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 何菩?
何菩?
菩是梵文音“菩提的。其“菩提”是“悟”,“”是“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物),全是:“有情”,“道生”,“悟的生”之意。根意,中古代翻的佛中,把菩“士、大士、士、法臣”等名。如把音菩“音大士”,把普菩“普士”。

在佛教初的小乘期,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成佛的悉多王子菩。大乘佛教立後,根“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把凡是立下宏,上求佛道,下化生都都之菩。後名更加大化、世俗化,人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作菩。菩的任是所有回中的生度化成佛。
即指「以智上求上菩提,以悲下化生」,修波蜜行,於未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勇猛求菩提者。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了菩提心就是「菩」。
何菩提心?如四弘誓∶「生誓度,誓,量法誓,上佛道誓成。」但是菩提心,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到固成就的。
又《佛地》有三∶「1.求菩提故。2.菩提境,故名菩,具足自利利他,大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是勇猛,精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
菩是修大乘道的通,初,久到最後身菩,深。但一般人是想到音、勒、文殊等大菩,才不敢自菩。初心菩,有大功德,可是已是一切「生之上首」;不但凡夫,而且二乘所尊敬。
菩有多分,除依悟解之深而有不同之菩位外,《菩地持》卷八菩功德品亦出菩有十∶1.性-未得心。2.入-心修。3.未-已入而未心地。4.-入心地。5.未熟-者未入竟地。6.熟-入竟地。7.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定-已入定地。9.一生-次第得上菩提。10.最後身-此生得上菩提。此外,分在家出家、生身法身、退不退・・等。
一念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善皆即菩。
菩修六度之行,作「菩行」;以佛果目的之教,「菩乘」;菩持之戒,「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