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灵谷寺风景区 天下“第一禅林”灵谷寺与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葩――无梁殿
天下“第一禅林”灵谷寺与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葩――无梁殿 正因为是皇帝钦定的“第一禅林”,灵谷寺规模宏大,自山门至梵宫全长5华里,犹如俗界的皇宫大殿与皇家园林。南京地方志《江宁府志》就曾说:“其殿

天下“第一禅林”灵谷寺与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葩――无梁殿
正因为是皇帝钦定的“第一禅林”,灵谷寺规模宏大,自山门至梵宫全长5华里,犹如俗界的皇宫大殿与皇家园林。南京地方志《江宁府志》就曾说:“其殿庑规制仿大内(紫禁城)。”灵谷寺前有万工池(天王殿旧址),内有宝公塔、无梁殿等有名的建筑,旁边有八功德水和梅花坞等名胜。据说明代灵谷寺鼎盛时期最多拥有僧人达5 000多,即使到了帝国衰亡之际即明末清初,灵谷寺也有“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 > 明代灵谷寺最令人称绝的可能要数驰名中外的无梁殿或名无量殿。因该殿内原供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汉译名为无量寿佛,其义来自佛教净土宗,净土宗三部经中小经保存梵名题为“阿弥陀经”,大经采用译名“无量寿经”。“阿弥陀”三字的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在佛教中它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代表聪明智慧和光明无限、寿命无限。不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感兴趣的可能就要数无量殿本身了。> > 建于明洪武十四年的无梁殿,高22米,宽53.8米,纵深37.85米,分作五楹。整个建筑无一寸木头,也无梁柱,全部采用大型长方砖砌成拱形桥式。走进殿内,仿佛进入前后回旋的涵洞,外部却是飞檐挑角,恰似巍峨的宫殿,故人称其为“无梁殿”。由此而言,无梁殿的建成给中国古典建筑作出了新的注解,是我国建筑史上值得书写的奇特的一笔。现存的无梁殿于1928年被改名为“北伐阵亡将士”祭堂。原来的佛龛等都改成陈放祭器的大砖台,壁上嵌碑37块,叙述着往事。> > 明孝陵建设的一、二期工程与中年丧妻及晚年失子——“明东陵”> > 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明孝陵的工程建设。就在无梁殿与灵谷寺等大型工程建设即将完工之际,大明皇家突发的一件事情,大大地加速了明孝陵的建设步伐。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丙戌日,皇后马氏突然驾崩。朱元璋悲痛欲绝,在令人为发妻发丧和举办祭祀典礼后的九月庚午日,他亲自祭奠灵堂,发引马皇后梓宫前往紫金山,“安厝皇堂,皇太子奠玄玉璧行奉辞。礼毕,神主还宫,文武百官素服迎于朝阳门外,回宫百官行奉慰礼毕,上(指朱元璋)复以醴馔祭于几筵殿,自再虞至九虞皆如之。是晚,仍遣醴馔告谢于钟山之神,以复土故也,命所葬山陵曰‘孝陵’”。> > 从上引的正史记载来看,孝陵之名至此而定(表明洪武帝尊奉传统“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孝陵主体工程建设也由此正式开启。当年十二月,工程建设总指挥、中军都督佥事李新因“俾营孝陵,尽心所事,卒底成功”,被洪武帝晋封为崇山侯,食禄1 500石。第二年即洪武十六年(1383)五月甲子日,明孝陵礼殿——孝陵殿建成,朱元璋“命皇太子以牲醴致祭,其仪:是日清晨,执事者于殿中陈祭,仪毕引礼,内官引皇太子、亲王由东门入就殿中拜位赞拜,皇太子以下皆四拜,皇太子少前跪,诸王皆跪;皇太子三上香,执事内官以爵酌酒授皇太子,执事内官受爵置于案,赞读祝内官捧祝于香案前跪读,曰:‘近者园陵始营,祭享之仪未具,今礼殿既成,奉安神位,谨用祭告。’”> > 为了朱明江山的万年永固,洪武帝丧尽天良,将跟随自己“闹革命”、打天下的功臣勋旧赶尽杀绝;为了朱明皇家永远拥有好风好水,子孙后代永久兴旺发达,朱元璋费劲心思,与佛争地,又劳民伤财。可谁曾想到,在抢来的风水宝地上刚刚开始营建百年归宿工程,缺德透顶的洪武帝就死了爱妻马氏;更没想到的是,10年后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丙子日,他殚精竭虑培育起来的帝国事业接班人、皇太子朱标也突然撒手尘寰。