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抚宁县的兔耳山 抚宁县历史人物

火烧 2021-09-10 19:59:53 1070
抚宁县历史人物 翟鹏 1481一1545年 ,字扶九 又字志南 ,号联峰,生于抚宁县城内。其父翟昊,性温厚,不善理财,家 道贫寒。翟鹏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其母王氏下决心供他读书,自己昼夜纺织,以筹

抚宁县历史人物  

翟鹏(1481一1545年),字扶九(又字志南),号联峰,生于抚宁县城内。

其父翟昊,性温厚,不善理财,家 道贫寒。

翟鹏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其母王氏下决心供他读书,自己昼夜纺织,以筹笔砚之资,霍鹏府试,其母割发易银为其拼凑盘缠。

明正德三年(公元 1508年),翟鹏饱学成才,一举考中进士,出任户部主事,转任员外郎,后又出任卫辉府知府,升陕西副使,进按察使。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再升右 金都御史,巡抚宁夏。

翟鹏生性耿介刚直,为官清廉,对官场陋习深恶痛绝。

他初至卫辉,严禁贿赂,致力于举贤荐能。

翟鹏巡抚宁夏时,边塞防守松弛,朝中无人过问,边官边将任意私占精壮兵卒供自己役使,边塞重地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把守。

野鸡台一带20余座烟敦孤悬塞 外,翟鹏下令尽数清理被私役的兵丁,恢复了野鸡台一带的守备。

此举伤害了一些边官边将的利益,他们对霍鹏怀恨在心。

同年,俺答大举入侵,边塞粮草不足,边民啼饥号寒,翟鹏据实陈请求朝廷赈济,朝廷不但不允,反将翟鹏停俸。

在俺答大举入侵时,总兵官赵瑛不能竭力抵敌,致 使百姓涂炭。

翟鹏秉公劾奏,反被赵瑛所讦。

皇帝大怒,翟鹏被撤职。

翟鹏卸任后,回家省亲,在故乡住月余,游览了故乡的名胜古迹,写下了《绿湾蛙静》、《过 芦峰将军墓》、《望联峰山》、《联峰海市》等诗篇,其中《望联峰山》、《联峰海市》两诗,通过赞美联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真挚感情。

嘉靖二十年八月,俺答又兴师入侵,铁骑直捣山西内地。

兵部荐翟鹏复故官,整饬畿辅、山西、河南军务,兼督粮饷。

嘉靖二十一年三月,宣大总督黄继祖被罢 职,升翟鹏为兵部右待郎,此间,翟鹏对旧的对敌政策和奖罚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杀降邀功者宜罪”。

可是他这次复官仅百日,又因向朝 廷连乞兵饷而被革职。

同年七月,俺答又大举入侵山西,杀掠太原、璐安。

翟鹏又复宫,兼督山东、河南军务,巡抚以下均受其节制。

这次复官后,翟鹏在建设边塞方面建 树颇多,浚壕筑垣,修边墙390余里,增筑新墩292 座,墩堡14座,建营舍1500间,垦回14900余顷,招募新军1500余人,每人给田50亩,节省仓储无数;对边塞守备重新进行了部署,并制定了“战 中有守、守中有战”的战术原则,剔除了以往单纯防御的弊病。

