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亲什么意思 成语: 众散亲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众散亲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众散亲离 成语简解编号: 4174
成语: 众散亲离
注音: ㄓㄨㄥˋ ㄙㄢˋ ㄑ|ㄣ ㄌ|ˊ
汉语拼音: zhòng sàn qīn lí
参考词语: 众叛亲离
释义: 义参「众叛亲离」。见「众叛亲离」条。
Emoji符号: 众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众散亲离”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众叛亲离」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据《左传.隐公四年》载,春秋时代,卫国公子州吁(ㄒㄩ)杀了自己的哥哥桓公想要自立为君。由于多数的大臣百姓不赞成他弑兄夺位的行为,所以州吁打算出兵攻伐与卫国有世怨的郑国,希望能借此提高自己的威望。恰巧当时宋国殇公即位,郑国收留了从宋国出奔的公子冯,并且想要用武力送他回国为君。州吁便以此为名,联合宋、陈、蔡等国出兵攻打郑国。四国的大军于是开到了郑国,把首都的东门团团包围,连续打了五日都没办法攻下,只好无功而返。鲁隐公就此事问他的大夫众仲:「你觉得州吁的计谋最后会得逞吗?」众仲回答:「我只听过以德服人,没听过以战乱为手段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以乱服人,就像要整理丝线却不先找出头绪,只会让情况愈来愈糟。州吁这个人仗着强大的武力进行残忍的征伐,总有众人反叛,亲信背离的一日,他的计谋显然难以得逞。」后来,四国联军又再次出兵攻郑,取得了胜利,但州吁并未因此而获得百姓的爱戴,反而在不久后就被杀了,果真应验了众仲的预言:「众叛亲离,难以济矣。」「众叛亲离」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
典源: 此处所列为「众叛亲离」之典源,提供参考。《左传.隐公四年》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脩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1>之也。夫州吁2>,阻兵3>而安忍4>。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5>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注解〕 (1)治丝而棼:比喻行事不得要领,反而越做越糟。见「治丝而棼」。 (2)州吁:春秋卫国人,庄公之子,桓公之弟。桓公立十六年,州吁弑之而自立。吁,音ㄒㄩ。 (3)阻兵:仗恃著强大的军力。阻,依恃、依仗。 (4)安忍:安于行使残忍之事。 (5)济:成功、达到目的。
书证: 01.《晋书.卷一二三.慕容垂载记》:「淮南之败,众散亲离,而垂侍卫圣躬,诚不可忘。」
成语接龙“离”字开头的成语
离乡背井
离乡别井
离乡避井
“众”字结尾的成语
乌合之众
大庭广众
寡不敌众
稠人广众
广庭大众
乌集之众
寡不胜众
大廷广众
“众”字开头的成语
众志成城
众口铄金
众叛亲离
众矢之的
众望所归
众寡不敌
众心成城
众盲摸象
众望所依
众望攸归
众口烁金
众口金铄
众人广坐
众腋成裘
众怨之的
众望所属
众望所集
众口销金
众望所积
众散亲离
“离”字结尾的成语
扑朔迷离
颠沛流离
光怪陆离
众叛亲离
寸步不离

形影不离
跬步不离
失所流离
神光陆离
故步不离
半步不离
光陆离
众散亲离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众散亲离。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众散亲离”分成的单字详解:
众, 散, 亲, 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