“几将去世”的老朱皇帝葬皇太子于孝陵之东,并下发谥册,其文曰:“朕惟先王之典,生既有名,殁必有谥名,所以彰德,谥所以表行,故行有大小,则谥有重轻,此古今通议。虽在至亲,不敢废也。尔皇太子标,居储位者二十有五年,分理庶政,赞弘多,今焉永逝,特遵古典,从公议,赐尔谥曰:‘懿文’。”> > “懿文”是洪武帝皇太子朱标死后的谥号,“建文初尊谥懿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升祭于太庙”。篡位一上台,“遂命以主置陵园,仍旧谥号曰懿文皇太子,岁时致祭如常仪”。朱标的坟茔在孝陵之东,这是洪武时期就定下的。不过当时似乎并没有什么陵名,是后人为其取名为“东陵”或“明东陵”。> > 由懿文太子葬孝陵之东的史料来看,所谓的“明东陵”当视为明孝陵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墓主又是当朝皇帝的皇位接班人,想必当时的建造规格不低。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明东陵”的营建视为明孝陵建设的二期工程。> > 朱元璋归葬地之谜与明孝陵建设的三、四期工程> > 明孝陵建设的三期工程应该是在朱元璋死后开始的。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死于南京明皇宫之西宫,“寿七十一,遗命丧葬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出临三日,皆释服,无妨嫁娶”。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 如果仅从当时的遗嘱来看,老朱皇帝确实称得上是全国人民的“好领袖”“仁爱之君”了,但光彩彩历史的背后又是有着怎样的一番境况呢?编撰于明中期的《大明会典》无意识地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史料依据:“孝陵四十妃嫔,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俱从葬。”怎么个从葬法?是这些专为朱皇帝提供性服务的美女死后从葬,还是身殉从葬?明代官书闪烁其词,倒是那时的文人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说法:“按太祖孝陵,凡妃嫔四十人,俱身殉从葬,仅二人葬陵之东西,盖洪武中先殁者。”看来这些美女是殉葬了。那怎么个身殉从葬?活埋?打死了再埋?还是……明朝国史对此却只字不提,幸好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弥补了历史的空白,记录了人间绝对专制君主的残忍与臣民命运的悲惨:“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 > 这是讲永乐帝死时想到阴间永远享用美女带来的性快感而让人上演的极为悲惨的一幕。永乐帝朱棣上台后口口声声自称是“一遵祖制”的“大孝子”,想必当年老朱皇帝死后,永生永世为其提供免费性服务的美女们也是这般“上路”的:宫中的内官们早已准备好白绫,悬挂在后宫合适的地方,然后那些不男不女之人“怜香惜玉”地扶着那40多个已经哭成泪人的妃嫔,站到小床上,让她们将脖子伸到已经打好扣的白绫里,然后抽去小床……中官们再将她们的尸体一一放好,随着美眉们共同的丈夫朱元璋的出殡而“享受”到了“崇高”的礼仪,与她们的共同丈夫一起永远地安卧在明孝陵。中国历史上已经废除了1 000多年的殉葬陋习随着蒙元入主中原和朱元璋开创大明帝国而两度死灰复燃,并残存了两百来年。作为“回报”,大明官方将这类殉葬佳丽的父母兄弟等定为“朝天女户”,享受优厚的待遇。> > 不过,当时南京城里的老百姓并不知详情,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太神秘了,于是民间就有朱元璋死后南京十三城门同时出殡之说。由此带来了另一大历史谜团:朱元璋到底葬于何处?> > 朱元璋死后葬于明孝陵,这是有官书记载的,难道这里边还有假?事实上在南京民间有关朱元璋到底下葬何处一直有着很多种的说法:> > 第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葬在南京城里的朝天宫三清殿下。> > 第二种说法是朱元璋葬在明皇宫皇城万岁殿下。> > 第三种说法是朱元璋葬在北京万岁山。> > 第四种说法是朱元璋就葬在明孝陵。那么究竟哪一种是对的?> > 我们先看第一种说法:朱元璋葬在南京城里的朝天宫三清殿下?> > 这种说法是没有史实依据的。中国古代帝王在活着时就为自己修造陵墓,这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一般都是大张旗鼓,史官也会如实记载下来,没有必要偷偷摸摸。至于有人担心盗墓,自古以来历代帝王都有一套反盗墓的手段。