其间尚著有《筹边录》畅行于时。

嘉靖二十三年三月,因翟鹏退敌有功,擢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 副都御史。

当时严嵩在朝专权,但看到翟鹏是个难得的人才,一心想拢络为私党。

他亲手题了一块匾--“尚书府”遣心腹送到翟鹏的故乡。

不料翟鹏并不感恩戴德,理事仍秉 公无私,即使是严氏的羽翼也毫不徇私。

他这种对上不能逢迎,对下不能迁就的性格,便注定了他宦途坎坷,不能终其位的命运。

据县志记载:翟鹏曾有诗云:“唯有寸心悬帝阙,更无尺素达权门”。

由此可窥其情怀之一斑。

另据翟鹏家谱记载:严嵩的儿子、吏部尚书严世蕃到 山海卫“阅边”时,途经抚宁鼓楼东的“尚书府”顺便到翟府拜访。

饮茶间,偶见正堂中悬着一对条幅即翟鹏诗句。

当时严氏并未多心,连连夸赞翟鹏的书法功底纯 厚,笔力苍劲,大有气吞长虹之势,待严世蕃事毕回朝又到翟府“道忧”时,突然发现条幅不见了,这时才产生了疑心。

从此严翟隔阂日深。

嘉靖二十三年正月,皇 帝命翟鹏根除边患(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责效甚急。

翟鹏虽竭尽全力往来驱驰,终因八方掣肘,呼唤不灵未能如愿。

此时,忌者乘机中 伤,奸党借题诽谤,翟鹏请求罢官,皇帝不允。

同年九月,因蓟州巡抚朱方清撒诸路防秋兵,兵部尚书毛伯温并撒宣大三关客兵,俺答遂乘机于十月犯膳房堡,又于 万全破墙而人,由顺圣川至蔚州,犯屠浮峪,直抵完县,京师戒严。

皇帝大怒。

此时,御史杨本深、兵科戴梦桂又乘机动奏翟鹏逗留,致使敌震畿辅,皇帝遂遣官将 翟鹏逮捕入狱。

三个月后,翟鹏被判充军罪。

当押解官押翟鹏途经河西务时,被当地百姓所阻,众呼翟尚书冤枉。

又将其解回京师,重下诏狱。

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七日辰时卒于狱中。

翟鹏死后,民间艺人很快编出影卷,皆有严氏奸党害忠良的情节,后被霍鹏的次子、卫辉通判翟重光得知,花重金收买了影卷。

隆庆二年(公元 1568年),朝廷为翟鹏昭雪,追论前功,复官赐祭,遣永平府知府刘祥谕祭。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四月,翟鹏的曾孙翟凌云等建墓碑于抚宁南关路东, 上镌祭文,言翟鹏督师于重镇,志欲有为,才能应变,屡著忠勋......。

许碧山(1850一1912年),本县台营人,后居峪门口,清代有名的民间画家。

他工国画善习山水人 物,以渔樵耕读、五子登科见佳,尤以画镜面为长。

代表作品为渔樵耕读四扇屏。

他的面笔姿健秀,静闲而不俗媚,飘逸而不轻浮,潇洒而不放荡,生态活脱, 堪为妙称,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从现在的《教五子》反《乱桎忘世》中可见一斑。

少年时代,他特别喜爱丹青佳作,把收集到的画裱贴四壁,悉心揣摩。

白日自不必言,到晚上,也要躺在炕上贪恋地望上一阵,从此他开始学习画面。

一天早晨,他 端着饭碗在门前石板上吃饭时,看到一行仙鹤振翅冲向旭日,几棵红染的劲松摇枝舞干,不禁神思于怀,用手中的筷子在地上作起画来......直到他的耳朵被母亲揪得生痛时,他才看到饭碗碎裂在地上。

有一次他随父赶台营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而他却独独对一白发画匠发起楞来。

老者见他如此痴 迷,便和他交谈起来。

老人发现他聪明伶俐,临别郑重地送给他一管祖传狼毫,把镌在上面的“腹吞百毫,手生万象”指给他看。

碧山点头会意,拱手拜谢。

笔耕生 涯的艰辛,磨炼了他的意志。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广收博取,排劣存优,别出一格,独树一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然而世事昏暗。

