人工栽培野生石蒜。
营养生长后期应适当提高所施肥料中的磷肥比例。
盆栽石蒜应注意控制水份、土壤酸碱性、肥水等因素,可以克服野生生态环境的不足,正常旺盛生长。
网棚遮荫栽培是另一条较为合适的人工栽培途径。
阉割对于提高鳞茎的质量没有意义。
人工栽培石蒜的侧芽可以进一步繁殖,解决种球自繁问题。
应去除带花叶病株,并用常规方法解决蚜虫危害问题。
综上所述,本课题已掌握了石蒜人工栽培的主要条件,克服了野生石蒜生态条件的差异,解决了大量栽培的种子问题,摸清了病虫害发生和防治规律,为石蒜花卉的产业化提供了前期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