再说,朱元璋死于闰五月,即普通的非闰年的六月,在南京生活的人都知道火炉的滋味。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朱元璋死后起码要停放7天才能安葬。而六月是南京最热的天气,古代没有温室效应,南京的气温可能要比现在稍微低一点,但一般也不太可能会低于35°~36°。在如此炎热的天气下,不说死人了,就是将一块猪肉放上7天也早就开始臭了,更不可能说不葬在明孝陵而在什么朝天宫开挖,要等到猴年马月才挖好。如果等它挖好,南京城里恐怕到处都是朱元璋的尸臭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还有,如果朱元璋不是葬在明孝陵,那么为什么有明一代要花那么多的人力和财力去守那个空墓?> > 至于第二种说法,朱元璋葬在明皇宫皇城万岁殿下,那就更不可能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讲究风水与运气,阴宅要与阳宅决然分开。再说朱元璋是个十分迷信的人,难道不懂得这些事?洪武晚期他曾为明皇宫的下沉而担忧其会影响子孙的事业与运气,临终前将大明江山交给了,就一心想要保佑皇太孙平安接班,难道他会突然犯浑,给朱允捣捣蛋?不可能!这种说法的由来很可能是朱棣篡位后,为了迁都北京而制造舆论上的优势,怕别人说他不遵祖制,擅自迁都;又可借口明皇宫葬了他的父亲成了阴宅,他的阳宅当然要搬走了!> > 由此引出第三种说法:朱元璋葬在北京万岁山。这是更为明显的朱棣党羽散布的流毒。按照这样的说法,既然开国皇帝都安葬到了北京,迁都也就变得名正言顺了。事实上,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是在永乐十九年,这时距离朱元璋的死已经整整过了23年,如果真的要将高皇帝的灵柩迁往北京,口口声声一直自称是“老爸”太祖皇帝好儿子的朱棣为何不将这种忠孝事迹在官书上大书特书一番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 > 剩下的就是第四种说法,朱元璋葬于明孝陵。明代国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辛卯日,(建文皇帝)葬(高皇帝于)孝陵”。《明史》也说,闰五月辛卯日,“葬(朱元璋于)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这样看来,无论是明代还是所修的官史都十分肯定地说:“朱元璋就葬在明孝陵!”更有,自明太祖下葬起,明廷就专门在“孝陵设神宫监并孝陵卫及祠祭署”,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与财力,具体负责明孝陵的祭祀和守卫等工作。若朱元璋没葬在那里,有这个必要吗?> > 所以说自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老朱皇帝与发妻马皇后合葬一处起,明孝陵陵主就到齐了,宝城地宫自此以后永久封闭,再也没有被打开过。孝陵建设工程也由此进入了常规性的最终阶段,或从历史角度来说,明孝陵建设的三期工程行将告竣。> > 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四年后依然是夏天,自称是高皇帝“好儿子”的燕王朱棣“靖难”造反,攻入南京,抢夺了侄儿建文皇帝的帝位,将好端端的大明帝国弄成了人间地狱。为了平息人们的愤怒和稳住自己的统治,为了漂白自己抢夺帝位、发动“靖难”战争及滥杀无辜的罪恶,为了证明自己继承帝国大统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朱棣竭力美化自身,一方面打造一系列光彩炫目、抢夺世人眼球的大工程,且不断地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塑造自己为“天下第一号大孝子”的“光辉形象”,他令人开凿阳山碑材,为并不喜欢他的父皇朱元璋打造天下最大的“神功圣德碑”,并于永乐十一年(1413)将其竖立于陵园大门内的正北面;几乎与此同时,他还命人在孝陵内外查漏补缺,“修孝陵神厨、神库、宰牲亭、棂星门”,甚至狗尾续貂似地装修孝陵,在孝陵卫东边下马坊附近的观音阁后壁镶嵌了一通玛瑙壁石,唯恐九泉之下的老爷子发怒站起来向他讨个说法……像这样的附加工程,我们后人可视之为明孝陵建设的四期工程。> > 从洪武十五年(1382)前后孝陵一、二期工程开启至永乐十一年(1413)孝陵第四期工程(也可以称为附加工程)完成,大明第一帝陵工程建设持续了大约30年。那么花费了30年、投入了难以计数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建造起来的明孝陵到底有着怎样的规模呢? 很赞哦!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