任凭千里马铁蹄生风,也只 能声匿沼池,更何况他不愿为人所识,讨得更多的麻烦呢。

为此,他常常过着流浪生活,靠穷苦父老的微细酬劳勉强度日。

几管纤毫,一方墨砚,伴着他走遍祖国的 名山大川,遍访丹青高手。

一次,他到北京游玩览胜,正值抚宁县小李庄的王庚阳赴京赶考。

王庚阳听说他在京,便设法找到他,说自己画艺不佳,求他代画一张 (当时,考试须入场作策论三篇、律诗二首、画卷一幅)蒙混过关。

许碧山念及乡里之惰,便允诺了。

可是没有想到,那幅画被献媚的宦官呈给了慈禧太后。

太后 看罢赞不绝口,命王庚阳再画两幅。

王庚阳忙去店中找许碧山,却扑了空,原来许碧山二日前巳返回抚宁老家去了。

因太监催促太急,王庚阳只得竭尽吃奶功力作 画,怎奈画技迥异,马牛好识,王庚阳被传进宫去质问时,只得实说原委。

不料慈禧太后转怒为喜,命王庚阳把许碧山寻来为她画像。

许碧山听王庚阳说明经过, 苦苦叹息,还是随王进宫了。

几日后,许碧山的另两幅作品被送进宫去,慈禧见画欣喜非常,宣他进宫,命他为自己画像。

从此,他的画的署名便由碧山改成了 “昨非”。

王庚阳在科考中名中进士,官至上海道。

他在榆关镇开设了一个镜子铺,请许碧山画镜面。

许碧山画的山水人物栩栩如生,跃然活脱,官吏乡民竞相购买,凡有幸购得者则视为奇珍,悉心保存,引以为荣。

杨德生(1866-1941),抚宁县前石河村人,幼年随父去沈阳从商。

此时正值冀东皮影班在沈阳活 动,杨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皮影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时常出入影棚与影界人士交往,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渐渐对影人雕刻技艺有所领悟。

后来他毅然弃 商从艺,开始练习画草图。

剪图案,几千幅头插、戳子、坐骑道具等图案,在他的心血和酷爱滋润下诞生了。

而后,他开始操刀练功,晨昏寒暑,潜心艺事,百折不 能夺其志,复经过名人指点,其作品在整体布局的完美和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逐步达到了神采飞扬、气韵感人的地步,被行家里手誉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然而,他从不固步自封,无休止的追求和探索,使他的刀法日趋娴熟,构图更加清新而又不失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唐山皮影流派遗韵。

杨德生到中年时期,在影人雕刻艺术上已造诣颇深,人称北派高手,且自成面目。

其作品风靡京东及东北名家影棚。

著名影界艺人李秀影棚的全部片子,皆委托杨德 生刻制。

由于他的作品刀法游润,装饰富丽,工艺精美,造型生动,富于典型化、性格化,深为影界欢迎。

为全面继承和发展唐山皮影流派的独特风格,杨德生善于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去劣扬优。

