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游灵谷寺 南京灵谷寺是什么样的

火烧 2021-05-08 00:59:16 1041
南京灵谷寺是什么样的 灵谷寺地处南京紫金山东南麓,是古代钟山70多座南朝佛寺中惟一留存至今的寺院。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无梁无椽的穹顶石结构的佛寺。灵谷寺的前身是南朝创建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

南京灵谷寺是什么样的  

灵谷寺地处南京紫金山东南麓,是古代钟山70多座南朝佛寺中惟一留存至今的寺院。

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无梁无椽的穹顶石结构的佛寺。

灵谷寺的前身是南朝创建的开善寺。

南朝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为安葬名僧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选择钟山西边为皇家陵园,于是下令将这一带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

因为迁移后的蒋山寺位于“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上,所以朱元璋赐额“灵谷禅寺”。

灵谷寺山门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除无梁殿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建筑。

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

现在寺内主要有放生池、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等殿堂,寺后有宝志公塔,十分巍峨壮丽。

灵谷寺大门是一座三拱门的门厅,中门上题“灵谷胜境”,两侧偏门各书“松声”、“泉涛”。

进入大门,穿过雨道就能看到无梁殿。

无梁殿原名无量殿,因供奉无量佛而得名,又因整座建筑全用砖石砌成,无梁无椽,故俗称“无梁殿”。

无梁殿是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古建筑,建于明洪武年十四年(1382),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明正统年间(1436~1449),曾在殿内藏经,中立3尊大佛,两旁塑二十四诸天像。

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均修过。

虽几经重修,主要结构始终未变。

殿平面为长方形,高22米,宽53.8米,纵深37.85米。

殿顶为重檐九脊琉璃瓦,大屋脊上竖有3个琉璃制小喇嘛塔。

殿前是宽敞的月台,殿后有平坦的甬道。

外部是仿木结构,檐下有挑出的斗拱,立面还设有门窗。

内部是前后回旋的涵洞,正面5开间,每间一券,每排5券。

正中一间券洞最大,横跨11米余,高14米。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出现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加上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并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

无梁殿的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

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

该殿的建造工程十分艰巨复杂,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券洞,合缝后连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1928年,国民政府将无梁殿改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殿,名日“正气堂”。

殿前有一座五楹带顶的阵亡将士牌坊,中间坊额刻“大仁大义”,背面刻“救国救民”。

坊前置一对汉白玉雕成的貔貅。

墙上书刻孙中山的《总理遗嘱》,并嵌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题名碑”110块,铭刻了33224位阵亡将士姓名。

建国后,在殿内建造了“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以“中华之光”为主题,塑了十组辛亥革命中影响最大的革命事件。

无梁殿后是阵亡将士第一公墓,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无法全部容下,故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

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弧形墓墙后是松风阁,阁高10米,宽41.7米,重檐九楹,双层建筑,钢筋水泥结构,为后代所建。

外有回廊,四周红柱环绕,二楼为中空式,登阁静坐,看松冠如海,听松涛阵阵,别有一番情趣。

阁西有宝公塔,是宝志禅师迁葬之处。

塔南有“三绝碑”,也为灵谷寺著名古迹。

碑上刻有唐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宝志像,大诗人李白作的赞诗,以及书法家颜真卿的题字,三大名家杰作集于一碑,为世所罕见,世称唐贤三绝。

游灵谷寺 南京灵谷寺是什么样的

后来碑、塔亦相继毁坏,清乾隆时按原拓片仿刻了一块立于塔前,清同治时复建石塔。

塔旁有八功德泉,传说这泓泉水是古代西域高僧悬隐从西域引来,早在梁朝时,寺院僧人就用泉水为人治病,使之名扬天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