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的成语 成语: 道不由衷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典故和故事?
成语: 道不由衷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典故和故事?
成语: 道不由衷 成语简解编号: 3368
成语: 道不由衷
注音: ㄉㄠˋ ㄅㄨˋ |ㄡˊ ㄓㄨㄥ
汉语拼音: dào bù yóu zhōng
参考词语: 言不由衷
释义: 义参「言不由衷」。见「言不由衷」条。
Emoji符号: ️由衷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道不由衷”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言不由衷」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诚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软弱,王室政权完全掌握在诸侯国的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手里。对于这样的情况,周平王常常觉得不安,所以想将部分权力转移到虢公手上。郑庄公得知后,前往质问,周平王慑于庄公的气势,只好赶紧否认,并且与郑国交换人质以示诚信。但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便真地将政权移转到虢公手里。郑庄公大为愤怒,于是强夺了周朝两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报复。周、郑两国从此交恶。史家对这件事的评论是:如果承诺不是发自于内心,即使强留人质作为抵押,仍然无法保证彼此能信守约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礼法,即使没有任何抵押物,也不会破坏盟约。后来「言不由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言词与心意相违背,今则多泛指心口不一,虚应敷衍。
典源: 此处所列为「言不由衷」之典源,提供参考。《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1>,质2>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3>之?苟有明信,涧谿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注解〕 (1)中:同「衷」,内心。 (2)质:音ㄓˋ,人质。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常互以人作抵押,以取信对方。 (3)间:音ㄐ|ㄢˋ,挑拨、分化。
书证: 01.《旧唐书.卷九四.徐彦伯列传》:「利生于口,森然覆邦之说;道不由衷,变彼如簧之刺,可不惧之哉!」
成语接龙“道”字结尾的成语
怨声载道
大逆不道
口碑载道
头头是道
横行霸道
康庄大道
安贫乐道
豺狼当道
怨声满道
大逆无道
背驰于道
老马知道
热肠古道

罪逆不道
同志合道
安贫守道
怨嚣载道
豺狼横道
做东道
“道”字开头的成语
道貌岸然
道听涂说
道不拾遗
道听途说
道合志同
道远任重
道同志合
道不由衷
道貌凛然
道听途传
“衷”字结尾的成语
言不由衷
信不由衷
道不由衷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道不由衷”分成的单字详解:
道, 不, 由, 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