他晚年绘制了几千幅影人图案,并装订成册。

可惜今已大部散失,只留 下少量烤图,被市群艺馆购得收藏。

王增(1873一1958年),原籍河北省高阳县人,9岁时随祖父王聚贤来抚宁落 户。

全家典房居住,以煮猪头为业。

起初日煮一两个,通过刻苦钻研技术,精心制作,味道越来越好,销量大增,后发展到日煮十余个。

王聚贤是保定府口音,说话呔,他每天将煮好的熟肉背到鼓楼根下叫卖:“烧肠、烧肉喔!”当地人听不清字音,误听为“髦肉喔”。

天长日久,人们便唤他“老 髦”,他煮的肉得名“老髦肉”。

1917年后,王增继承祖父遗业,继续开设“老髦肉铺”。

因“老髦肉”味美适口,肥肉不腻,颇受顾客赞誉,连奉军大帅张作霖也经常派人来关内购买“老髦 肉”用以馈赠亲友。

因此,“老髦肉”驰名东北三省及京津一带。

“老髦肉”的加工制作非常讲究,选肉严格,不鲜的不要,过肥的不要,清洗认真,不得留下残存 毛根,猪肉和猪头、下水配比适量,确保老汤纯净。

张墨林(1880一1958年),字砚樵,本县留守营乡张各庄桥西人,家有良田百亩,其父经商,为教子成才,聘一老秀 才为师,在家教墨林兄弟读写诗文。

墨林酷爱绘画,12岁习画,到20岁已很有名气,尤其善画花鸟人物山水,无论工笔写意均颇有功底。

在技法上,他潜心继 承明清以来山水画的优良传统。

他绘制的“百蝶图”活脱超俗,独具风格,被世人誉为杰作。

墨林善言强记,视钱财如粪土,青年时期即开始周游东北各地,以绘画 为生。

1920年他进京游览,在邮电局长家作画。

彼时邮电局长的弟弟正在北京艺术学校学习美术,看到张氏的山水画作品后赞叹不止,并将墨林介绍给正在北京 艺术学校执教的齐白石先生,张氏很受齐先生赏识。

事后,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齐白石谈到中国绘画流派时说:“现在能继承清代四王风韵者,唯有冀东张某(指 张墨林)一人。”

翟秉均(1893一1973年),又名静修,字启亭,本县城关人。

翟秉均幼年入抚宁城内“南学”读书,后考入直隶省 第三师范学堂,毕业后受聘于抚宁县立高等小学堂任教。

在教学实践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取了学生的尊敬及校方的重视,升任县立完全小学校长之职。

翟秉 均任职期间任人为贤,善于调动同仁智慧,以能者为师,从不独断专行。

在教学方面,他坚信“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他强调教师背课、授课、批改作业、课 堂提问、审阅试卷一丝不苟,倡导教师诲人不倦。

翟霍秉均家住城里却常在学校住宿,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教育事业。

他经济拮据,但竭尽全力资助贫困学生, 给学生买书买本。

在严寒的冬季,他常把离校远的学生带回家去,给他们热饭、烧汤。

翟秉均接受先进思想,勇于走向社会,宣传男女都应识字,公开同“女子 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挑战。

在本校,他毅然决定同年级男女合班,顶住了某些所谓“有伤大雅”的议论,这在全县首开第一例。

抚宁县的兔耳山 抚宁县历史人物

翟秉均领导下的抚宁县完全 小学在文化、体育、美术诸方面在全县均名列前茅,学校成绩展室里的银杯、银盾、锦旗、奖镜、奖状琳琅满目。

省长、县长曾颁发给翟秉均个人以“教师楷 模”、“治校有方”的奖状。

1941年翟秉均升任为抚宁初级中学校长。

就任后,他精心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择优聘请教师,充实教学设备,扩充班级数量, 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成绩显著。

国民党军队侵占抚宁后,国民党县党部企图利用他在广大人民中的威望动员他入党并兼任第一区党支部书记,他坚决拒绝 了。

1946年他毅然辞去县立初级中学校长的职务,携眷属离开抚宁到蒋营小学教书。

1954年,翟秉均被选为抚宁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抚宁 并入秦皇岛市,他又被吸收为市政协委员。

翟秉均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为祖国培养了大量人才。

李辑伍(1893一1962年)又名尚文、铁山,本县曹东庄乡后石河村人。

青年时期从事教育事业,1921年参与 创办抚宁县第一所私立女子小学(城内西街)。

1942年任乡中心小学校长期间,参加抗日地下活动。

1947年调专署皮影社做编辑工作,著有《李自成》、 《水泊梁山队》、《大八义》、《红娘子》、《五峰会》、《家仇国害》、《打锦州》、《打四平》、《震冤塔》、《打输关》、《抓特务》、《平狗坟》、 《清算复仇》、《黄河蒋灾记》等影本,《高树勋起义》为其代表作。

还有配合宣传工作编写的小型影本和快板,有的剧本现在仍在演唱。

1954年调抚宁县 后,被选为抚宁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抚宁县第一文化馆馆长,后又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县人民政府委员。

1962年2月病逝。

杜万林(1896一1969年),河北省丰润县赵子庄人,后迁居本县牛头崖村,杜氏自幼家道贫寒,少时打草拾柴,稍长 以理发为业,因其酷爱祖国传统医学,发奋钻研正骨、按摩、治疗眼疾,后经名师指点,加之本人力图进取,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终于达到了医术精湛的地步。

起初,他只在本地行医,为乡民解除痛苦,先后治愈多人,次后名声远扬,不远千里前来就医者日多,往往门庭若市,车水马龙。

杜万林看病不为发财,有钱无钱 先治病。

杜万林看病从不分亲疏远近、显贵贫贱,凡前来就医者,均能受到热情接待,精心治疗。

杜万林从医30多年,接待了来自17个省市的患者,治愈者无数,直到他去世以后,慕名而来投医的外地患者还为数不少。

建国后杜万林被人民政府聘为医师,曾任牛头崖医院副院长。

1959年当选为县人民代表。

杜万林担任副院长后,时常有外地人前来就医。

杜万林由于工作积 极,在医术上有较深的造诣,深受患者爱戴,1960年被推选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杜万林在“四清”运动中受到打击,给其加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被开除回 家。

打倒“四人帮”后始得昭雪。

赵会(1899--1945年),本县城关西街人,冀东著名琐呐演奏家。

因排行第二,人称“赵二”。

赵会自幼从父学习唢呐。

其父赵永发系清代在本县衙供职的最后一任官琐呐。

1942年赵会到吉林省蛟河“万清鼓乐屋”搭班活动,不久又投奔其义子崔占春 转入吉林市“北窑屋鼓乐房”。

赵会是三四十年代冀东鼓吹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他与冀东一代琐呐名家金财(迁安县人,号“金铁嘴”)、张秉之(本县人,艺名“压北蒙”)、顾炳 珠(卢龙县人,艺名“扔 头”)、郭文田(秦皇岛人)、吴殿奎(昌黎县人)结拜为兄弟,被群众誉为东派(滦河以东)六大高手,其中赵会与金财名声最大。

1938年至1940 年,赵与盟兄弟及其弟子、义子等人,巡回演出于东北三省各大城市和承德等地。

这时赵会的演奏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地步,他所到之地,极受同行艺人尊崇。

赵会在鼓吹乐中是个多面手,擅长民间乐器“借字”技法的运用。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抄录了大量的冀东鼓吹乐工尺字曲谱流行于世。

这些曲谱抄写的字迹工 整,曲调板眼清晰、准确,每首乐曲常常抄写为母曲与演奏曲两种形式,这是一般民间抄谱所不具备的。

在十年浩劫中,这些乐谱大都被销毁,唯一保存下来 的一本也仅有几张残页。

任启瑞(1912一1986年)艺名“筱核桃”,祖籍本县杨户村,1916年迁往秦皇岛蔡各庄。

任启瑞11岁正式从父学艺,15岁时被收呐名家金财收为义子,跟义父学艺5年。

由于他在艺术上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从而誉满冀东和东北三省。

解放后,先 后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秦皇岛市音乐协会会员、理事、副主席,北戴河区政协委员,抚宁县收集民间音乐艺术指导。

1936年,24岁的任启瑞与赵文奎(山海关人,艺名“赵大晃”)等人到吉林省洮安开鼓乐棚,活动在吉林、长春、哈尔滨三市及洮安一带的广大农村。

1938年6月,应邀在长春胜利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灌制的乐曲有《句句双》、《大姑娘爱》及评剧《花为媒》等。

1953年国庆节,任启瑞与孙俊元、任启文、陆云起应邀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其中《小磨坊》、《冬来尾》两首乐曲被制成唱片。

1955年秋,任启瑞应聘任河北省艺术学校教师,1958年随校并入天津音乐学院。

1961年春辞职回乡,重操旧业。

自1977年6月起,他与县文化馆密 切合作,用了近九年的时间陆续全面、系统地录制了一大批珍贵的音响资料。

1984年12月,《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编辑部聘请中央的专家,为全 省著名艺人录制音像资料时重点为任启瑞录音录像。

任启瑞为河北省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演奏的曲目有150首左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